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盟上演“神奇的一幕”。
明明是特朗普“獅子大開口”,要對歐盟趁火打劫,張口、閉口準備征收50%的關稅。
結果,歐盟各國不僅沒有想象中的“震怒”,反而謹言慎行,安撫特朗普“要冷靜,一切還可以再談談?!?/p>
歐盟“腰”又彎了
5月23日,特朗普突然丟出一個“重磅消息”!
他建議,一周后,也就是6月1日,若歐盟“死活”不低頭、不同意美方的“要求”。
這一次對歐盟追加的“關稅”比例,可不再是小打小鬧的20%,而是直接提高到50%!
消息一出,歐盟各國徹底“炸鍋了”。
像是德國經濟事務研究所立刻對50%的關稅進行模擬、計算后得到一個“噩耗”。
從2025年6月1日開始,到12月底,這七個月時間里,如果德國以及歐盟對美出口一直“硬扛著”50%的關稅,德國今年的GDP將直接減少0.1個百分點。
別小看這0.1%,要知道德國去年GDP可是達到44300億美元。
0.1%的降幅,那就是4430億美元!哪怕家大業大如德國,也有點吃不消。
然而,更可怕的是50%的關稅若持續到2028年底。
那么,未來3年半,會給德國造成2000到2500億歐元的損失。換算下來,每年損失將達到驚人的571億歐元至715億歐元之間。
原以為,包括德國在內的歐盟各國,他們會被這50%的“關稅威脅”徹底激怒。
結果,他們不僅“沒敢憤怒”,反而和顏悅色地“勸”特朗普“要慎重,沒必要互相傷害?!?/p>
像是德國經濟與能源部長卡特琳娜,她話里話外“隔空勸說”:關稅沖突之下,只會給彼此造成“對等程度的傷害”,何必呢?
負責法國談判的“部長級代表”洛朗·圣-馬丁也是“隔空附和”:這種威脅對雙方談判毫無幫助,彼此更不可能持續“互相傷害”。
潛臺詞就是:差不多得了,沒必要咄咄逼人,還附帶“恐嚇我們。”
更耐人尋味的是多個歐盟國家領導人也出來幫腔,比如荷蘭首相斯霍夫、愛爾蘭總理馬丁等,他們一邊勸說特朗普“收回建議”,一邊強調特朗普漫天開出的條件“太高了”,歐盟斷然無法接受。
關鍵問題是特朗普提出的“非分要求”到底是什么,讓歐盟想服軟,但實在“軟不下來”?
漫天要價卻沒留“還價空間”
有人猜測,歐盟“抵死不從”是因為中國。
特朗普要求歐盟對華發起“關稅沖鋒”,也就是挑起“中歐關稅戰”。
但歐盟“拒不配合”,才使得雙方“鬧掰”。
坦誠地講,歐盟與我們的“交情”還真沒有那么“忠貞無邪”。
在4月初,特朗普就已經開出“條件”,要求歐盟自掏腰包,拿出3500億美元用來購買,且只能購買美國的能源。至于是液化天然氣,還是石油,都無所謂。
至于為何是“3500億”,因為這是特朗普得知的“雙方貿易差”。
這一招,太損了,相當于“鎖死了”未來幾年,歐洲進口的能源份額。
如果只是“花錢消災”,歐盟或許咬咬牙,砍砍價,勉強還能答應。
但是,特朗普不滿足,要求歐盟從“新能源汽車法規”,再到“流媒體服務費用”、“反壟斷案判定”、“增值稅”、對華征收“新關稅”等等,都要管、都要談。
倘若歐盟真的“答應”下來。
不僅中歐“商議”下來的新能源汽車合作沒辦法展開,更關鍵的是很多在美國注冊的美企,可以在歐盟區域“合理避稅”。
同時,很多歐盟境內有關美國公司的“壟斷案”也將無疾而終。
這背后牽扯到“龐大的稅收”與“罰金”。就這么放棄了,法國等歐盟國家不甘心。
再加上特朗普還“蔫壞”的想要挑起歐盟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關稅沖突”。
試問,在失去了廉價的俄能源之后,若再失去中國這個“龐大市場”與“產業鏈”助力,歐盟經濟真的會陷入“山窮水盡”的局面。
坦誠地講,這哪里是“談條件”,明明是奔著“要命”來的,歐盟怎么可能同意?
