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悲蟬,叫勻勻;叫到五月節,人扒船……”縈繞海陸豐人記憶深處的《含悲蟬》童謠,承載鄉愁密碼,凝聚集體情感。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脈隨方言韻律共振,在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更能引起臺灣同胞的共鳴。
5月31日首屆海峽兩岸民俗文體匯乙巳端午汕尾品清湖龍舟匯演將在品清湖上演。
汕尾與臺灣語言相近、文化相通,即將到來的端午節,兩岸的文化共鳴將進一步深化——臺胞臺青與汕尾民眾將同場揮槳,在亞洲第二大潟湖品清湖上共敘“同舟之情”。
為什么是汕尾?為什么是“海上龍舟”?5月31日舉行的首屆海峽兩岸民俗文體匯乙巳端午汕尾品清湖龍舟匯演,不僅是一次體育競技,更成為觀察汕尾,展現汕尾海上龍舟獨特魅力的窗口。“海上龍舟”看汕尾!劈波斬浪間,汕尾又添一獨特的城市文化符號。
得天獨厚的地理稟賦,鑄就海上龍舟天然舞臺
汕尾進行“海上龍舟”的優勢,首先源于其“向海而生”的地理基因。這座擁有全省第二長海岸線的城市,海域面積達2.39萬平方公里,占全省海域面積的14.3%,蜿蜒的海岸線上,品清湖與甲子瀛江等內海區域構成了“海中有賽”的獨特場域。
作為擁有全省第二長海岸線的城市,汕尾海域面積達2.39萬平方公里。
作為中國最大的濱海潟湖,品清湖面積約22平方公里,潮汐暗流與風浪澎湃的海洋環境,倒逼龍舟運動與生態形成深度磨合。就像甲子龍船需以樟木為龍骨、杉木為船板,經數十道工序打造成3至4噸的厚重船體,方能抵御瀛江的風浪,這種與海洋博弈的造物智慧,在內河龍舟中實屬罕見。
從區位看,汕尾地處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峽西岸經濟區交會帶,“一湖連兩岸”的空間格局,讓品清湖天然成為文化交流的紐帶。當其他地區龍舟賽局限于內河靜水時,汕尾的海上龍舟已在潮汐漲落間,形成 “順流競渡,逆潮練兵”的競技節奏,這種與海洋節律共生的運動形態,正是濱海城市獨有的體育文化標識。
多元文化的基因編碼,書寫海上龍舟精神譜系
汕尾“海上龍舟”的內容厚度,首先體現在海洋文明的儀式化表達中。品清湖畔流傳百年的“拜港”民俗,保留著傳統的競渡儀式——漁民以傳統禮儀致敬海洋,龍舟隊以抱拳禮與沿岸民眾互動,岸上傳統民俗表演與龍舟鼓點相應和,這套融合了地域文化的儀式體系,既體現了漁民對自然的敬畏,也展現了挑戰海洋的拼搏精神。而甲子鎮新造的三艘龍船,以無立體龍頭龍尾的設計復刻古制,船頭彩繪傳統圖騰、船身點睛紋樣在破浪時若隱若現,暗合“龍隱于海”的本土文化意象,這種“去裝飾化”的器物美學,恰是海陸豐人“務實敢為”性格的投射。
其次,體現在精神維度上,海上龍舟完美詮釋著海陸豐“敢為人先”的文化基因。當龍舟隊在風浪中“吃深水”猛扒,數十支隊伍在品清湖上演“狂飆”時,展現的不僅是競技實力,更是從近代農民運動到當代“海洋強市”建設中一以貫之的拼搏精神。不僅如此,這種精神更滲透在民俗細節里;譬如端午“午時水”驅邪納吉的傳統習俗,再譬如“五月節粽”中糯米與砂糖的配伍,都暗含著向海而生的生存智慧。而西秦戲、白字戲等非遺與龍舟賽的交融,則讓文化厚度更上層樓——西秦戲在品清湖畔的實景演出,將傳統戲曲的水袖與龍舟鼓點結合;甲子瀛江的龍船下水儀式,融合地方民俗特色,實現了從傳統習俗到文化展演的現代升華。
向海而興的時代注腳,擘畫文化交流新坐標
而汕尾“海上龍舟”的深意,則藏在“濱海湖城”的形象當中。作為“海洋強市、融灣先行”戰略的重要支點,龍舟賽正通過文化賦能激活城市魅力。品清湖周邊,蜿蜒的濱海綠道依托天然岸線形成觀賽動線,沿岸分布著民俗展演區......當傳統漁歌在這里即興演唱,非遺技藝在這里進行互動展示,沿海棧道的觀景平臺便成了市民觀賞“龍舟破海”的天然看臺。這種將賽事場景與濱海生態的有機融合,讓汕尾城市形象逐步向外以“多面性”開放。
在兩岸交流層面,汕尾以龍舟為媒搭建起情感紐帶。作為開發臺灣漢人的三大原鄉之一,汕尾與臺灣的文化根系深植于海洋,而媽祖信俗更成為兩地跨越海峽的精神橋梁。明末清初,大量海陸豐先民經小木船渡海赴臺,不僅將龍舟民俗帶往寶島,更將兩岸同源福建湄洲的媽祖信仰化作百年火種,締結深厚淵源。在鳳山祖廟的“天后閣”,匾額由啟功先生題寫;而臺灣北港朝天宮的信眾代表亦多次跨海參與汕尾的媽祖祭典,共同演繹“跨海會香”的文化盛事。
在龍舟賽中,這種信仰也達成共鳴。每逢端午,汕尾的媽祖廟都會舉行祈福儀式,漁民們以“拜港”習俗祈求海上平安,而臺灣的媽祖信眾同樣會在北港朝天宮等地舉行類似儀式,將對海洋的敬畏與對生活的期許融入香火與鼓樂中。更值得一提的是,兩地信眾共祭媽祖時,從迎神上香到誦讀祝文的儀軌高度契合,甚至連“搶炮頭”等民俗細節都如出一轍。
如今,“龍舟競渡?青春同航”活動邀請臺胞臺青共劃龍舟,品清湖成為連接兩岸的“情感紐帶”。正如陸豐玄武山的兩岸民俗交流活動中,臺灣北港朝天宮的文化代表與汕尾的龍舟隊同場互動,多元文化在海上交融,形成“一賽匯萬俗”的文化強磁場。這種以海洋為媒介的交流,超越了地域局限,讓兩岸青年在扒龍船時,感受兩岸海浪節奏與濤聲的“心意相通”。
從地理環境到文化內涵,從器物形制到精神傳承,汕尾的“海上龍舟”早已超越賽事范疇。它是地域文化自信的生動表達,是以“海”為媒連接兩岸的文化符號。當鼓點再次響徹品清湖,當甲子龍船劃破瀛江的沉寂,人們看到的不僅是“群龍鬧海”的盛景,更是一座城市在蔚藍海洋上劃下的文化坐標——海上龍舟看汕尾,看的是山海之間的千年傳承,更是“兩岸和諧,向海而興”的當代答卷。
記者:南方都市報 N視頻 陳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