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污染是人類亟待解決的全球性環境危機,而在各類塑料中,工程塑料的降解回收更是困難重重。5月28日,華東師范大學姜雪峰和趙銀松研究團隊在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種可見光/豐產銅催化的芳基脫砜氯代策略,在常溫常壓空氣兼容條件下,高效突破了聚砜塑料(PSFs)的升級回收。
姜雪峰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應當是世界上首次實現工程塑料在低能耗、真實場景下的降解回收。讓高分子材料能夠重新回到有價值的單體,就能產生經濟的循環,這對于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
聚砜塑料的化學回收 受訪者供圖
破解工程塑料降解回收難題
隨著高分子塑料的功能不斷提升,它們現在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在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取代鋼鐵、玻璃等材料。但是在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這些塑料使用完后怎么辦?除了焚燒、填埋之外,是否能夠實現更高效更綠色的化學回收?一直以來,這都是一個前瞻性的世界難題。
譬如聚砜塑料(PSFs),其具有優異的化學腐蝕耐受性、高溫高壓承載性(Tg高達230°C)、機械強度抵抗性(抗拉強度達110 MPa)等性能,媲美陶瓷或金屬材料,卻遠遠輕于它們,因此被廣泛應用于醫療、汽車、航空、航天等領域。
據統計,全球PSFs年需求量達100000噸,且呈快速增長趨勢。由于PSFs聚合物主鏈剛性單元具有較高的鍵能,分子鏈內/鏈間相互作用力強,以及復雜的分子鏈構象,其化學回收極具挑戰。與此同時,真實PSFs材料通常還含有多種復合塑料(聚烯烴、聚酯等)和多種必須添加劑(色素、粘合劑、抗氧化劑等),導致降解回收十分復雜,迄今沒有任何方法。
而該項研究給出了一種極具應用意義的“新解”?;诠獯呋栊枣I活化及塑料降解研究基礎,研究發展了一種可見光/豐產銅催化的芳基脫砜氯代策略,以廉價易得的氯化銅為光催化劑,氯化鈉/二氯甲烷為氯源,氧氣為綠色氧化劑。通過可見光誘導銅鹽配體發生金屬電荷轉移(LMCT),產生高活性氯自由基,精準斷裂聚砜(PSFs)芳基C(sp2)–SO2鍵,并將其轉化為高附加值的二氯代雙芳基醚單體,收率高達85%。
該策略可降解回收四類二十種商用PSFs樹脂及真實塑料廢棄物(如醫用透析膜、機械外殼、高強奶瓶等),同時實現了克級規模升級降解回收。此外,該策略在混合塑料中展現出良好的PSFs特異性回收,可以突破傳統回收策略對原料純凈度的依賴。通過“精準脫砜氯代—定向升級回收”的創新路徑,為廢棄聚砜復合材料的高效化學回收提供了嶄新的解決方案。
循環經濟的前提是科學循環
2011年回國以后,姜雪峰就一直致力于塑料降解回收的研究,此前也已在多種類型塑料的回收方式上實現技術突破。在他看來,前期的世界科學都在關心“創造”,而鮮有人在意廢棄后的問題。但隨著電池、塑料給生態和生活構成越來越大的危險,科學應當關心可持續發展。他說:“如果只是創造而不能把它恢復原樣,那是不負責任的?!?/p>
在他的科研生涯中,早期的研究對象集中在活化模型上,針對理想化的模型通過一些極端條件實現降解回收。但隨著對塑料的結構、層級、活化等認知不斷加強,姜雪峰明白真正的研究價值在于那些真實的、廢舊的塑料。只有實現了低能耗的降解才具有真正的商業價值,不然所謂的科研只能是實驗室里的論文。
此次聚砜塑料降解回收的突破,正體現了三個關鍵詞:低能耗、真實、廢舊。在常溫常壓空氣兼容條件下就能柔和地實現降解,低能耗才有低成本,才有生產應用的價值,并且回收所得的單品還能繼續用于制作復合材料。真實,則是將真實場景中的塑料產品作為對象,它一定是摻雜了發泡劑、粘合劑、穩定劑等多種成分的混合物。廢舊,就是將垃圾場中塑料沾染的水、糖、色素、塵土等考慮在內,而不是一個“理想狀態的白花花的成品”。
在真實廢舊塑料的降解回收上,姜雪峰所做的諸多研究都走在世界前沿。與此同時,相關的研究項目在海南也已有落地試點。姜雪峰表示,每個階段團隊都在突破不同塑料的降解方式,希望最后能夠系統化、體系化地把人類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塑料降解問題一一解決。
“人類創造出高分子是對社會幫助非常大的一件事,但是使用完了以后,我們不能讓它廢棄在這個世界上,而應該讓它全生命周期地循環起來。”姜雪峰說,“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循環經濟,而循環經濟的本質是要科學先循環起來?!?/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