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趙哲峰
編輯 | 楊博丞
題圖 | IC Photo
在國內汽車市場價格戰升級、內卷加劇的環境下,海外市場正成為各大車企新的增長極。
而有關于汽車出口的消息也集中涌現,包括比亞迪歐洲中心落戶匈牙利、長安泰國建廠、廣汽國際發布“埃塞行動”、零跑、小鵬等新勢力品牌出口量快速攀升等利好消息。
同時,也伴隨著海外最大市場俄羅斯銷量的驟然下滑、全球各地層出不窮的貿易保護政策和關稅壁壘等不利情況。
在愈發復雜的局面下,中國車企的出海計劃還能順利推進嗎?
一、國產車加速出海
近年來,中國汽車出口表現持續亮眼。在疫情和俄烏戰爭期間,中國汽車產業鏈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在世界各地汽車產能受阻的情況下,為全球持續提供汽車產品。同時,隨著新能源汽車和智能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汽車產品愈發受到海外市場的青睞,甚至形成了新的品牌認知并打入中高端市場。
從2023年開始,中國已經超越日本和德國,穩居全球汽車出口第一大國地位,并屢創新高。根據最新數據,今年第一季度,我國汽車出口銷量達154萬輛,同比增長16%。
圖源:(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公眾號
從地區來看,中南美、中東、歐洲、東南亞、非洲是我國汽車出口的主要“戰場”,而大洋洲、北美、日韓等地則仍未成規模。
其中,中南美、中東、東南亞、非洲地區的表現頗為亮眼。今年第一季度,我國對以上地區的汽車出口銷量分別為31.4萬輛、29.5萬輛、18.2萬輛、11.6萬輛,同比增長分別為21%、57%、31%、51%,成為拉動我國汽車出口增長的主要地區。相比之下,歐洲地區由于電動車反補貼政策和俄羅斯市場的下滑,整體增長并不明顯。
而從能源類型來看,燃油車依舊占據汽車出口的半壁江山,今年一季度出口量達到65.5萬輛,但受到俄羅斯市場下滑影響,今年燃油車出口增長停滯,與去年同期出口量幾乎持平。
新能源車出口則展現強勁勢頭,得益于中東和西歐市場的旺盛需求,今年一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58萬輛,同比增長27%。
其中,插混車型表現亮眼,今年一季度出口銷量15.1萬輛,同比增長159%,貢獻了大部分增量;純電車型則表現平平,銷量雖高達40.3萬輛,但同比增長僅4%。究其原因,除了歐盟施加的電動車反補貼法案外,跟海外市場充電設施建設的滯后也不無關系。
從品牌來看,目前奇瑞、上汽、比亞迪、長城占據國內汽車出口第一梯隊,今年一季度出口銷量分別為16萬輛、14.4萬輛、10.1萬輛、8.3萬輛。其中,比亞迪迎來爆發,同比增長高達120%,其多年來在歐洲、東南亞、南美等地區的布局開始收獲成果。
而憑借新能源車的技術優勢,自主品牌也在海外市場重新建立了品牌認知。2021年,我國汽車出口均價1.6萬美元,而后在特斯拉出口占比大幅下降的情況下,2024年出口均價仍繼續提升至1.8萬美元。例如比亞迪宋PLUS等車型(國內售價約10-20萬元),在歐洲售價高達35-40萬元,卻依然受到消費者追捧。
二、仍面臨諸多壁壘
雖然我國汽車出口整體仍處于高速增長階段,但局部地區的劇烈變化同樣值得關注。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對俄羅斯出口整車僅9.9萬輛,同比下跌44%,近乎腰斬。
自2022年西方國家集體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以來,俄羅斯對中國汽車產品的依賴達到了空前的高度。2023年,中國對俄羅斯汽車出口量暴增457%至90.9萬輛,2024年繼續增長至115.8萬輛。
然而隨著俄羅斯政府大幅提高各類稅費,中國汽車對俄羅斯的出口開始面臨重重阻礙。
此前,部分自主品牌為規避俄羅斯的高額稅費,會從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中轉進入俄羅斯。但從2024年4月起,俄羅斯開始要求通過這一方式入境的進口車補繳稅費差額。
2024年10月,俄羅斯又上調了進口車的報廢稅,上調幅度達70%至85%,且從2025年開始至2030年,稅率還將逐年上調10%-20%。稅費上調后,排量在2L以下的車輛,報廢稅約為7000美元,而排量超過2L的車型,稅費則高達2萬美元。對于大多數車企來說,如今俄羅斯的報廢稅比歐盟的反補貼稅還要高,且未來還會更高。
今年第一季度,我國對俄羅斯出口燃油車占出口總量超75%,而俄羅斯又是中國汽車出口的最大市場之一,報廢稅等稅費的上調無疑對我國汽車出口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除此之外,隨著國際地緣格局的變化,中國汽車在俄羅斯市場還將面對更多競爭對手。2024年11月,日本解除了對排量1.9L以下混動二手車出口俄羅斯的限制。由于日本車在俄羅斯本就擁有良好的口碑,該限制解禁后,日本汽車在俄羅斯的市占率迅速提高。
