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風險投資圈好像隔一段時間就會對科學家創業“祛魅”一次。
2024年1月創投家發表過一篇:“貌合神離”的科學家與投資人一文中提到:“繼“圍堵中科院”“去實驗室搶科學家”之后,投資人開始對「科學家」三個字祛魅了。”
近日,行業里又開始“聲討”科學家創業了,在人民幣投資圈里又再次掀起一股硬科技投資大反思,各路消息聲稱“投資人正在排隊要教授們退錢”,“投資人正在集體遠離科學家創業者”,“唯技術論”成為這波反思潮的最大原罪。
IT桔子的數據顯示科學家創業和硬科技投資的融資熱度在2021年達到頂峰,在23年之后回落至一個相對理性的狀態,單筆投資規模也趨于早期體量,整體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
2021年的創投市場剛剛經歷了中概股泡沫的破裂,TMT、新消費和創新藥賽道先后迎來寒潮,大量原TMT或者新消費的VC資金無處可投。基于“留在牌桌上比什么都重要”的共識,“硬科技賽道”成了當時唯一還能下注的牌桌。一時間,所有的VC都開始招聘理工科和產業背景的投資人,都開始搶院士、挖教授、投技術,把別人家的硬科技的投資方法論被當成融資BP般掛在嘴邊,自己跟投了一兩個科學家項目就敢說自己具有硬科技基因。
“不可否認,前幾年科學家創業這件事本身也已經出現一定的泡沫了,只不過因為其門檻足夠高,所以并未引起類似于AI和具身智能那樣的熱度。”資深硬科技投資人魏宇說到,”一定程度上,這一波對于硬科技投資的反思,就源于2021年前后這波資金與科學家的錯配。”
科學家的錯?
本質上是制度的問題而非科學家這個群體的問題。商業視角下的科學家創業存在很多弊病,總結下來不外乎5點,
科學家們:重研發,輕商業;重論文,輕產品;重面子,輕規律;重嫡系,輕管理;重后路,輕allin。
這些弊病成了“聲討”科學家創業的主要論據。“這些問題客觀存在,但不該成為所有科學家創業者們的標簽。就像是TMT時代,失敗的創業者會被歸罪于:重營銷,輕產品,重融資,輕現金流等問題一樣,這只是一種事后歸因。失望的根源在于這些投資人在投前對于科學家創業者抱有了過高的期待。需要理解的一點是,科學家們是一群深受科研體系影響的人。”資深硬科技投資人魏宇評價道。
科研體系對科學家們的影響首先就在于價值觀,從中科院的辦院方針里可見一斑。
2015年中科院對辦院方針進行了調整,確定了“三個面向”“四個率先”的方針,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其中“三個面向”的先后排序頗有深意,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目標被置于末位。
從科技創意、科技立項、科學研究、技術創新、技術工程化、技術產業化、產品技術研發到技術服務是一條完整的科技創新價值鏈,而企業和市場卻處于價值鏈的末端,理論上講,由市場需求拉動技術創新和科學研究,是最貼近市場需求的研發模式。
但是基于科研院所長期形成的價值觀,其科技創新模式主要是理論驅動或學科驅動的模式,科技人員在研發過程中并沒有以科技成果產業化為目標,只是在理論成果或技術成果形成后,再考量其是否具有產業化價值,這種模式下研發的科技成果和培養出的科研人員,天生就與創業“八字不合”。
“科研院所的三大工作內容:科研、科普和科技成果轉化。說得直白一點,科技成果轉化這項工作,在所有科研人員潛意識中都是鄙視鏈的底端。越是高位的科學家創業,越需要承受比普通人多得多的輿論壓力,這種輿論壓力就來自于科研體系內部。”魏宇說到。
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理事長馬蔚華也在公開演講中提到:“各高校和研究所的考核指標中,專利數量占比15%,缺乏對專利轉化效果的評估,進而催生了大量“沉睡專利”。這種為考核而創新的導向,使得科研與市場需求脫節,暴露出創新激勵機制的設計偏差。”
科研績效評價的主要指標包括課題經費、發表索引論文、申請專利和獲獎等,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一般不會列入科研組織或高校科研績效評價的主要指標,就算列入,所占權重也很小,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科技成果數量逐年上升而可轉化的成果嚴重不足的局面。
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科學家們的“不安全感”也來自于“創業窗口”的不穩定性。
“前些年,科研圈內有一次影響非常巨大事件。院士們組團南下開展院企合作,組建了多個實驗室。某科研院所高層認為影響非常不好,嚴重影響了院士們科研攻堅的主要任務,大手一揮便叫停了該院旗下全國各個分院幾乎所有的成果轉化項目。這件事對該院科技成果轉化和科學家創業都起到極大的抑制作用,短期內基本關閉了該院科學家創業的通路。這種事件的影響,也讓科學家們的創業過程始終頂著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希望他們all in,確實也違背人性。”魏宇補充道,“事實上,如果不能正視曾經的科研體系帶給科學家們的桎梏,就無法理解科學家創業者們各種“弊病”的病根。”
“從來沒有數據顯示科學家創業的成功率會高于普通人,投科學家本身就是個更高風險,更高難度的事。如果機構沒有足夠的應對科研體系影響的經驗,沒有足夠幫助科學家轉型成為企業家的能力,那么其實這家機構是不配投科學家的。”魏宇意味深長地說,“投硬科技項目,不僅要懂技術,更重要的是要懂科學家。”
科技成果轉化的春天
