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塔村中央后委駐臨縣歷史陳列室內,張海紅正在給參觀者講解。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初夏時節,中央后委、中央西北局與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舊址三處承載紅色記憶的革命舊址迎來絡繹不絕的參觀者。
“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央后委曾駐扎于此,這里不僅是當時情報收集的重要機構,更是連接中央前委、工委和全國各方面的聯絡樞紐。”挖掘中央后委在臨縣這段紅色歷史的臨縣縣委黨史研究室(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張海紅介紹道。
“縣志里關于中央后委的記載僅有短短幾行字。”張海紅翻開一本泛黃的《臨縣志》,指著其中一段用鉛筆勾出的文字:1947年,中央后委機關駐扎在臨縣,后委書記葉劍英就駐在三交鎮的雙塔村。寥寥數語,卻如散落的拼圖碎片,讓從事史志工作的張海紅敏銳意識到里面可能隱藏著一段塵封的歷史。中央后委是一個什么樣的機構?為什么會駐扎在臨縣?后委在臨縣做了哪些工作?
一個個冒出頭的想法,推動著張海紅全身心投入調研采訪和研究中。“想要厘清70多年前的史實,工作量遠超想象。”張海紅坦言,面對資料匱乏、知情人難尋的困境,她不得不從零開始。20多年的時間里,她尋訪了中央后委、西北局等機構駐扎過的每個村莊。
“我跑遍了臨縣23個鄉鎮631個村,特別是雙塔村、南圪垛村,我走訪了上千次。”張海紅回憶,為了求證一個名字、一個部隊番號,她都要多方收集資料反復論證。無論路途有多遙遠、地方有多偏僻,她都要親自拜訪知情者,從老人模糊的記憶中喚醒那些珍貴的往事。
“這口井是葉劍英召集正在挖防空洞的石匠挖開的。”“小時候村里來了一支部隊,那段時間我總能聽到滴滴、滴滴的聲音。”“我們鎮內村落眾多,古建豐富,還有窯洞套窯洞的,也就是進了一道門,還有一道門,便于后委人員隱藏和工作。”……頭發花白的老人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回憶那段早已深藏于黃土的往事,張海紅也用筆頭簌簌地記錄。
為了一個準確的史實,她埋首于堆積如山的資料中,一頁頁地翻閱,不放過任何細微的字句,為了一段恰當的表述,她反復推敲字眼,確保她經手的資料準確無誤。
兀兀窮年,史海鉤沉。隨著尋訪的深入,她收集到了大量的口述資料,加上查閱到的檔案資料,最終,張海紅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從浩如煙海的資料里抽絲剝繭,逐漸還原中央后委在臨縣那段波瀾壯闊又鮮為人知的歷史。她用確鑿的證據證明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臨縣110多個村莊工作生活過的事實,填補了中央后委在黨史界長久以來的空白。
如今,中央后委舊址、中央西北局舊址、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舊址三處遺址已成功入選《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這不僅是對張海紅工作的肯定,更是對那段崢嶸歲月最好的銘記。閑暇之余,她總會主動擔任義務講解員,用生動的語言向人們講述波瀾壯闊的歷史,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央后委在臨縣的故事。
“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現在正以生動、真實的方式呈現給后人。”看著眼前布展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張海紅心中滿是欣慰。
行經萬里身猶健,歷盡千艱膽未寒。自1991年調入臨縣史志辦以來,張海紅始終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全身心投入鐘愛的史志事業。她跋山涉水收集整理史料,全力以赴籌備紅色展館建設。三十余載,張海紅默默耕耘,也收獲了累累碩果:總纂出版了500萬字的《臨縣志》,編印出版《臨縣年鑒》14本,影印了《康熙五十七年〈臨縣志〉》等古籍,編印了《紅色臨縣》《秧歌說唱臨縣史》《抗日戰爭時期臨縣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等多本書籍,拍攝了7集歷史文獻紀錄片《中央后委在臨縣》和3集地方志紀錄片《大美臨縣》等。她用行動在臨州大地揮灑汗水,在湫河兩岸播撒紅色文化種子,讓紅色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2021年,張海紅榮獲“山西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編史修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張海紅堅定地表示,她將始終如一地堅守在史志工作的崗位上,記錄臨縣的歷史,傳承紅色基因,不遺余力地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記者要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