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第78屆世界衛生大會心理健康主題邊會上,中國上海市靜安區的“小巷總理”社會心理服務項目作為中國心理衛生服務模式創新成果亮相國際舞臺,向全球展示了中國在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領域的探索與實踐。
“小巷總理”
社區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小巷總理”是中國社區工作者的親切稱呼,他們扎根基層,既是政府與居民溝通的橋梁,也是解決居民急難愁盼的“貼心人”。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社區工作日益復雜,“小巷總理”的工作角色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不僅需要應對繁雜的日常事務,還要面對居民多樣化的心理需求,自身也承受著不小的心理壓力。
為此,靜安區精神衛生中心推出《“心時代”小巷總理社會心理服務能力培養計劃》,通過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與精神醫學的跨學科融合,以“一個中心、輻射全區”的培養模式,幫助社區工作者提升“內外兼修”的能力——對內增強心理韌性,對外掌握服務技巧,從而更高效、更溫暖地服務社區。同時,學會自我心理調節,積極地面對和應對心理壓力,能夠輕松地投入工作,擁有健康、愉悅的身心。
從“心”出發
賦能社區工作者
該計劃以靜安寺街道為試點,逐步覆蓋全區14個街鎮,內容涵蓋心理能力素質培訓、體驗式團體心理減壓、心理健康沙龍、案例督導及社工技巧實踐等。
針對新入職的年輕社區工作者,項目通過心理健康講座幫助他們快速適應角色,學會“懂心理、知民心、穩社區”;對于經驗豐富的成熟社區工作者,則通過體驗式團體活動疏導壓力,避免長期積壓的情緒影響身心健康。此外,專業督導師還會結合真實案例,指導“小巷總理”運用心理學方法化解矛盾,實現社區服務的“六個到位”——排查、管控、疏導、服務、宣傳和關愛。
從實踐到理論
打造可復制樣本
項目不僅注重實踐,還提煉經驗形成理論成果。2023年,該計劃入選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優秀案例;2024年,心理健康科普書籍《煙火弄堂:“小巷總理”的心靈解碼藝術》正式出版,將社區心理服務的“靜安智慧”轉化為可推廣的范本。
“小巷總理”們反饋,通過學習,他們不僅能更好地處理居民糾紛,還能用心理學方法安撫情緒、凝聚共識。“現在遇到難題,我會先調整自己的心態,再幫居民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一位參與培訓的社區工作者分享道。
記者了解到,此次“小巷總理”社會心理服務項目亮相世界衛生大會,彰顯了中國在基層心理健康服務領域的創新力。靜安區的探索證明,賦能社區工作者不僅是提升治理效能的關鍵,也是構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這一模式或將為全球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提供有益借鑒。
記者:郁婷藶
編輯:路景斕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