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劉六七
審校 | Ziv
位于紐約曼哈頓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之一,擁有超過3200萬件標本和展品,在《博物館奇妙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老友記》等影視作品中,也經常出現它的身影。
就是這樣一座舉世聞名的博物館,角落里卻爬滿了正在啃食骨骼標本的昆蟲。這是怎么回事?
博物館的海洋生命展廳(圖片來源:Wikipedia by Breakyunit)
穿過博物館一層巨大的藍鯨模型和著名的阿拉斯加棕熊標本,你會在曲折的走廊中看到一扇藍色的門,門上的標牌寫著“蟲子王國”。
推開門,悶熱潮濕的氣息撲面而來,其中還隱隱夾雜著一絲腐臭。如果仔細聽,你還會發現空氣中有一種類似煎五花肉時發出的“噼啪”聲。
聲音來自金屬架子上的三個灰色木箱。隨便打開一個,你會看到幾千只蟲子正在白色的動物骨架上移動奔走。那些輕微的“噼啪”聲,其實是蟲子將腐肉撕下,放進嘴里咀嚼時發出的動靜。
(圖片來源: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直播錄像)
博物館藏品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是為展覽或科學研究制作動物骨骼標本。但是一些動物的骨骼過于精細,以至于工作人員根本無法用手和工具進行清理,于是他們產生了讓蟲子幫忙的想法。
這種蟲子的學名叫白腹皮蠹(Dermestes maculatus),幼蟲呈暗褐色,身體長滿剛毛,可以扭來扭去。它的成蟲多為褐色或黑色,體長僅為5.5~10毫米,鞘翅有光澤,腹部白毛密生,故此得名。
白腹皮蠹是常見的貯藏物害蟲,如果皮革和糧食工廠被其污染,將會產生重大損失。這種昆蟲還食腐,翻開腐爛多日的動物尸體,大概率會在底下發現它們的身影。
左側為成蟲,右側為幼蟲,清理骨骼的工作大多靠幼蟲。白腹皮蠹還可以幫助法醫在尸檢中推測死者的死亡時間,通常來說成蟲在死者死后5~11天后會出現,幼蟲發育需要5~7周,成蟲壽命在4~6個月(圖片來源: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
正是因為體型小且吃腐肉,白腹皮蠹可以鉆進動物骨架深處,進行深度清潔。這樣不僅解決了人手無法觸及的困擾,也避免了用化學物質清理給標本帶來的損壞。
那么利用白腹皮蠹清理骨骼標本的具體步驟是什么樣呢?讓我們以世界上最重的飛行鳥類灰頸鷺鴇為例。
首先,工作人員會對尸體進行預處理,去其羽毛及皮膚,并剔除大部分的肌肉和有機組織。像是灰頸鷺鴇這樣體形較大的動物骨架,還會被沿著關節拆分成幾部分,以便塞進白腹皮蠹生活的箱子里。
一些很小的骨骼,會先放在小容器里,再放進“昆蟲王國”(圖片來源:Carnegie Museum of Pittsburgh)
此外,工作人員還會對骨架進行干燥。這主要是考慮到白腹皮蠹不喜歡水分較多的新鮮尸體,而更加青睞已經干燥、口感類似牛肉干的腐肉。這種肉富含蛋白質,質地也更適合它們咀嚼和消化
——自然界中,動物死后,蒼蠅等昆蟲會先進行一輪分解,等尸體進入中度腐敗階段,白腹皮蠹才會“姍姍而來”。
預處理完成后,便可以邀請白腹皮蠹上場了!在這一步驟中,工作人員不用做什么,只需耐心等待即可。通常來說, 白腹皮蠹清理小型動物的骨骼大概需要3天左右,清理灰頸鷺鴇則需要2~3周時間。
白腹皮蠹正在清理灰頸鷺鴇的骨骼(圖片來源: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直播錄像)
清理完成后,工作人員會移除標本上的蟲子,并把骨骼浸泡在水中冷凍數天,確保殺死縫隙中的蟲子和卵。
在其他博物館,這一步也可能是浸泡在氨水中或采用熏蒸消殺法。等完成所有步驟,潔白的骨骼標本就可以進入藏品庫,等待下一步的用途。
左側為白腹皮蠹清理的灰熊頭骨,右側為用化學試劑清理,在牙齒、鼻腔結構和骨縫細節上,白腹皮蠹明顯更加出色(圖片來源:Buffalo Bill Center of the West)
據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蟲子王國”里的白腹皮蠹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來到了這里。白腹皮蠹生命周期大概為6個月,它們就這樣一代一代將種群延續至今,處理了數以萬計的標本……博物館里的大多數工作人員都要喊它們一聲“前輩”。
前面說過,白腹皮蠹實際上是一種貯藏物害蟲,因此,雖然身為處理動物骨骼的得力干將,博物館還是要時刻提防它們溜出自己的王國。
白腹皮蠹處理后的骨骼細節,是人類無法比擬的(圖片來源:New York Times)
為了防止它們出逃,工作人員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比如在箱口處涂上一圈凡士林,或者在箱子周圍鋪設粘蟲板。
當然,最有效的方式是留住白腹皮蠹的胃。為此,“蟲子王國”的管理者羅伯·帕斯克塞洛(Rob Pascocello)特意冷凍了雞和豬腳,以備在沒有標本處理時,給它們填填肚子。
保羅·斯維特(圖片來源: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直播錄像)
曾經,在一次線上科普直播中,鳥類學部門標本經理保羅·斯維特(Rob Pascocello)打開了“蟲子王國”的箱子,十多只白腹皮蠹在他的手上快速爬行。保羅沒有表現出一絲反感。這些蟲子貫穿了他在博物館工作的整個職業生涯(35年),或許早已成為“同事”般的存在。
“蟲子王國”的第N代管理者羅伯也對它們充滿感情。疫情期間,因為擔心白腹皮蠹無人照料遭遇不測,他特意將一小群蟲子帶回到自己的臥室飼養,以作備份。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大多數骨骼標本都有白腹皮蠹的參與,這一方法現在也廣泛應用于各大博物館和科研機構(圖片來源: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雖然白腹皮蠹只是世界上最常見的一種害蟲,但對使用它們清理骨骼的博物館和研究機構來說,總有那么一群蟲子對他們來說意義非凡吧。
參考資料:
[1]https://www.amnh.org/learn-teach/children-and-families/scientist-is-in/beetle-colony
[2]https://www.nytimes.com/2025/05/13/nyregion/american-museum-natural-history-beetles.html
[3]https://www.nytimes.com/1979/09/04/archives/carnivorous-beetle-works-at-museum-may-also-attack-skeleton.html
[4]https://centerofthewest.org/2021/07/16/beetle-buffet-feeding-on-the-future-of-science/
[5]https://www.fao.org/4/t0146e/T0146E04.htm
將“把科學帶回家”
不錯過每條有趣科學推文!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后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關注我們,點亮在看,分享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