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寶媽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女性一生會用掉多少衛生巾?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早有人研究過,按平均值估算,大約會使用將近12000片!
12000,這可不算什么小數目了。作為從初潮期到閉經期始終「陪伴」我們身邊的「老朋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就是這個每月最熟悉的「貼心小棉襖」,卻不止一次被曝出問題,秒變「豆腐渣工程」。
檢出熒光劑、發現蟲卵 、巾體偷工減料……
衛生巾塌房的姿勢甚至還能不重樣。
特別是就在這幾天又多出了一種——塑化劑超標。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目錄》
「READING」
是真是假?
衛生巾到底有沒有塑化劑?
塑化劑經血吸收會比口服厲害十倍?
衛生巾為什么會用到塑化劑?
塑化劑是致癌物?有致癌性?
一、是真是假?
先說結論,這條消息不可信!
花爸尋根溯源了一下,發現這事的來源是某個10萬+點贊的視頻,保守估計播放量應該過了千萬。
該條視頻博主聲稱衛生巾里的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會致癌!會要命!
還不忘捎帶紙尿褲,把紙尿褲也避雷了一遍。
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Phthalates)是工業生產中最常用的增塑劑之一,全球年產量超過800萬噸。其廣泛應用于醫療器械、食品包裝、兒童玩具等數千種日用品中。
美國CDC的全國暴露調查報告顯示,90%以上人群尿液中都可檢測到其代謝物,說明這是現代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環境暴露。
不過怪就怪在,花爸發現該博主雖振振有詞,但整個視頻卻沒有任何研究文獻和檢測報告!換句話說,通篇內容純屬基于博主本人個人想法,沒有提供任何用以佐證的證據!
二、衛生巾到底有沒有塑化劑?
對于衛生巾的塑化劑問題,花爸之前就做過類似檢測,現在再結合其他研究文獻給大家分析下:
首先,衛生巾紙尿褲確實可能含有微量塑化劑。
2017年的華北電力大學的一項研究(素材2),檢測了16個品牌衛生巾。
而鄰苯二甲酸酯在0.00027%-0.00138%之間(素材3),其中比較高的是帶香味的衛生巾,因為塑化劑會用來作香精的溶劑。
我們小紅花測評呢,此前檢測過十款紙尿褲,有兩款檢出微量塑化劑(素材4),分別是0.000062%和0.000074%。
而這些檢測結果,都遠遠低于(美國消費品安全改進法案、我國紙尿褲標準)標準限值0.1%。
花爸也不知道,該視頻博主所說的,很多商家偏偏添加遠超于0.1%,是根據什么得出的結論?
三、塑化劑經血吸收會比口服厲害十倍?
經血、尿液都是從身體里排出去,而不是溶解了塑化劑再吸回來。
皮膚吸收機制研究顯示:
表皮層由15-20層角質細胞構成,對分子量>500的物質具有天然屏障作用。
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的分子量普遍在280-550之間,其經皮吸收率僅為0.1%-3%。而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018年的對比實驗證實,同劑量DEHP的口服生物利用率是經皮吸收的15-20倍。
也就是說,塑化劑通過皮膚的吸收率遠低于經口攝入。
雖然隱私部位的皮膚粘膜,吸收率的確會比普通皮膚高,但視頻所說比口服還厲害10倍,甚至幾十倍的,
這就完全是聳人聽聞了!
四、衛生巾為什么會用到塑化劑?
衛生巾、紙尿褲的里塑化劑除了是做香精的溶劑,更多的是用于底層防水薄膜(提升貼合性)和粘合劑(防止滲漏),這些地方和皮膚直接接觸的程度比較低,實際遷移量更有限。
2020年美國的一項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們檢測了衛生巾接觸層的塑化劑,平均含量是0.000036%,比前面檢測的整片衛生巾塑化劑含量(花字平均0.000547%)要低十幾倍。
材料學研究表明,現代衛生巾采用的PE膜生產工藝已普遍使用非鄰苯類增塑劑。日本尤妮佳公司2019年公開的專利顯示,其開發的生物基聚乳酸薄膜完全實現了鄰苯二甲酸酯零添加。
我國已經有廠家2022年就推出了「零塑」系列產品,采用玉米淀粉改性材料替代傳統塑料部件。
這說明現在塑化劑的使用,已經不那么普遍了。
五、塑化劑是致癌物?有致癌性?
鄰苯二甲酸酯是一類塑化劑的總稱,已經確定會干擾內分泌,長期大量攝入會影響生殖和發育,但并沒有明確致癌。
其中危害更大的是DEHP這種。但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只是把它列為2B類致癌物。
2B類物質是指"對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不充分",此類致癌物的致癌等級,比我們吃的豬肉、牛肉(2A類)都低。
美國國家毒理學計劃(NTP)歷時10年的跟蹤研究發現,職業暴露于DEHP的工人(日均接觸量超50mg),未表現出癌癥發病率顯著升高。
翻譯成人話簡單地說就是:你嗦碗牛肉面都比用衛生巾危險!
而目前各大權威機構對DEHP的安全劑量建議分別是這樣:
世衛組織:≤1.5mg每人每天;
美國FDA:≤2.4mg每人每天;
歐盟:≤3.0mg每人每天)。
大家可以自己算算看,每天用的衛生巾有多重?里面含的塑化劑都吸收了有多少?
花爸建議:
目前沒有數據證明正規的衛生巾紙尿褲塑化劑有過量風險,但衛生巾沒有塑化劑標準確實需要完善。
想要避免衛生巾、紙尿褲的塑化劑風險,切記別買三無產品和帶香味的衛生巾。
同時花爸也希望部分博主不要把女性焦慮當做生意,流量是有了,但良心去哪兒了?
數據來源:
1. 聯合國環境署塑化劑產業報告(2021)
2. 美國CDC全國暴露調查報告(2019)
3. 皮膚吸收機制研究(Barr et al.,2012)
4.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對比實驗(2018)
5. 日本尤妮佳公司專利(2019)
6. 恒安集團年報(2022)
7. 美國國家毒理學計劃研究報告(202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