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儋州市雅星鎮,海南農墾糖蔗種植基地里,半米高的糖蔗葉郁郁蔥蔥、向陽生長,糖蔗出土抽條節節高,一份甜蜜事業悄然扎根。
就在兩年前,這片茂盛整齊的糖蔗田,還是一副碎片分布、雜亂種植的樣子。得益于海南農墾耕地“非糧化”“非農化”(以下簡稱“兩非”)專項整改復耕工作的全力推進,如今這里面貌煥然一新,成了規模化農業產業基地。
近兩年,海墾集團構建創新舉措,構建長效機制,組織下屬企業以項目化形式運營管理“兩非”整改復耕工作,清單化拆解目標任務,全流程做好風險、進度、質量控制,墾地聯動打響“耕地保衛戰”,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探索之路。
據統計,該集團于2024年度完成約1.59萬畝“非糧化”土地的復耕整改工作,讓雜亂種植的果林、擱置荒蕪的閑田,都能回歸沃土良田。
項目化運營
創新機制讓雜田變“糧田”
在海南農墾糖蔗種植基地,一排排糖蔗莖節挺拔,翠綠的糖蔗葉隨風舞動。充足的陽光和豐沛的雨水,配上規范的田間管理,讓糖蔗生長愈發旺盛。
“最近是糖蔗的長高拔節的黃金時間,必須抓緊防蟲,尤其是薊馬、鉆心蟲更得多小心。”穿梭田間,管理人員吳豐耀不時翻開葉片,檢查是否有蟲害痕跡。
這片基地原是一片“非糧化”整改后流轉的閑置耕地,經過深耕松土、開挖蔗溝、復耕復種后,土地染綠、煥然一新。土地撂荒,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攔路虎”。復耕復種既是有效遏止耕地撂荒現象的有力抓手,也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穩定糧食生產的有效保障。
去年以來,海墾集團面向全墾區開展推進“兩非”專項整改復耕工作,明確以項目化形式,完成省級1.5萬畝流失耕地恢復任務,并酌情將墾區內殘次園地、林地和草地等納入整治范圍,確保我省耕地保有量,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根據政策,一般耕地應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我們以項目為抓手,從中選擇市場效益佳、可持續發展的作物,重點培育和發展。”海墾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去年以來,該集團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并拆解復耕任務,建立嚴格的進度、質量和風險管理機制,明確項目工期表、實施方案以及任務清單和責任考核等內容,追蹤和監控項目從建設到后期維護全流程。
“兩非”土地復耕復種不僅是一道政治題,還必須兼顧企業發展和市場需求,更是一道產業發展經濟題。
“如果只講投入,不講回報,復耕復種工作便難以為繼。”海墾集團相關負責人解釋,項目化運營管理的原因,一方面在全流程監控,另一方面重在為復耕復種工作植入“市場化”理念,培育特色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創造盈利點,為土地的長久繁榮提供可持續的經濟支撐。
為此,海墾集團以項目化運營管理方式推進復耕工作,重在因地制宜導入產業,適度規模經營特色產業,以農業現代化、規模化、產業化盤活“兩非”土地資源。
產業化培育
因地制宜讓貧田變富田
將荒地整治與發展特色產業結合起來,依托項目化運營,復耕復種工作有了全流程的管護機制,其中解決“誰來種”問題,成了工作的第一個落腳點。
“農業投資大、周期長,而依托集團組織性強、專業性強、農業資源豐富稟賦,我們為復耕復種工作配備專業隊伍。”海墾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集團組織旗下海南農墾墾地融合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墾地融合公司)作為復耕復種工作的業主單位,負責項目立項、實施和規模化經營,堅持產業發展為導向,嵌入海南農墾“一場一品”布局。
解決好“誰來種”是復耕復種的關鍵一步,而“種什么”“怎么種”“種得好不好”,則影響著耕地是否能夠實現可持續耕種。
必須符合耕地要求,要有可持續的經營效益,更要符合本地生產條件和發展實際。
根據分工,墾地融合公司負責總體任務指標中的近7000畝土地復耕復種,在工作啟動之初便仔細梳理難點、堵點,調查各地塊地理分布、土壤生態等情況,并廣泛調研選擇合適的種植作物。
“經過多輪調研,我們決定根據不同地塊條件,因地制宜種植糖類作物和糧食類作物,讓耕地保護和產業發展并駕齊驅。”墾地融合公司下屬海南農墾農作物種植管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農管公司)相關工作負責人介紹,這些土地分布在白沙、儋州、澄邁、定安、海口5個市縣,共計22個生產地塊,連片開闊、土層較厚的土地種植糖蔗,而部分碎石較多、機耕深度不足的土地便種植特色品種山蘭稻。
該負責人解釋,一方面,糖蔗是我國糖類生產的重要原料,且目前種植缺口較大,規模化種植糖蔗對守好“糖罐子”意義重大;另一方面,海南充足的光熱條件,十分適宜糖蔗生產,管護成本也相應較低,甘蔗產量、質量潛力極大。
糖蔗耕種前,墾地融合公司便與糖業龍頭企業達成深度合作,簽訂長期收購協議的同時,還在種苗、技術、管護等方面全產業鏈條緊密溝通和對接,讓糖蔗種得下、產得出、賣得好。
今年1月起,農管公司陸續推進6900余畝糖蔗的種植工作,預計年底便能收獲。若預估三年種植期畝均產量測算,總利潤預計超900萬元,將帶動當地農民靈活就業,推進我省蔗糖產業鏈提質增效。
長效化管理
完善機制讓閑田變忙田
復耕復種工作,并非一種了之,后期的管護更至關重要。
堅持產出思維和效益優先導向,統籌考慮耕種技術、市場資源、管理體系等諸多因素,農管公司引入代耕代種單位,摸索出“自主決策+勞務外包”的長效機制。
“其中的關鍵在于資源整合,資源聯用。”該負責人介紹,具體而言,就是種苗選購、定植基肥及肥料采購等核心決策環節由企業自主把控,種植培土、病蟲害防治等專業技術則委托給兩家第三方管護公司代耕代種,在基礎服務費基礎上,設置超額激勵機制,若畝產超出保底量,委托方可獲20%超額利潤分成。
“我們負責提供勞務和日常管理,不僅可以緩解業主方人力資源壓力,還在日常的田間管理中依托熟練種植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吳豐耀表示。
盤活一畝地,做實一條鏈。墾地融合公司還持續建立健全的監督管理機制,定期對后期管護工作進行檢查和評估,確保管護工作的有效實施和耕地的長期保護。通過強化后期管護工作,可以確保本項目的長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
雜田變“糧田”、貧田變富田、閑田變忙田……海墾集團還充分利用“田長制”和“一張圖”平臺,加強對耕地的全程跟蹤、動態監測,從源頭上控制整治復耕地塊再次發生“兩非”行為,并建立常抓常管、嚴抓嚴管的長效機制,構建“發現得早、制止得住、整治得了”的閉環管理體系。(海南日報那大5月27日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