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借力AI,傳承數千年的中醫藥如何煥發新活力?AI將為中醫藥服務的轉型升級帶來哪些新機遇?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正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賦能,“AI+中醫藥”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元,激起了學界、業界的無限遐想——借力AI,傳承數千年的中醫藥如何煥發新活力?AI將為中醫藥服務的轉型升級帶來哪些新機遇?
省政協融媒體中心“國醫湘聲”頻道開設“議堂”專欄,特別邀請到10位政協委員、行業專家就“AI+中醫藥”話題進行探討。大家圍繞“AI+中醫藥”從政策動態、技術應用以及行業挑戰等多維度分析。
從委員、專家們的觀點也可以看到,“AI+中醫藥”的融合正從輔助工具向核心創新引擎演進,技術突破與政策支持為其注入活力,但數據標準化、人才儲備與倫理規范仍是關鍵制約。未來需強化跨學科協作,推動中醫藥從經驗醫學向“數據+經驗”雙輪驅動轉型,實現守正創新。
本期“議堂”嘉賓從左至右依次為:何清湖、鄧奕輝、匡建軍、周春國、李穎悟、劉偉、肖曉霞、胡宗仁、陽吉長、甘紅志。
藥物研發、輔助醫療、健康管理——
AI為中醫藥開辟多元應用場景
AI與中醫藥的結合,正為傳統醫學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在藥物研發、輔助醫療、健康管理等領域開辟了全新的應用場景。
2024年7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國家數據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數字中醫藥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全力打造“數智中醫藥”。“這為人工智能賦能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撐。” 湖南中醫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劉偉說。
劉偉說,AI在中醫藥領域的應用場景豐富,涉及中醫智能輔助診療、中藥復方虛擬篩選和方劑推薦、中醫藥古籍文獻挖掘、個體化安全用藥方案制定和健康管理、中藥材種植、中醫醫療設備研發、中醫藥文化傳播等。
以中醫智能輔助診療為例,目前,使用照相機、傳感器、觸摸屏等設備采集患者的舌診、面診、脈診、問診信息,再通過AI算法對數據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所研制出的中醫四診儀已在臨床中使用。
目前,多地的中醫醫院和中醫藥研究機構正在開展DeepSeek等大模型的本地部署,通過微調大模型、構建知識庫增強大模型的檢索能力和知識表達能力等方式,構建中醫藥垂直大模型。而在不久的未來,勢必將發布更多的中醫專病知識圖譜和專病大模型。
“人工智能在中醫藥領域的應用場景廣泛,如中醫醫療、中藥研發、注冊申報、審評審批、生產流通使用及其監管。”深圳點碼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甘紅志介紹,利用AI開展中藥研發方面已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如快速藥物靶標發現;先導化合物的發現與優化挖掘經典名方、經驗方、醫療機構制劑;通過AI確定候選藥物,優化中醫處方藥味或藥量;優化成藥性;開展安全性分析等等。
與此同時,在人工智能+中醫藥管理服務方面,甘紅志介紹,目前已利用AI開展中醫臨床智能輔助治療、中醫經絡智能檢測、中藥智能審方、中醫臨床病案智能質控、名中醫學術思想智能傳承、中醫藥科研智能輔助研究等。
作為長期研究馬王堆醫學文化的學者,全國政協委員、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湖南醫藥學院校長何清湖認為,應通過AI技術儲存、重現《五十二病方》等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醫學文獻,讓馬王堆傳統醫學在當下“活起來”,煥發時代價值。
1972年至1974年發掘的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眾多珍貴出土文物中,有大量與中醫藥相關的帛書或竹木簡,包括《五十二病方》《養生方》《雜療方》《導引圖》等。何清湖認為,可利用互動屏幕、全息投影等數字技術,全景展示古醫書修復成果,并將其轉化為可互動、可體驗的文化消費新場景,吸引熱衷養生的年輕人關注馬王堆醫學。他期盼用“中醫+”思維開展多學科、多行業、多角度研究,不斷擴大馬王堆醫學文化與中國中醫藥國際影響力。
《文史博覽·人物》2025年第4期 《AI+中醫藥:傳統智慧與現代技術的共鳴》
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的對話——
AI與中醫藥的“雙向賦能”
當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醫療格局,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AI與中醫藥的結合,本質是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的對話。”省政協委員、湖南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鄧奕輝認為,AI實現了對中醫藥傳承模式的革新,打破了傳統“師帶徒”的傳承局限,通過知識圖譜構建起深度學習技術,將散落于古籍和醫案中的隱性知識轉化為可量化、可復制的數字資產。同時,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的應用,使學習者能直觀觀察名醫的望診過程,加速經驗傳承。
鄧奕輝認為,AI在中藥活性成分篩選和新藥研發中展現出顯著優勢,如基于大數據分析的中藥活性小分子靶標識別和智能算法,可快速篩選靶向特定生物學過程的中藥活性成分。此外,AI結合物聯網技術,還能優化中藥材種植、加工和質控的全流程管理,推動產業標準化與規模化發展。
