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個視頻:“成都四門的發展現狀”,用鍋和米的關系來類比成都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發展力度——南門,倒一鍋米壘尖尖,還溢出來;北門,放一粒米嫌多,再掰一半。這既抽象又形象的操作,引來上萬次轉發、上千條留言。
網友調侃:“找不著北?”“東至上海,西至迪拜,南至澳大利亞,北至升仙湖”;“地球是圓的,一直往南修,是不是可以回到韋家碾?”“我就在那半粒米中。”……
其實這都是老梗了,有玩笑的成分。真實情況是,這些年成都南北的發展差距在縮小,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但大家仍樂此不疲地玩梗,說明對成都的發展非常關心。Me too。于是,我帶著這份關心,來到位于南門的成都規劃館,替大家了解一下這座城市的規劃與發展。
·雪山下的武侯區 圖據?成都規劃館 攝影?凌源
不愧是規劃館,好大一座建筑,外立面像一個“數字像素”或“信息矩陣”,很有科幻感。一樓大廳,有一塊銅板地圖,以銅雕沙盤的形式展現成都的地理風貌。俯看銅板,猶如攤開的手掌心,山脈為骨,河流為脈,清晰可觸。
規劃館二樓到四樓都是展廳,詳細講述了成都的自然地理、歷史文化、歷版總規、戰略機遇、城市定位等等。規劃館有三多:地圖多、沙盤多、模型多。喜歡玩“模擬城市”游戲的人,應該對這里特別有感覺。
·成都規劃館展廳
因水而興,
古早的“城市規劃”
建設一座城市,第一步是選址。古蜀先人很會選址——成都平原的核心區域位于龍門山和龍泉山之間,左邊是龍門山脈的崇山峻嶺,右邊是在龍泉山脈的緩坡丘田。兩山相望,成為重要的生態屏障。平原內,岷江、沱江兩大水系流過,林盤密布,良田萬頃。
這種選址有什么好處?從地質剖面模型上看,成都平原是由距今208萬-135萬年的紅色砂泥巖構成,潛表層是厚達數百米的沖積砂礫層。這些松散沉積物,既是地下的儲水房,也是地震緩沖帶(與硬巖層相比,沖積層就像減震墊,可能使地震烈度降低0.5~1度)。
·成都平原的地層(上);龍門山系邊緣地層(下)
“所以我們雖然緊挨著龍門山地震斷裂帶,但是主城區沒有被強震破壞過的記錄。”工作人員解釋。看來“成都2300年城址未變”,并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有深意的。一座偉大的城市,首先要安全。難怪諸葛亮說,“以蜀原天府之地,不足以演天下之事乎?”
成都的筑城史,有幾個節點引人注意。其一是秦朝時期(公元前311年),張儀仿咸陽城制筑成都城。先筑大城,“周回十二里,高七丈”;后筑少城“接乎其西”。大城為蜀郡治所和民舍區,少城為成都縣治所和商肆區,城市中軸線北偏東,南城垣外郫江、檢江并流。
·秦朝成都地圖(公元前316年-公元前207年)
其二是兩漢時期,在城外設置了錦官城和車官城,作為兩大官辦手工業基地,一個負責蜀錦的織造與管理;一個負責戰車、兵器制造與車馬調度,是漢朝在西南的軍事裝備中心。兩大中心加持,奠定了成都的繁華。這一時期成都人口占川西平原的30%,成為僅次于京城長安的全國第二大城市,有“列備五都”之譽。
其三是唐宋時期,成都城市面貌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那就是郫江改道。李冰修都江堰后,開鑿了郫江(北支)和檢江(南支),形成“二江珥市”的格局。二江都是繞城西北-東南走向。但此時,川西節度使高駢“改郫江,繞城北”,成都的城市格局就此改變。如今二江之名已不在,但從地圖上可以看到,郫、檢二江分別對應的是今天的府河、南河。
·唐代成都地圖(618年-1279年)
高駢改郫江,主要出于軍事和安全的考慮。唐末,南詔繁入侵四川,而成都舊城的西北部因郫江繞城,形成天然水道缺口,敵軍可沿江而下,威脅城市安全。郫江改道城北后,形成護城河,防御力提升,后南詔數次進攻成都,果然受阻(880年南詔進攻成都失敗)。
高駢改道郫江影響深遠,形成了后世的“府河-南河”水系,也奠定了成都“兩江環抱”的城市格局。兩江之間,構成一個偏斜的方形,方形之內便是成都城。如果說,張儀筑城是成都城市史上第一次總體規劃,高駢改道郫江則是一次戰略性的調整,兼具了軍事與防洪意義。
·如今的錦江
“街道眼”:
城市規劃理念之變
二樓有一個1300平米(相當于3個標準籃球場)的成都全域巨型沙盤,這是規劃館的核心展項,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城市規劃沙盤之一。它以超大規模、高精度模型和動態技術,全方位展示成都的城市格局、發展規劃和生態本底。
·成都全域巨型沙盤
沙盤上方是一塊巨幕。工作人員講解沙盤前,會先播放一部介紹短片,瞬間,座椅和臺階上都坐滿了觀眾,看來大家很期待這個環節。
·向南延伸的天府大道
沙盤直觀體現成都從“兩山夾一城”到“一山連兩翼”的空間布局(西嶺雪山也可見);已建和規劃的地鐵線路(55條線路規劃),以發光軌道顯示,TOD站點單獨標注;天府國際機場、成都北站等模型可以升降演示;還可切換不同主題(夜景模式、規劃對比等)。
·“飛機視角”下的成都
當沙盤燈光逐一亮起,岷江水在投影下流動,許多人趴在圍欄上拍照、沉思、凝望,這一刻,就像在飛機上看成都。或許此刻,他們在感受時空之神奇與人力的偉大——這片繁榮了數千年的土地,將繼續繁榮下去。從工作人員口中,我正式聽到了“四環”的表述——長85公里的繞城高速,它比三環多34公里。