套用歐盟方面的話講,特朗普安排的“談判團隊”似乎根本就沒有談判的誠意。
然而,歐盟最終還是沒能“直起腰桿”、做出了退讓的決定。
歐盟連讓3步,特朗普:我不滿意
首先,歐盟愿意通過軍購訂單“花錢消災”。
5月25日,據彭博社消息稱,歐盟考慮向特朗普“訂購”一批武器,用于“援助”烏克蘭。
坦誠地講,歐盟不是拿不出武器援助。
這則消息放出來的目的,是想看看特朗普的“反應”。
如果特朗普愿意“高抬貴手”,歐盟可以從特朗普這里訂購“巨額的武器訂單”,換取特朗普在關稅方面的手下留情。
其次,歐盟對來自中國的“小包裹”征稅。
特朗普不是要求歐盟“打配合”,對華加征稅收嗎?
對此,歐盟近期準備擬定對價值150歐元以下的小包裹“征稅”。雖然每個包裹加征的稅收只有2歐元,約合16.3元。
但是,按照去年約46億件“小商品”進入歐盟,其中九成來自中國電商。以這個數據計算,預計一年下來,單就“小包裹”對華加征的稅收超過83億歐元,約合677億人民幣以上。
事實上,以目前中國電商在歐洲的發展速度而言,征稅金額只多不少。
最后,歐盟不僅延長對美國龍蝦免稅進口的時間,同時還表示愿意在進口美國農產品、工業產品稅收方面作出“重大讓步”,并且在能源、AI芯片、數字互聯網等諸多領域,美其名曰是“加強合作”,實則就是歐盟源頭加大采購,以及對美國國內這些領域進行“投資”。
結果,換來的卻是特朗普“我建議6月1日開始,按照50%征稅”。
很顯然,這語氣更像是在說:
放過你們可以,但這些還不夠,得加錢!
美財長貝森特更直接:你們的方案“不夠誠意”,遠不及其他貿易伙伴的“開價”。
同時,特朗普目光又轉向印度:下一個是你。
印度“懵了”,為何又是我?
印度被要求“做表率”?
5月23日,在??怂怪鞒秩恕坝幸馓釂枴敝?,美財長貝森特意味深長地表示,首批關稅協議很可能是與印度,以及其他亞洲國家簽署。
這話,乍一聽“更像是一種期盼”。
但慢慢品,就能品出“不一樣的味道”。
貝森特直接“指名道姓”的告訴外界,印度會成為亞洲地區,首批與美國簽署協議的“國家名單”,這是在把印度“架在火上考”,告訴印度:“你得在所有亞洲國家面前做表率。”
若印度“拒絕配合”,不想當“第一個低頭的亞洲大國”會怎樣?
后果可能“很嚴重”。
首先,特朗普對印度征收的“關稅”必然“加錢”。
關鍵是“加稅”比例著實有點“邪乎”,直接加稅到500%,相當于“斬斷”美印貿易。
雖然,這個“比例”還沒落實,但可以確定,一旦印度“拒絕”,加稅比例恐怕“小不了”。
其次,特朗普已經放出消息,要求iPhone將產能從海外遷回美國,尤其是在印度的產能。若iPhone“抵死不從”,將加征25%的關稅。
其實,特朗普想要的不是讓iPhone把全部產能遷回來,但可以在美國本土建新廠。那時候,他就可以吹噓:“我讓iPhone回家了!”
另一方面,自然是向莫迪施壓:若你不從了我,我就想辦法逼迫iPhone就范,不僅停止在印度建新廠,還會讓iPhone縮減印度產能,直至逐步遷出印度。
最后,印度與巴鐵不是在“針鋒相對”嗎?若印度“抵死不從”,特朗普不介意支持一下“巴鐵”。倘若“巴鐵”得到美、中2國支持,莫迪恐怕要“頭疼了”。
坦誠地講,特朗普確實很擅長“以勢壓國”,迫使他國退讓、妥協,以各種名義“繳納保護費”。但是,盡管美國占盡便宜,但卻失掉了“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