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胡玉田
鐫刻在生命里的榮光——親歷核試驗
我1969年2月從陜西神木應征入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〇〇部隊警通排的一名戰士。當時,所在部隊駐守青海省海晏縣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試驗基地執行警衛任務。
在我的軍旅生涯中,7年的核試驗基地歲月,宛如璀璨星辰,占據了近三分之一的時光。這段經歷,是我人生中最為自豪的篇章。我有幸親歷并見證了我國核事業發展的關鍵歷史時期,成為極少數親眼目睹試驗場升騰起蘑菇云的見證者。
回溯至1973年的盛夏,221廠總廠決定在614爆轟實驗場開展一次小型核試驗。為確保試驗場及周邊人民群眾的絕對安全,總廠保衛部向我團下達指令要求:在半個月內,完成試驗場內牧民、牛羊群的全面清理工作。團首長對此任務高度重視,親臨現場指揮部署,司令部作訓股作為主要承辦部門。我們深知責任重大,嚴格遵循團首長指示精心制定計劃、科學調配人員,全面統籌交通、通訊、器材等保障工作。我們深入試驗場逐戶排查,以耐心細致的態度與牧民溝通,認真傾聽并妥善解決他們的合理訴求,有序組織人員與牛羊群安全轉場。最終,我們在規定時限內圓滿完成清場任務,為核試驗的順利進行筑牢了安全防線,得到了指揮部與團首長的高度贊揚。
核試驗當日,碧空如洗、氣象條件極佳。試驗產品按時運抵現場,所有設備儀器均處于正常工作狀態。我們部分人員獲準進入地下指揮控制室短暫觀摩。室內,工作人員全神貫注地進行各項技術操作,儀器設備的指示燈閃爍不停,緊張而神秘的氛圍彌漫其中。短暫觀摩后,我們迅速從試驗場核心區撤離,抵達6公里外的3860高地東側。此時,負責地面觀察與數據采集的人員早已架設好精密儀器;周邊車輛引擎轟鳴,隨時準備完成任務后迅速撤離。
隨著三發紅色信號彈劃破長空,試驗場警報器驟然響起,核試驗進入半小時倒計時。現場所有人緊盯手表,目光隨著分秒針的移動而流轉,內心滿是對那個激動人心時刻的熱切期待。“轟”!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打破沉寂,耀眼強光瞬間迸發,巨大的火球裹挾著黑白相間的煙云沖天而起,并迅速翻騰、膨脹、擴散,形成直沖云霄的火柱。頂端的煙云急速涌動、翻卷,轉瞬之間標志性的蘑菇云赫然成型。這震撼人心的一幕,令在場所有人為之驚嘆、震撼。“我們成功啦!”歡呼聲響徹高地,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難以抑制地激動與喜悅。然而,此時此地并不是歡慶的場合。按照指揮指令,大家迅速收起設備器材,爭分奪秒登上車輛有序撤離現場。此后的漫長歲月里,核試驗基地的點點滴滴,尤其是那壯觀的蘑菇云,時常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且恍如昨日。
歲月悠悠,50余載轉瞬即逝。當年意氣風發的少年,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但這段記憶,并未因時光流逝而褪色,反而愈發清晰、深刻,“八一〇〇”“金銀灘”“蘑菇云”等印記,早已深深鐫刻在我的腦海、融入到我的血脈,成為靈魂的一部分。出于保密要求,在過去的日子里,我鮮少向他人提及核試驗基地的經歷;即便是對家人,也甚少談及。
如今,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國防力量日益強大,“兩彈一星”成就斐然,屹立于世界前列。每當憶起自己曾為國家核事業貢獻綿薄之力,心中依舊熱血沸騰,滿是驕傲與自豪。這段珍貴的經歷,將永遠是我生命中最閃耀的榮光。
本刊獨家原創 抄襲剽竊必究
作者胡玉田
網名古月,陜西神木人,1950年4月出生,1969年2月應征入伍,1993年10月轉業地方工作,2010年4月退休。現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金融書協首屆理事會理事,寧夏塞外書畫研究會會員,寧夏攝影家協會會員等。
原文編輯:曹益民 趙蘇平 鞏天寶
本文編輯:徐建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