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觀感知
2025年5月28日,地瓜機器人宣布完成1億美元A輪融資。這家公司剛剛獨立運營滿一年,就拿下了包括高瓴資本、五源資本、線性資本、Vertex Growth在內的多家一線基金的聯合投資。
消息并不令人意外,從成立起,它就不只是一家硬件公司。
地瓜機器人從不掩飾它的雄心。內部文件和公開場合,它反復提及自己要做“機器人時代的Wintel”,在AI全面下沉至實體世界的浪潮中,成為核心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這個類比并不輕浮。
上世紀90年代,Wintel聯盟掌控了PC時代最關鍵的操作系統與處理器架構;今天,類似的主導權爭奪正在具身智能上演。所謂具身智能,是指擁有感知、運算、運動能力,并能與物理世界互動的AI體,是目前OpenAI和特斯拉都在投入的大方向之一。與之相配套的,是新一代的軟硬件系統能力——這是地瓜機器人想要切入的位置。
不同于多數以應用為導向、靠Demo立身的機器人創業公司,地瓜機器人自成立起就選擇了從底層出發的路徑:從芯片架構到算法、再到完整的軟件平臺,一步步向上堆砌自己的技術體系。它具備自研芯片能力,算力范圍覆蓋5TOPS到500TOPS,能夠支撐從家庭級到工業級機器人的多樣化需求。
在平臺側,地瓜機器人將算法、軟件和SDK整合為一體,目標是像Raspberry Pi或NVIDIA Jetson那樣,成為開發者手中的基礎構件。在生態層面,它已與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樂聚機器人、逐際動力等多家機構建立合作關系。計劃于6月發布的RDK S100,是業內首款將感知與運動控制能力集成于單一SoC平臺的產品。官方宣稱其具備百TOPS級的算力,試圖成為具身智能機器人時代的“標準開發板”。
但在這一切看起來像產業鏈升級的表象背后,地瓜機器人真正值得被注意的,是它在兩端的穿透力。
一頭是消費市場,另一頭是開發者社區。
在掃地機器人、割草機等體量最大的家庭機器人產品中,它的旭日系列芯片已經供貨給科沃斯、云鯨等品牌,累計出貨量超500萬顆。更重要的是,它的芯片并不只是算力組件,而是以整體軟硬平臺形態被客戶整合,綁定了算法和SDK,相當于“占據了主板”。這意味著,每出貨一個終端設備,都會同步拉升其平臺在終端場景的滲透率。
另一頭是開發者。過去兩年,地瓜機器人已經聚集了近10萬名開發者,遍布全球20多個國家。它通過開放開發平臺的方式,孵化了從網球機器人、高爾夫球機器人到陪伴型寵物機器人等幾十個類目。開發者社區的運營,基本套用的是開源軟件時代的思路:開放接口、給樣例、建社群、辦賽事,以技術為中心組織一個生態系統。
這種打法與其說像芯片公司,更像早期的Unity或Android。
這個模型在中國還算新鮮,但在全球并不陌生。NVIDIA在GPU上的護城河,不止是性能,而是CUDA和生態;Android真正跑起來,靠的是開發者和設備商的協作網絡。而地瓜機器人正是在試圖用同一套邏輯,在機器人時代重建一次基礎層的標準秩序。
在這個層面上,再看它的A輪融資,就不只是資本市場對單一技術路徑的押注。高瓴、五源、線性資本等機構對它的預期,是成為一個“平臺型公司”。期望它擁有技術、生態、出貨能力和全球化潛質的平臺。
但“平臺公司”的建立從來不是靠技術就能實現的,它也必須面對現實中最難的一環:商業驗證。目前,地瓜機器人的核心收入來源仍以硬件出貨為主,軟件與平臺授權仍處于早期,尚未形成大規模收入占比。盡管其RDK平臺已經獲得清華等機構認可,但大規模商業化仍需時間。此外,具身智能本身仍處早期,整個行業對標準與能力邊界仍存在廣泛分歧。
但可以確定的是,地瓜機器人走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它不是追熱點的公司,也不是打資本故事的公司。它有自己的產品節奏,愿意從芯片打到算法再到平臺,再用工具賦能生態,最終嵌入終端應用。而這套打法,恰恰是大模型時代后半段更需要的幫手,一個能夠控制算力、理解算法、調度生態的產業組織者。
誰會成為機器人時代的安卓?現在還不能下定論。但地瓜機器人已經狂奔在路上。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