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盧家民 韋佳喜 宋習文 新鄉臺 朱新國 通訊員 余曉建 張坤
在我國黃淮海流域,中低產田占比達到了59%,成為小麥產量形成的不利因素。近日,針對黃淮海區域耕地質量提升,以及氮素損失等問題開展的科研攻關項目,在新鄉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5月25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兩大農業科研項目——“障礙糧田水肥智能調控與養分協同增效關鍵技術、產品和應用”及“基于氮高效氮長效的農業面源污染源頭減控機理與技術”小麥田間測產會,在新鄉心連心現代化農業示范園區及延津試驗基地舉行。
測產結果顯示,在“障礙糧田”項目中,心連心現代化農業示范園區采用心連心集團研發生產的“正養元”和腐植酸尿素摻混高效肥及配套模式,小麥相比農民傳統種植增產19.4%-20.1%;延津低產田區應用“心連心”高效肥集成模式,增產21.7%-23.1% ;“面源污染”項目里,示范園區使用“超控士”高效肥,與農民常規施肥對比,“超控士”緩控釋肥料和水觸膜3.0減氮20%,增產率在6-15%。
障礙糧田是指土壤存在酸堿度異常、肥力低下、偏沙偏粘等不利于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因素,導致糧食產量低、質量差的農田。針對土壤土質問題,由中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組成的課題攻關組,分別在新鄉縣、延津縣設置中低產試驗田,通過優良的小麥品種、活土改土的腐殖酸有機肥、高效科學的田間管理技術和設備,實現中低產田的產量有效提高。
“兩大科研項目直擊農業發展痛點。”心連心副總農藝師、“障礙糧田”課題負責人郭景麗介紹說,“障礙糧田”項目錨定黃淮海中低產田,破解傳統灌溉浪費、施肥低效等難題,目標提升耕地質量1 - 2個等級;“面源污染”課題聚焦北方農區氮素流失頑疾,通過新型肥料與技術研發,力求實現氮淋溶、氨揮發減少40%,推動農業綠色轉型。
心連心集團產品研究院院長劉銳杰表示:“此次測產會,不僅是科研成果的階段性展示,更為技術推廣、成果轉化架起橋梁。未來,心連心集團將持續深化產學研合作,以科技創新為引擎,踐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為守護國家糧食安全、繪就農業綠色發展新畫卷貢獻更大力量。”
編輯:韋佳喜
二審:段玉龍
三審:盧家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