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
第二屆非遺影像展映入圍作品公布
(附名單)
2025年5月26日,第九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第二屆非遺影像展映初評工作圓滿結束。本屆展映有 500 余部作品申報參賽,數量較上屆(2023 年)的322 部有大幅提升,涵蓋非遺十大類,來自全國眾多非遺保護機構,主流媒體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經國內權威專家經過審查、初選和初評,最終推出80部入圍影片。這80部影片從投稿的500余件作品中脫穎而出,涵蓋非遺十大類,來自全國眾多非遺保護機構,主流媒體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評審過程中,專家們聚焦作品的學術價值、藝術表現力及大眾傳播性,旨在通過影像語言展現中國非遺的時代魅力。本屆入圍作品兼具深度與創意,既有對傳統技藝的田野記錄,也有通過創新敘事展現非遺與現代生活的融合。部分作品已獲國際電影節關注,為中國非遺的全球化傳播提供了新范式。
第九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第二屆非遺影像展映將于2025年5月28日14:00在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舉行開幕及首映式。屆時,來自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和成都市社科聯的領導以及全國數十位專家學者等80余人出席開幕及首映式。
四川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西南石油大學、成都體育大學、成都大學、四川電影電視學院、成都錦城學院將同步展開非遺影像進校園的活動。精剪非遺影像作品片花,通過四川文旅、四川非遺、四川電影電視學院新媒體平臺以及非遺影像研究微信公號等,在第九屆成都國際非遺節期間進行線上展播。
入圍作品名單(按拼音排序)
片名
單位
1
阿詩瑪
2
阿哲守經人
云南喜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3
白褲瑤過節那些事
香港社區伙伴(北京),云南鄉村之眼鄉土文化研究中心,廣西南丹鄉影文化合作社
4
百年程派
北京欣欣向陽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5
畢摩頌
四川吉利學院
6
碧雞春曉
云南藝術學院
7
草原焰火:巴特爾
中央民族大學
8
川地傳統建筑營造工藝三集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9
川韻東渡
四川觀察合創新媒體發展有限公司
10
船拳之心
蘇州市廣播電視總臺
11
春暖花開去見你
廣西藝術學院
12
從世家到大家
樂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3
達斯瑪
遼寧大學廣播影視學院
14
德昂族澆花節
德宏師范學院
15
毒醫師
重慶文理學院
16
爾瑪醫師
成都理工大學
17
鼓詞新生
河北傳媒學院
18
歸山
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
19
很久以前
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
20
花燈
浙江農林大學
21
回鮭
遼寧大學
22
回聲
新疆善見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23
葭沚送暑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
24
剪毒錄
河北傳媒學院
25
晶亮的種子
深圳大圓鏡智影視文化有限公司
26
鏡花緣—鏡花異志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
27
九辰祀典
清華大學新聞學院
28
列車上的春節
四川師范大學
29
聆聽綠春
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
30
羅漢在徽州
中央民族大學
31
曼夕聲聲布朗調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社會學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學
32
密語者
上海大象伙伴影業有限公司
33
明晚再會
云南大學東陸校區
34
牧季人家
新疆藝術學院
35
南溪哈號
宜賓市非遺保護中心
36
你聽
中國傳媒大學
37
人神的歡愉
云南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38
如果故事還記得
重慶郵電大學傳媒藝術學院
39
入塵
清華大學新聞學院
40
薩朗
41
三個旦角
成都皇城影業有限公司
42
三云與久香的
四川廣播電視臺、海南大學
43
沙力,霧有些大
山野映畫;西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44
山野
魔幻現實(北京)影視文化有限公司
45
山中絕戲
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
46
神采果洛
果洛查姆嶺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47
聲聚故里
中央民族大學
48
食鮮江南
無錫廣新影視動畫技術有限公司
49
柿山仔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電影學院
50
水尾圣娘
海南大學國際傳播與藝術學院
51
塔爾巴哈臺的守望
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
52
太陽部落的婚俗
新疆藝術學院
53
天門之下
新疆善見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54
銅里斑斕
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影視人類學實驗室
55
佤山靈契
云南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
56
佤鄉紀事
福建華僑大學
57
婉婉通江,銀耳飄香
四川傳媒學院
58
未天將至
中央民族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
59
瘟祛運來
中國藝術研究院
60
問道川劇·鑼鼓
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
61
我的父輩是嗓嘎
62
烏蒙·儺
云南藝術學院
63
武松打虎
中央民族大學
64
錫的時光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65
弦上風煙
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66
弦外之音——粵樂宗師呂文成
中山廣播電視臺、廣東聲屏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67
雪域守藝人
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
68
尋跡黑衣壯
山西傳媒學院
69
一方戲臺
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70
一年一例
成都大學
71
仡佬族毛龍節
貴州民族大學
72
銀越千年
成都大學影視與動畫學院
73
玉姬
中國戲曲學院
74
運河生生
蘇州市廣播電視總臺
75
扎旺與普尺
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76
指尖上的信仰
四川沸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77
周而復始
新疆藝術學院傳媒學院
78
追年
浙江大學
79
棕編老楊
重慶大學
80
走,趕街(Gai)去
上海山水半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初評委專家簡介
王海飛,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邊疆安全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蘭州大學影視人類學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甘肅省飛天學者特聘教授,甘肅省領軍人才,兼任中國民族學會影視人類學分會副會長、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民族影視與非遺影像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研究領域為影視人類學、生態人類學、文化遺產中華傳統文化等。