AI與中醫藥的融合,不僅是技術疊加,更是理念、文化與科學的深度對話。在省政協委員、省中醫藥研究院科技處處長匡建軍看來,中醫藥講究“辨證論治”“因人制宜”,其經驗性和整體性恰與人工智能的數據建模、模式識別、個體化分析形成互補。
匡建軍介紹,以語言大模型為例,它能高效解析海量古籍文獻,為醫案知識圖譜構建與傳承提供技術支撐;再如AI輔助診斷,已在中醫四診信息采集、體質辨識、方劑推薦等方面初顯成效,讓傳統中醫從“師帶徒”走向“智能共學”,從“經驗施治”邁向“數據決策”。
“AI與中醫藥的結合是一場雙向賦能的探索。”長沙市政協委員、湖南展通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李穎悟認為,AI為中醫藥提供了現代化的工具,中醫藥的復雜性和整體觀也為AI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AI的強項是大規模數據的分析與模式識別,可以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快速整理和分析中醫藥古籍中的海量信息,挖掘隱藏在歷史文獻中的診療經驗和方劑規律;在臨床診療中,AI可以通過圖像識別技術輔助舌診、面診,甚至通過數據分析優化個性化診療方案;在藥物研發領域,AI可以加速中藥成分的篩選和藥效預測,縮短研發周期,降低實驗成本。”李穎悟說。
“治未病”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理論,如何實現精準的治未病,也是目前亟需解決的難題。“我們提出‘三態四濁’理論,以探索一種新的‘治未病’研究范式,通過生物信息與機器學習的結合,系統理解‘治未病’的現代醫學內涵,重點關注疾病從‘欲病態’到‘已病態’,人體體征、血液、尿液以及糞便的生物信息從‘清’到‘濁’的動態變化過程。”湖南醫藥學院中醫學院副院長胡宗仁介紹,當前,通過多維動態數據揭示常見慢病的臨界轉變規律,通過數學模型量化進行疾病風險預警,這些為理解疾病的發病機制、預判疾病發生發展進程、實現精準預防以及開發診療新技術,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重塑產業鏈、培育新業態——
直面“AI+中醫藥”行業深層挑戰
面對這波AI浪潮,行業如何抓住政策風口和技術紅利?AI又將給中醫藥事業帶來哪些行業挑戰?
“AI不是中醫藥的顛覆者,而是傳承創新的加速器。”省政協委員、頤而康健康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春國認為,當千年智慧遇上數字文明,二者的深度融合正重塑中醫藥服務的底層邏輯,為《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的“互聯網+中醫藥”行動注入實踐動能。
周春國說,AI將有力推動醫聯體和養聯體的快速發展。例如,南通“共享中藥房”推出的“基層問診-云端辨證-集中配送”模式,廣州荔灣區通過智能健康監測設備實時采集老年人健康數據,結合中醫體質辨識模型推送個性化養生方案,形成的“智能監測-辨證干預-效果追蹤”健康管理模式,都是AI賦能醫聯體、養聯體建設的典型實踐。
谷醫堂(湖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陽吉長認為,AI可以賦能中醫藥全產業鏈——種植環節通過環境傳感優化道地藥材,生產環節利用視覺識別規范炮制工藝,流通環節依托區塊鏈實現全程溯源。
與此同時,通過AI賦能中醫互聯網醫院,能讓國醫大師等優質資源下沉基層,利用智能輔助系統能提升基層醫生診療精度,通過可穿戴設備能實現體質監測與慢病預警……“這種觸手可及的服務變革,不僅大幅降低醫療成本,使人人都能享有全天候、個性化的中醫健康管理,也從疾病治療延伸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為踐行‘健康中國’戰略提供了普惠化解決方案。”陽吉長說。
當然,AI與中醫藥的融合也面臨著更深層挑戰。
鄧奕輝認為,中醫診療的非結構化特征與西醫量化體系存在本質差異,“如脈象的‘弦滑’或舌苔的‘厚膩’如何轉化為機器可識別的參數仍需突破。如何將中醫‘象思維’轉化為機器可理解的邏輯模型,仍是長期挑戰。”與此同時,AI應定位于“輔助工具”,而非替代醫者的主觀能動性。醫患信任的建立仍需人文關懷,技術只能作為效率補充。
在李穎悟看來,AI與中醫藥的結合并非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需要在尊重中醫藥理論體系的基礎上進行創新,“AI不僅需要處理靜態數據,還需要理解中醫藥的動態診療邏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模擬中醫師的辨證思維。這種挑戰也促使AI技術不斷突破,從單一的數據分析走向更復雜的認知推理。”
在湖南中醫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肖曉霞看來,中醫藥的悠久歷史和獨特語言表達方式,讓中醫信息化與智能化的進程面臨諸多挑戰,中醫數據標準化具有一定難度。面對數據質量、隱私保護、倫理規范、算力和技術落地等方面的挑戰,必須在臨床科研一體化的基礎上,才能真正釋放中醫藥在智能時代的潛能。
劉偉表示,當前,既具備中醫藥領域知識又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交叉復合型人才較為缺乏,中醫藥數據的標準化和客觀化程度有待提升,中醫藥智能設備的研發和推廣力度不夠,但他相信這些問題將逐步得以解決,未來將有更多“AI+中醫藥”應用場景落地。
“使用AI也應保持謹慎與清醒。AI是中醫藥繼承發展的‘工具箱’與‘連接器’,其目標是助力中醫藥守正創新。”匡建軍說,未來應考慮推動建立“中醫+AI”倫理審查機制與應用評估體系,確保AI技術推動中醫藥發展在安全、有效、可控的軌道上運行。他堅信,AI與中醫藥的融合之路,必將成為新時代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力。
文 | 政協融媒記者 黃璐 彭叮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