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科學素質建設成效顯著,2024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提升至15.37%,基本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已達44.07%,人口規模達4.4億。新修訂的科普法明確提出“開展科普調查統計和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監測和評估科普事業發展成效?!?/p>
自1992年起,中國科協組織開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迄今已成功完成14次全國調查。2022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納入國家統計公報。
此前,我國的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僅判定和分析具備科學素質的情況。為進一步細化分析公民科學素質的層次結構,本次調查中開展了公民科學素質分級評價。根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對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定義,科學素質調查問卷總分100分,考察科學知識(40分)、科學方法(20分)、科學精神與思想(20分)、應用科學的能力(20分)等四個方面。
按科學素質測評得分高低進行層級劃分。
根據人群特點和統計學研究,同時為了開展國際比較,得分超過85分為“具備高階科學素質”,該群體整體水平很高,各維度發展均衡。
得分超過70分為“具備科學素質”,該群體整體水平較高,具備良好的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上述兩類人群達到科學素質的較高要求,是推動創新發展的主力軍。
得分超過55分為“基本具備科學素質”,該群體具備科學素質的基本要求,具備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人才資源基礎。
得分低于55分(不含)為“具備較低科學素質”,該群體整體水平較低,需進一步全面夯實科學素質發展的各方面要求。
2024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公民具備高階科學素質的比例為2.30%,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15.37%,基本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44.07%。上述三類人群大致呈現出1:7:19的金字塔式分布。
基本具備科學素質的人群體現出以下三個特征:
一是規模龐大。我國公民基本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44.07%,對應18至69歲人口規模達4.4億(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占比超過四成。
二是水平適中。在基本具備科學素質以上的人群中,科學素質平均得分達到68分,大幅超過60分,對科學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較高。
三是應用優先。從科學素質的構成維度來看(每個維度按照百分計),基本具備科學素質人群對尊重客觀、理性質疑等科學精神和思想(80分)的掌握程度最好,對觀察、對比、分類、歸納等基本科學方法(66分)理解程度較好,對生命科學、物質科學、數學與信息等基礎科學知識(57分)比較熟悉,能通過各類專業和社交渠道獲取科技信息,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79分)。
總體來看,基本具備科學素質人群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科學生產生活需要,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提供規模龐大的人力資源基礎,也為公民科學素質持續提升夯實根基。
(總臺央視記者 張春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