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炮彈換命,誰的負擔?
華北的冬天,冷得像刀子。
陳毅站在簡陋的房間里,聽著薄一波他們講述華北軍區的后勤狀況,眉頭越皺越緊。
當聽到“生產一發迫擊炮彈,要1800斤小米,相當于一個中農家庭一年的收入”時,他沉默了許久。
過了一會兒,他低聲說道:“打一炮,就是一個中農。”
為什么會這樣?
1948年,解放戰爭進入關鍵階段。
華東野戰軍(簡稱華野)在粟裕的指揮下,戰績輝煌,但也因高強度作戰,消耗巨大。
中央軍委多次提醒華野要有“取之于敵”的思想,減少對后方的依賴,但華野的打法,注定離不開龐大的后勤支持。
其實華野起步并不算高。
抗戰勝利后,大批精銳被調往東北,留下的主要是二線部隊。
但陳毅、粟裕硬是靠著戰術創新,把這支隊伍打造成了精銳之師。
然而,勝利的代價是巨大的消耗。1947年,中央就曾發電批評華野后勤依賴過重。
可問題是,一支軍隊能打仗,靠的是什么?人、槍、彈藥,哪個都不能少。
華野的后勤壓力,最初由晉冀魯豫軍區承擔。
這支部隊的后勤官員很快發現,華野的補給標準比他們高得多,伙食、彈藥、裝備,處處都是“大手筆”。
這在物資匱乏的解放區,的確成了個問題。
陳毅原本心里還有些不服氣。
西北野戰軍常常受到表揚,而華野打了那么多勝仗,中央卻總是語氣冷淡。
這讓他憋了一肚子委屈,直到去了西北,才真正明白了差距。
西北野戰軍的日子簡直是“苦行僧”級別的。
一年多沒吃到面食,連小米都難見,大多時候只能吃黑豆、野菜,甚至糠。
武器裝備更是寒酸,每打一仗,要精打細算著用彈藥。
山炮每門最多五發,迫擊炮每門五到十五發。
而華野呢?每門山炮配300發,迫擊炮200發,即便作戰環境惡劣,也能保證一半的彈藥供應。
西北野戰軍的指戰員開玩笑道:“你們家底這么厚,給我們能打一年。”
回到華北后,陳毅的態度有了明顯變化。
在一次會議上,他直言不諱地批評:“我們打仗,三天三夜,消滅敵人兩個旅,打了三四百萬發子彈,實際殺傷敵人四五千人。
平均一千發子彈換一個敵人,這太不合算了!”
他說這話時,聲音低沉,卻帶著一絲愧疚。
因為他知道,那些子彈、炮彈,背后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的血汗。
洛陽戰役,是華野和中野的首次合作,也是華野火力全開的一個例子。
當時,洛陽守軍兵力薄弱,華野的炮火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戰后總結時,華野參謀長陳士榘得意地介紹三縱的強大火力,結果讓中野的干部們臉色微妙。
劉伯承不得不出面緩和氣氛:“各部隊打法不同。”
但這場戰役,也加深了對華野“吃后勤”印象的固化。
甚至有說法稱,華野在洛陽“炮擊了兩個小時”。
粟裕不得不解釋:“只有一個小時。”可即便是一個小時,那也是相當驚人的彈藥消耗。
到了1948年5月,華野正在濮陽整訓,準備豫東戰役。
粟裕向朱德提出彈藥需求,朱德同意提供三個基數。
可到了月底,華野上報的需求卻遠遠超標,甚至超過五六倍。
這個數字,不僅超出了軍區的生產能力,也遠遠高于其他野戰軍的消耗水平。
這時,陳毅已然清楚華野的“胃口”有多大。
當他在華北軍區看到后方的艱難,聽到“打一發炮彈等于一個中農的生活費”時,他的心情復雜至極。
他不由得感慨:“我們的農民,負擔太重了。”
有人說,戰爭就是資源的比拼,誰能撐到最后,誰就能贏。
可資源從哪里來?是無數普通人的犧牲堆積而成。
華野的打法,讓它成為解放軍中最具沖擊力的部隊之一,可這份強悍,是靠著農民的千辛萬苦支撐的。
戰爭的勝利,最終屬于人民,但人民的代價,誰能真正計算清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