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AI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高校與企業、產業如何共同生長和發展,創新校企合作的內容與手段,以及深化產教融合模式創新是重要途徑,而構建“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則是核心任務。近日,國內領先的工業軟件企業美云智數發起的“制造業數字化轉型ME20+論壇”,就AI+數智人才培養,深化教育鏈與人才鏈的深度協同展開實踐對話。
當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圍繞人才培養和協同創新過程中,仍然面臨著重點產業與高校空間布局協同不足、學科專業與區域產業匹配不足、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產業需求不協調等短板。對此,論壇發起方、美云智數總裁金江提醒,“當前知識貶值速度非常快,AI技術一年一迭代,企業內部AI應用每個月都在更新。對于學校來說,需要準確了解企業側在數智化轉型過程中做什么,如何在現有的教育體系進行導入,解決高校人才培養和企業需求的精準匹配問題”。
校企合作:從“需求對接”走向“生態共生”
眾所周知,高校與企業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組織,在價值標準、制度設計、目標追求等多個方面存在差異和區隔。業內專家就指出,當前校企兩種體系的融合度不夠,是阻礙高校科教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的關鍵因素。
對此,金江建議,在學校側有兩個方向可以突破:一是洞見,從硬件、內容、課程體系等多維度,結合企業在生產、制造、供應鏈、研發等各個領域進行教學課程共建;二是實踐,要將企業的生產、研發、市場等場景在學校落地和實踐,實現產教融合。
來自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有望達到70.8萬億元。截至2023年9月,經營范圍涉及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企業超過53萬家。但中國的數字化人才缺口已經達到2500萬至3000萬左右,還在不斷擴大。
“產業革命對于學校人才培養產生新變化,涉及應用型、創新型和復合人才,人工智能突飛猛進則對人才培養提出新挑戰,這些最終都要聚焦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包括學習能力、判斷能力、邏輯分析能力等”,遼寧工業大學校長張啟儉介紹,為此專門聚焦新工科建設,近4年來開設智能材料、智能制造結構、智能制造工程和人工智能等11個新專業,并將工業互聯網和通用平臺和數字工廠設計仿真都搬到了學校,打造了校級學科交叉融合、虛實結合的數字化虛擬仿真平臺,與企業深度合作,協同共建人才培養機制,共建教學資源,深度參與高校專業人才培養。
張啟儉從高校人才培養角度,對產教融合提出了新期望:一是與企業建立深度協同的人才培養機制,二是與企業協同開展實踐教學與創新創業教育,三是與企業協同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與科研創新能力。
近年來,基于“人才共育、就業直通、科研協同”的價值共創理念,美云智數通過創新延展校企共創模式,搭建“專業探究發展+教師科研創新+學生實習就業”的生態平臺,為制造業持續提供智力支撐和輸送實戰型、創新型、復合型數字化人才。
愛瑪科技CIO盧會北則透露,近年來愛瑪人才戰略的核心密碼還在于以人才為錨點,構建起驅動行業變革的“智慧生態系統”,以“產教融合量子模型”為框架,構建起“人才共育-技術共研-生態共建”的三維協同體系。目前,通過與東北農業大學,甘肅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合作,愛瑪以嵌入式的人才培養機制,聚焦復合型人才培養直接輸送到企業,實現了供需精準對接。
長期以來,高校教師更追求學術成長、獲得學術共同體認可,高校主要圍繞教學科研開展工作,校企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于學校人才培養和科研工作。企業更多追求經濟利益、獲得市場認可,主要圍繞技術、產品研發和市場開發不斷實現自身發展壯大,校企合作更多聚焦于應用性技術和市場需求。
“我們學校的辦學理念,就是立足地方的產業辦專業。原有的‘學校主導、企業參與’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無法滿足數字化時代快速協同、深度融合的需求,必須構建‘多元主體協同’的新型教育生態”,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楊小東指出,就當前數字化轉型來說,高校不是簡單的計算機學習就行了,而是教育生態的重構,以及一人多崗、一專多能的培養,包括懂設備、懂數據、懂管理等能力。
產教融合: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升級”共振
來自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全國超50萬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降本38%、增效21%”的提升,印證企業轉型“不轉則退、慢轉亦退”的硬道理。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的“AI+數字化”戰略升級,復合型人才成為企業決勝的密鑰之一。
作為全國首批“新工科”建設高校,沈陽工學院開創性地將教室建在產業鏈上,基于美的集團6家世界級“燈塔工廠”的真實場景,共建“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課程體系,涵蓋數字孿生車間規劃、工業APP開發等12個前沿模塊。中國電子學會理事會黨委書記,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張峰指出,這種“把論文寫在車間里,讓知識長在產線上”的育人模式,將破解產教融合過程中“企業求賢若渴,學生學非所用”的結構性矛盾。
當天,美的集團與沈陽工學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發布美的集團數字燈塔學院全球樣板間并正式啟用“沈工-美的數字燈塔學院”,標志著美的集團數字燈塔學院全國首個深度融合制造業實踐與教育資源的數字化人才培養樣板落地。
“高校應當構建‘四位一體’的深度融合模式,既要引入企業前沿技術與優質課程體系,還要將企業文化基因注入校園生態,同時依托企業真實業務場景,建立標準化師資培育體系,全面提升教師教學能力,通過沉浸式實踐教學,培養出既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又契合企業實際需求的數字化人才”,沈陽工學院董事長王兆寶認為,高校緊跟美的集團這樣的行業頭部企業開展合作,才能精準把握產業脈搏,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實現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無縫對接,為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高素質數字化人才筑牢堅實基礎。
可以看到,深入推進產教融合的關鍵,在解決學校與企業的價值追求、制度體系等維度的深度融合,讓高校的人才培養和產業升級實現同頻共振。華南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副院長員巧云認為,產教融合關鍵,是企業跟學校應該“1+1>2”,AI的普及和智能體出現,讓個性化的培養逐步成為一種可能,從教育的角度來說,可能要聚焦在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把工廠搬到學校”,產教融合深入到企業業務。
深化產教融合,歸根到底要讓有不同稟賦和需要的學生能夠多次選擇、多樣化成才。對此,萬向錢潮數智創新中心總經理魏芳芳則認為,產教融合第一要堅持、第二要有格局、第三要開放溝通。聚焦萬向錢潮,近年來為AI工程化落地提供了操作性的指南,通過生態協同將形成“價值共同體”,基于場景需求,融入先進算法以及模型,攜手打造創新性AI解決方案,拓展業務邊界。
“產教融合的前提是‘信息對稱’,學校要掌握行業的發展趨勢、企業的前沿科技,將企業需要的崗位分解出來變成教育培養的課程,最終通過‘能力前置、實戰考核、擇優錄用’的人才輸送機制,體系化推動企業需求與教育的精準匹配”,河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書記王曉鳳透露,接下來在裝備制造領域,我們要快速推進與美云智數這樣的全國數字制造產業共同體合作,在大的生態環境中建立小的共同體。
美的集團HRBP朱曉東透露,當前“領域知識+數字技術”形成多維且可持續裂變的創新場景,正在倒逼員工主動求變。企業人才供應的內培外引缺一不可,校企間高質量前置性的培養模式必將促進“多向奔赴,互融共贏”。
近年來,通過建設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不斷創新運行機制,成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載體,并緊跟產業和企業的數智化變革,相信未來通過生態不斷協同,校企聯動將持續構建政-產-學-研-用“創新共同體”。
作者:許意強
監制:張劍
編輯:李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