2020年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四個面向”調整了“面向”的先后順序:“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新的“面向”將面向經濟主戰場提到了第二順位,這一微妙的調整可能正是2021年出現科學家創業融資金額觸頂的原因之一,也是科研圈長久以來的價值觀發生變化的重要時間點。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報道,在2020年曾因科研經費案被判有期徒刑10年,被取消院士稱號的動物分子遺傳育種領域杰出科學家、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教授,已正式擔任北京首農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這一對科學家超乎預期的寬容態度,似乎也昭示著科研體系與國民經濟的進一步耦合。
“今天我們的可投資規模,項目數量,國家的重視程度和政策的支持力度,都與5-6年前有極大的不同。”資深硬科技投資人黃淼在機構內部會議上指出,“最新政策,再次要求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支持和鼓勵科研人員,按規定通過參與合作兼職或在職創辦企業、離崗創辦企業等形式,到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黃淼在匯報中提到的政策文件中還明確:科研人員開展“雙創”活動可申請離崗創辦企業。離崗創辦企業申請應經事業單位批準,期限不超過3年,期滿后創辦企業尚未實現盈利的可以申請延長1次,延長期限不超過3年。離崗創辦企業期限最長不超過離崗創辦企業人員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的年限。在同一事業單位申請離崗創辦企業的期限累計不超過6年。
“近期,全國各個科研院所和高校頒布的與之類似的寬松政策還有很多,而且這一次的執行力度也要大很多。”黃淼說道。“科研體系對于成果轉化和科學家創業的態度正發生變化,我們一定不能錯過這個科技成果轉化的春天。”
而在科研體系對于科技成果轉化的態度不斷寬松的同時,金融體系也通過不斷的改革為成果轉化注入源頭活水。
5月18日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理事長馬蔚華在2025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指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從2010年的25%提升至35%,但與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仍有顯著差距。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占比僅5.5%,遠低于美國的13%和日本的15%,早期風險投資規模不足,導致很多前沿領域的科研項目卡在實驗室階段。針對創新鏈前端資金配置失衡和后端退出路徑不暢的問題,馬蔚華先生提出兩大建議:
1、擴大股權融資比重:借鑒美國經驗,通過科創板、科創債等多層次資本市場,為科技企業提供從實驗室到IPO的全周期資本支持;
2、重塑創新評價與容錯機制:改革科研考核體系,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引入轉化成效指標,政府引導基金帶頭設立容錯池,對于早期科技投資的合理失敗給予一定比例的損失補償。
而這兩大建議,正好與近年國家不斷出臺的刺激科創市場的政策方向完全相符。在今天,金融體系的改革,也將科學家創業的路徑拓地越來越寬了。
“認為投科學家項目和投TMT項目一樣,可以當甩手掌柜,主打一個不打擾,靜待其自然生長就好的想法,是偷懶投資人的一廂情愿。”某知名高校背景投資機構合伙人張宇對創投家表示,“想投好科學家創業,你就不能只是一個財務投資人角色,一定得是一個孵化平臺的角色。你所需要做的投后工作,比TMT時代的投資機構要重得多。”
張宇認為硬科技投資機構,除了投資機構的通用能力之外,還必須要具備額外4個重要能力:
1、科研成果甄別能力:基于對產業的深刻認知,對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前景和轉化難度有自己獨立的判斷,科學家往往對自己所掌握的技術和專利有過高的產業預期,投資者必須有清晰獨立的判斷,這就要求投資人不但得懂技術,而且能從產業的角度評估技術,不能人云亦云;
2、科學家個人潛力的甄別能力:不是所有科學家都有潛力成為企業家,也不是所有技術宅都沒有機會成為爆款創始人。從概率上說,如果科學家個人天生就具備一些企業家潛質,那自然是最我們最樂于看到的狀態。投資人需要在跟科學家創始人的相處中,從創始人周邊人脈的評價中,甄別出創始人是否有成為合格企業家的潛質。投資人需要清楚地意識到:我們能補足的是創業者的商業意識和管理能力,不能該變的是封閉的心態和道德上的瑕疵。
3、產業資源孵化能力:這個最好理解,也最常見。主要就是給企業帶訂單的能力。
4、科學家個人成長孵化能力:科學家到企業家的轉化,需要我們和科學家創業者一起完成。投資機構能夠提供全面的工商管理的基礎培訓課程,能夠提供科學家與大企業家們溝通學習的場景,能夠潛移默化地激發出創始人骨子里的企業家精神。
“不帶任何歧義,單純描述任務難度哈。跟孵化科學家創業者比起來,TMT時代很多機構標榜自己陪伴創始人成長,那都是小兒科。”張宇開玩笑地說。“我們也很慶幸看到越來越多的硬科技投資機構在這些方向上形成了越來越完善的打法和方法論。”
請珍惜好好創業的科學家
當我們目睹一個個從實驗室走出的科學家在商業博弈中跌倒時,與其簡單歸咎于"科學家病",不如反思整個科研與創新生態的成熟度。
真正成熟的科學家創業生態,需要科研體系松開科研人員的價值桎梏,需要金融資本放下短視的逐利心態,需要產業界摒棄功利的拿來主義,更需要社會給予科學家創業者超越成敗的尊重,請珍惜那些真正躬身入局的科學家。
(文中魏宇、黃淼、張宇均為化名)
(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郭虹妘、陶天宇,編輯|陶天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