近日有媒體報道,北京部分地鐵站扶梯出現“站穩扶好”的醒目標識,媒體分析認為,這是地鐵不再提倡“左行右立”的一種暗示。
這本身是涉及公交出行禮儀和規則的一件小事,但在網上的觀點卻呈現嚴重的撕裂感,甚至成為比肩“地域歧視”等話題的流量密碼。這背后可能包含了出行觀念、文明觀念的復雜理解。筆者自己發布的話題在社交平臺也引發了激烈對立。因此針對這些對立的觀點,以一篇文章深入分析一下。
北京高峰期地鐵扶梯客流情況
首先申明,筆者本人是“左行右立”踐行者。有兩個背景原因,第一,筆者是一名地鐵愛好者,或者說是關注者。每到一座城市,盡可能去體驗當地的地鐵,也盡可能利用地鐵出行。如今中國是世界地鐵建設最快的國家,但是像倫敦、巴黎、紐約、東京這種靠地鐵承載主要交通客流的特大都市,也是我重點體驗的對象。就個人感覺,在更多城市,“左行右立”還是通行的。第二,由于生活節奏緊張,也養成了高效通勤的習慣。舉個實例,每天早晨帶孩子上學,大概需要50分鐘左右通勤時間,地鐵換乘一次,共計10站。這也基本是高峰時段通勤的典型場景。這個階段,北京類似于10號、4號、5號、6號等繁忙線路,基本上1-2分鐘一班車。如果在各個環節都加快一點,比如說走路步伐加快,扶梯左側通行,選擇距離扶梯最近的車門,出入口選擇最優路線等,再結合一點點運氣,比如走到直梯口恰好開門,走到站臺恰好來車,種種因素疊加,有可能提前趕上一班車,整體通勤時間可以節約4-5分鐘。
看起來這幾分鐘沒有必要,但這往往是打工牛馬的常態。我們看到東京、倫敦等城市西裝革履的上班族,也同樣是步履匆匆的場景,東京城市交通對地鐵的依賴性更高,而倫敦地鐵因為修建時間早,車廂容量很受限制,運載效率就不如北京、上海這樣的地鐵新興城市高。這也是“左行右立”的現實背景。而對于一些極端的通勤者,比如需要倒多次車,時間長達兩小時的人來說,快走幾步,有可能節約的時間更多。
再看看“左行右立”的源頭,最早是來源于20世紀(參數丨圖片)初的英國,從Earl’s Court站首先采用扶梯后的實踐,擴展到整個地鐵網絡的通行社交規則。包括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地鐵也都倡導類似的規則(但有些國家是“右行左立”)。我國也曾經倡導“左行右立”,但是近年出于安全和設備維護等原因,陸續不再提倡。
倫敦地鐵上行方式明顯是“左行右立”的狀態
筆者也去很多地鐵站特意觀察了一下,大多數地鐵站的標識是“站穩扶好”,而并沒有禁止在扶梯上行走的標識。所以涉及安全需要禁止的行為,比如說逆行、打鬧、倚靠扶手;和建議的文明行為比如“先下后上”,以及對基本習慣的尊重應該區別開。
北京地鐵的提示牌
正如筆者剛才所說,“左行右立”一般在客流量大的時候,才有價值。這不只是“利己”,即自己急著先走,也是“利他”,即為更著急的人讓行。就目前北京而言,大部分地鐵站,大家還是遵從這一規則,各行其道,并不會影響通行的效率。反而是左側如果有一人站住,前面一大片空擋,后面占滿了人,更顯不妥。但也有例外的情況,比如火車站的地鐵站,很多人都拎著箱子,“左行右立”的必要性就不大。反之,如果是空閑時期,電梯上乘客少,也不涉及“左行右立”。
就筆者自己的習慣,上下班高峰期肯定會選擇左側同時,如果前面有人,會禮貌請他讓行。如果不著急趕路,也必然站在扶梯右側,利己利人。
但令筆者感到奇怪的是,反對者在網上的發聲往往氣急敗壞,仿佛面對什么彌天大罪。總結起來,反對的理由大致有這么幾點情況:
第一是安全,確實在移動的扶梯上行走,安全風險大了幾分,但是正常情況下,大家順序而行,基本可以保持一定的節奏。反倒是走步行梯上下交錯,更容易產生安全隱患。但筆者提醒一點,就是無論走扶梯還是步梯,在梯上看手機是非常不安全的。與其說扶梯上步行不安全,不如看看站立的行人,大部分在看手機。
第二是擔心有人摔倒后,會栽贓給其他人。這種情況不是不可能發生,只能理解為社會風氣的問題,當碰瓷屢見不鮮,造成了人人自危的后果。但摔倒的情況在很多場合都可能發生,比如車廂內的擁擠,何至于因噎廢食?
第三,有人說既然趕時間,為什么不早點出門,不走樓梯。這個情況我前面已經闡述過了,大城市打工牛馬的心態,需要理解,誰也不希望自己這么累。筆者自己的感受就是,頭一天工作到很晚入睡,早上起不來,趕地鐵著急,恐怕是理解萬歲吧。
第四是長期“左行右立”損毀電梯,這種情況也是事實。有媒體統計,電梯受力左右失衡容易導致損壞。但這不是核心問題,一般扶梯人少的時候,乘客會選擇靠右站,因為便于右手扶著扶手,同樣也有重量失衡的問題,可以通過改變扶梯上下行方向,以及加強維修檢查等方式來解決。
到底是不是安全和高效,可以基于數據討論。但是網絡上討論此事的情緒為何如此激烈?筆者揣測,提倡“左行右立”的理念,最早的口徑是說西方文明乘車的先進經驗,可能不少人抱著逢西方必反的觀念,對“左行右立”產生敵意吧。也可能有些人,沒有感受過上下班高峰期擠地鐵的辛苦,將這一問題非黑即白的簡單看待。這就有點像網上買車的討論,對某款車大張撻伐的人,未必是這款車的消費者。輿論和市場現實完全不匹配,事實上,如今北京地鐵的上下班高峰,大部分扶梯,還是保持著“左行右立”的習慣,扶梯口的志愿者也并未提醒走動的行為。
繁忙的東京地鐵
公共交通涉及多種需求,有時候官方對處理一些公共話題也比較敏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像馬路上的公交車道,保證部分乘客的優先權,但支持和反對的理由都比較充分。既然有人提出了安全問題,就坡下驢。不過目前的態度也不是禁止,只是不再提倡。但這些問題的核心,還是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實現高效運輸,過分強調某一點,忽視了實際價值也不可取。
有個例子可能很多人都有印象,2011年溫州發生動車事故后,北京開會要求落實安全。時任北京副市長,如今已經落馬的某人強調,要求北京地鐵車廂不超載、站臺不超員、通道不擁擠、電梯不滿荷。這種要求明顯脫離實際,導致站外乘客大量積壓,嚴重影響通勤時間,很多媒體都對此進行了批評,最后這種政策不了了之。而如今,北京各大媒體這一波宣傳,口徑類似,沒有人考慮現實需求。所以筆者就這一話題多說幾句,考慮到當前的輿論環境,也許不需要官方得出一個明確結論,既不提倡也不反對,讓乘客自行感受就好。
2011年中青報批評北京“地鐵不超載”的要求與實際不符
不過,就筆者來看,比起“左行右立”的爭議,地鐵的不文明乘車行為更需引導,比如先下后上,比如車內不開大聲外放等問題,所謂“乘車素質”,恐怕還有些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