除了俄羅斯,全球各地也有不同形式的汽車貿易保護政策:
·歐盟自2024年10月起,開始實施對華電動車的“反補貼關稅”政策。該政策實施后,我國電動車在歐盟地區出售將被加征27%-45%的關稅。今年4月,歐盟與中國達成協議,以“最低售價承諾”替代原定關稅。新協議規定,中國車企出口至歐盟的電動車需遵守動態調整的最低售價,大概范圍在3.5萬至4萬歐元之間。
·巴西自2024年1月起逐步恢復對新能源車的進口關稅,純電動車稅率從2024年初的10%逐步提升至2026年7月的35%,混動車型則將從12%提升至30%。
·越南目前對中國進口汽車征收高達70%以上的關稅,相比之下,其對東盟成員國生產的汽車(滿足40%國產化率)則實行?0關稅?,同時對歐美地區的進口汽車僅征收?45%-70%?的關稅,導致中國汽車在越南市場的價格競爭力不足。
基于以上嚴峻形勢,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預測,2025年中國汽車出口增速或將放緩至10%。
三、出海的另一種方式
當世界各地對中國汽車高筑關稅壁壘,直接將汽車產業鏈移植到海外未嘗不是一種解決方法。實際上,雖然去年我國汽車出口量位居全球首位,但如果把海外生產的部分也算進去,日本依舊是全球第一。
但當下,我們也正在經歷中國汽車從“產品出口”到“產業出海”的歷程,而這一歷程或將深刻改變世界汽車行業的格局。
一如當年外資汽車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以技術換市場”,如今我們的車企也可以去海外復制同樣的模式,將中國汽車產業鋪設到世界各地。
基于此前中國家電等產業出海的經驗教訓,中國汽車的出海模式也愈發成熟,從KD組裝到本地化生產,再到海外并購、合資,中國車企正在深度融入海外市場。目前,包括奇瑞、比亞迪、長安、長城等多家中國車企已經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而從最新的進展來看,中國車企在海外已經不滿足于僅參與生產環節了。
5月15日,比亞迪正式官宣其歐洲總部落戶匈牙利布達佩斯,該總部承載銷售與售后、車輛認證及測試、車型本地化設計與功能開發等職能,并將研發適配歐洲本地的輔助駕駛技術和下一代電動化技術,同時將與當地供應商及企業展開聯動,這是比亞迪歐洲戰略的重要布局。
同日,長安汽車首個海外新能源汽車工廠——泰國羅勇工廠正式投產。未來,長安、深藍、阿維塔三大品牌車型均將在羅勇工廠投產,而長安也將在當地建立泰國備件倉庫,同時推動泰國當地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打造智能化服務平臺、加快新技術的迭代和應用。
此外,如今的中國車企也開始走上了“反向合資”的道路。例如去年奇瑞集團就與西班牙車企Ebro-EV Motors建立了合資公司,該公司生產以奇瑞技術平臺為基礎打造的車型;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Stellantis也與零跑成立了合資公司,業務已擴展至歐洲、亞太、中東、非洲、南美等地區。
不僅整車企業在積極拓展體系化產業出海,國內汽車供應商同樣不甘落后。例如當比亞迪和長城等車企在巴西建廠,寧德時代也同步在巴西布局了電池工廠,并計劃在2026年實現60%零部件的本土化生產。此外,寧德時代近期還在布局匈牙利等地的建廠事宜。
盡管各國都在力保自己的汽車產業“肥水不流外人田”,但對于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來說,建立自己的汽車產業鏈絕非易事。
作為工業集大成者,生產汽車需要成熟且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大量的高素質技術工人、合理的生產成本以及龐大的本土市場,這一系統性工程并非一朝一夕所能鑄就。例如美國雖然高喊“制造業回流”,但想要實現卻非常困難。
結語
盡管當前我國汽車出口的形式一片大好,但未來卻依舊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如今的國際形勢瞬息萬變,無論從政策層面還是安全層面來看,都存在諸多風險:美國后續的關稅政策、俄烏戰爭的走向、中東地區的安全都將對全球貿易產生重大影響,故車企出海投資需要慎重考慮,把握好時間點至關重要。
其次,海外地區能否大面積普及新能源汽車仍是未知數,這其中涉及新能源基建、產業轉型過程中各方的利益沖突等問題,如果新能源汽車出口無法持續增長,中國燃油車還能否在海外市場保持競爭力?
而對于志在全球的車企來說,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修煉內功依舊是重中之重,在持續提升產品和技術的同時,對不同地區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對產品進行本土化改造、對當地政策的快速應對能力同樣不可忽視。
不過正如我國汽車產業從一窮二白到彎道超車的歷程一樣,盡管汽車出海道阻且長,但相信終有一天會到達星辰大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