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加速創新,加大新工科布局也成為各大高校的重點目標之一。
27日下午,復旦大學新工科六大創新學院公布全新的培養方案:今年,六大創新學院將投放超1000個本科招生計劃數,較去年工科規模同比增長超過20%,占全校招生計劃規模28.5%。當天,新工科發展基金發布,首期已籌集規模1.2億元。
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在致辭中稱,為滿足更多學子的新工科志趣,今年學校在六大創新學院投放過千的本科招生計劃數,同比增長超過20%;各創新學院內部專業實現完全自由分流。推出18個本博、本研融通培養項目,覆蓋創新學院近一半(43%)的本科生源。試點推出超常規人才培養項目,組建由頂尖科學家擔任“學術班主任”的六大領軍人才班。
新工科“新”在哪兒
復旦大學副校長、未來信息創新學院院長周磊介紹稱,集成電路領域推出7年制的“星陳計劃”(集成電路領軍人才班)本博融通培養項目;本碩融通拳頭產品“香農計劃”——為工科量身打造,實行相輝榮譽學員制,為每位學生配備全程導師,支持課程靈活組合與免試直通深造;未來信息領軍班聯合企業高管與科創先鋒作為頂尖導師,以真實研發和精英圈層強化實戰能力,培養未來電子信息行業的領軍人才。
復旦推行CO-OP(帶薪實習教育)模式,建立“產學交替”的培養體系,建設109個實習實訓基地和150個師生共創項目,配置在崗行業導師543人,確保所有本研融通學生在內的大部分學生獲得校外優質實習機會,本博融通學生有一次以上的出國出境交流機會。
以周磊所在的未來信息創新學院為例,學院與華為、戴爾共建智能基座、人工智能駕駛實驗室等平臺,通過基礎理論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方式,曾誕生過復旦首位“華為天才少年”、有本科生斬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
金葉子/攝
推介現場,復旦大學新工科人才特色培育體系正式啟動,培養體系中包含:6個新工科創新學院人才培養白皮書,109個教學實習實訓基地、150個師生共創項目、一支1193人的高水平跨學科強協同師資隊伍,8位院士,650名校內導師+543名行業導師以及涵蓋科教、產教、創業、訪學、濟培在內的5個成才支持項目。這些共同托舉起新工科時代的“未來之星”。
“新工科”不是一般意義的工程技術,而是融通基礎與應用,既要“頂天”又要“立地”。
復旦大學副校長、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學院院長姜育剛介紹稱,創新學院正在致力于研發可用、可靠、可信的智能體。未來智能機器人能夠助力各種物品的自動化生產,并會服務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創新學院以復旦綜合性學科優勢為支撐,布局機器人與具身智能、智能空天、智能光電三大方向。
高校為何發力新工科
近年來,實用性較強的工科專業成為高考報考熱門,就業熱度也居高不下。
獵聘發布的《2024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報告》顯示,IT/互聯網/游戲行業畢業生需求旺盛,一直處于各行業首位,釋放20%~25%的畢業生職業需求;電子/通信/半導體行業緊隨其后,金融行業排第四,占比7.6%。
10多年前,多所開設工科專業的高校都參與了一項改革——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2010年,教育部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1.0版;2017年,教育部提出推動高校新工科建設與發展,并在2018年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版,明確提出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
這項改革也誕生了新工科建設中的“天大方案”“成電方案”“北大規劃”等典型模式。但隨著新技術的涌現,尤其是ChatGPT的出現,工程教育也面臨新的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新工科建設工作組組長金東寒曾撰文稱,目前我國工科學生比例下降,學科結構性問題凸顯。增加高質量理工科人才供給是支撐我國新型工業化建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緊缺人才缺口較大,自主培養體系需完善。同時,還存在知識結構與實際工作需要的匹配度不高的問題,比如,工程教育對學生能力訓練不足。許多高校受制于學科專業“條塊分割”的體制性困境,尚未形成跨學科、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長三角國創中心主任劉慶告訴記者,人工智能時代,工程教育面臨如何應對未來?!拔覀兣囵B的人是不是適合企業,只有企業才知道,所以我們這次特別強調產教融合。帶薪實習教育模式,通過課堂教育與工程實踐交替進行的模式,能夠有效銜接高校的人才培養和企業的人才需求。”
今年2月,上海交通大學連發四條通知,宣布成立四個全新的學院:電氣工程學院、自動化與感知學院、計算機學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這四個學院原本都隸屬于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現在將與一年前成立的人工智能學院一起,為新一輪以人工智能為核心驅動力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提供人才支撐。
北京大學也將原有的“信息與工程科學部”拆分為“工學部”和“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分別由段慧玲院士和梅宏院士擔任主任。此次調整旨在聚焦集成電路、智能技術等前沿領域,強化基礎研究與跨學科融合。
一位C9高校工科教授告訴記者,高校這樣的調整是大勢所趨,這也滿足了當前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并非“大而全”的培養?,F在院系調整、學科布局要打破傳統學科設置,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產業領域的發展做一些調整,設置專業化的學院進行跨學科組合,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