梁君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人類學系訪問學者(2015-2016)。紀錄片作品《2008紀》(2010年,90分鐘,攝影)入圍當年的阿姆斯特丹國際電影節;人類學紀錄片《一張宣紙》獲2014廣西國際民族志影展主展映單元評委會提名獎,紀錄電影《喜馬拉雅天梯》獲評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5年度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優秀長片,2015廣州紀錄片節最受觀眾喜愛紀錄片獎, 2016大學生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2017年第31屆金雞百花電影節最佳紀錄電影提名獎;紀錄電影《大學》于2021年暑期上映,并獲得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電影和科教電影的提名。
熊迅,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創意媒體設計系主任,中山大學視覺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教學和研究興趣為中國西南邊疆民族研究、視覺人類學、媒介人類學、紀錄片制作與研究等。學術服務有中國民族學學會影視人類學分會常務理事、中國高校影視學會紀錄片專委會理事、中國民族博物館“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學術展”學術顧問、多個人類學和紀錄片電影節評審等。人類學紀錄片和影像作品入選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學術展、英國皇家人類學電影節,亞洲藝術基金等。
牛鴻英,教授,博士生導師,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電影地緣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數字人文與視聽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陜西省委宣傳部、廣電局影視劇審查組專家,陜西省“五個一工程”、重大文化精品工程、廣播影視獎等評委,多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評委。主要從事影視戲劇和數字人文等方面的教學及研究工作。出版專著《20世紀中國現代主義戲劇史》《災難景觀的神話書寫:好萊塢電影的文化解讀》等,發表論文7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教育部課題1項,其它省部級課題多項,2次獲得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張輝剛,中共黨員,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省級一流專業)負責人,戲劇與影視碩士研究生導師組組長。先后入選“中組部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甘肅省領軍人才”“國家民委青年教學標兵”“甘肅青年五四獎章”等各類榮譽稱號10余項,曾榮獲甘肅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及優秀教師稱號20余項,兼任中國高校影視學會(一級學會)民族影視與非遺影像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等職務。曾參與起草省部級咨政報告等重要文件,主持國家社科等各類國家級、省部級項目20余項。擔任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專業競賽評審,指導學生參加國家級等各類專業競賽800余次,獲得各類獎項200余項。
王躍,云南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導演,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電影學博士。中國高校影視學會非遺影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云南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云南省電影家協會影視評論委員會主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評論家學會會員,第3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評委。現任職于云南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擔任編導系主任,云南藝術學院紀錄片創作與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期間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其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影視藝術》全文轉載,主持并參與國家藝術基金重大課題、省部級課題9項。
高舒,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副主編。中國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基地兼職研究員,天津美術學院、閩南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全國非遺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中國戲曲學會理事,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樂器制作與改革專委會常務理事。從事音樂人類學及文化遺產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現當代中國民族樂器發展思潮研究》、重大項目子項目《中國節日影像志·“迎王送船”年祭》共2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項目及國家出版基金、教育部課題等10余項。參與編撰《中國工尺譜集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辭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年鑒》《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度發展報告》等,獲得第五屆中國政府出版獎提名獎、第8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圖書獎等。撰稿、合作拍攝人類學影像志《水居之民》等4部,獲得騰訊“親愛的故鄉”微紀錄片大賽十佳及最具潛力獎,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學術雙年展提名獎,由國家圖書館、中國民族博物館、上海外灘美術館、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中心等展映并收藏。
李天語,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戲劇與影視系主任,民族文化傳播實驗中心主任。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民族影視與非遺影像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民族影視創研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南加州大學安納伯格傳播學院聯合培養博士,發表論文20余篇、出版中英文專著2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1項、省部級項目2項。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評委。導演作品曾入圍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戛納短片電影節、德黑蘭國際短片電影節(奧斯卡資格賽)、紐約電影節、洛杉磯國際電影節等20余項國內、國際影像賽事。在光明日報、北京日報、新京報等主流媒體平臺中發表視聽作品8部。指導學生在國家級、省部級影像賽事中獲獎100余部,國際級影像賽事7部。
——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出品 ——
【原創作品 | 轉載請注明出處】
資料來源 | 非遺影像研究
編輯 | 鄒梅
圖片審核 | 賴光瑋
復審 | 尹丹
終審 | 余樂
歡迎投稿
cyxctzb2020@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