在“總規”展廳,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成都經歷的歷次城市總體規劃。最近的一次是2020年第五輪總規《成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隨著國家中心城市定位、公園城市概念的提出,“總規”的理念,已發生巨大變化。
·大源如意橋模型(上);鳳凰山體育公園模型(下)
例如,體現在街道的規劃上,已經從單一的街面設計轉向U型空間(指由兩側建筑與地面形成的連續空間,其核心是通過協同設計,塑造安全、人性化的環境)、片區統籌、場景營造等多個維度。
其理論資源或來自城市規劃先驅、新城市主義的代表人物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她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寫道,“人行道是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間。它的健康與否——是否常年有行人、是否有‘眼睛’注視它——決定了整座城市的健康。”
·簡·雅各布斯(1916-2006年),美國記者、社會活動家。她反對建造大規模高層建筑群,倡導城市多元化。代表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對城市規劃專業影響深遠
雅各布斯將人行道視為城市活力的核心載體。認為人行道的“弱聯系”構建了社區信任,同時是兒童社會化的“露天課堂”,他們通過觀察街頭生活學習社會規則。比如紐約格林尼治村的街道上,孩子們在店主和鄰居的“集體照看”下玩耍。
所以,在有的封閉街區,街心花園成為藏污納垢之地;而在另一些開放街區,口袋公園則是安全的公共空間和“街道眼”。比如,在雙流彭鎮的觀音閣老茶館,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在街邊跑來跑去,老茶客們集體承擔起照看“孫兒”的責任,“嘿,看到起,車子!”
·成都玉林街頭的“街道眼”(上);兒童在玉林街頭購物(下)
小尺度的街區,人氣旺盛,形成了無數個“街道眼”,好比一個個監視器,關注著街道的安全。如今,成都有大量的這樣的街區,比如玉林街道、望平街、棗子巷、天仙橋南街等,其“建筑、街道、行人”比例親密,口袋公園眾多,為老城區注入了生命力,也成為城市更新的經典案例。這并非說明雅各布斯的理論多么“神奇”,而是規劃者理解了人的生活及城市運作的規律。
·成都玉林街道,典型的小尺度、步行友好街區
風吹麥浪,
從跟隨到領跑
出乎意料的是,成都規劃館還開了播客節目。節目中,成都市規劃院副總工程師張毅跟大家聊了:什么是公園城市?如何理解城市規劃?環城生態區與天府糧倉的關系等話題。
通常,人們對公園城市的理解,就是字面意思:城市里面有很多公園。沒錯,但是太表淺。其實公園城市是一種城市系統化的發展路徑。
“我們需要一種為人服務的城市,不是純粹為經濟服務,也不是為汽車服務。”張毅說,“一些喜聞樂見的場景,綠道騎行、踏青露營、風吹麥浪等等,都是對經濟和生態邏輯的遵循。所以說公園城市是一個系統性的概念,它用這個IP來打包呈現整個城市的發展。”
·環城生態公園 圖源?成都天府綠道
規劃離普通人既近又遠,近到關乎我們的衣食住行,遠到超越眼前的一切俗務。在張毅看來,當城市達到一定規模以后,系統就會變得非常復雜。城市規劃需要把經濟、生態、文化、產業等要素綜合起來考慮,所以做規劃要上懂天文,下懂地理,還要懂經濟、人文。“你可以理解為,城市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城市規劃者就像醫生,要掌握人體的結構,要提前去謀劃。”
節目提到環城生態區。環城生態區位于繞城高速兩側,全長100公里,涵蓋兩側500米范圍及周邊7大楔形地塊,跨12個區,涉及生態用地133km2。
·環城生態區
2003年,為避免城市粘連發展(俗稱攤大餅),成都市總體規劃在主城區外圍劃定一定的農村用地,其后逐步演化為城市生態區。生態區約27%的土地為永久基本農田,主要分布在北側和東側。可見,今天看到的風吹麥浪景觀,二十多年前就開始謀劃了。
·環城生態區小麥豐收 圖源?成都天府綠道
目前,環城生態區有公園、有農業景觀。綠道串聯其間,可進入、可參與,人們發現它的價值和功能更多樣了,除了景觀,還有科普。
“以前小朋友要去遠郊看麥浪,現在市區就可以看到。”所以張毅覺得,公園建設跟農田保護是不矛盾的。“糧食安全是戰略性問題。如果只是建公園,那城市運營又會出問題。投了這么多錢,這些公園為城市帶來了多少增值點?”
·小朋友在田間拾麥穗 圖源?成都天府綠道
做城市規劃這么多年,張毅發現,沒有一個可以完全模仿的案例,因為每個城市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每個人一樣。但近年他觀察到一個現象,“以前是我們的城市跟著世界城市跑,現在我們的一些理念(比如公園城市),也在被國外研究、對標,已經在領跑了。”
·環城生態公園內,松弛的成都人 圖源?成都天府綠道
編輯丨Rain
未標注圖源丨Rain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眾號丨YOU成都視頻號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場小程序丨YOU在場小紅書
合作添加微信號
YOUCHENGDUDU
· 歡迎把小都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