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市,是中國河北省下轄地級市,被譽為“成語之都、太極之鄉”。地處河北省南端,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截至2024年末,全市總面積1.2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1065.6萬,常住總人口918.2萬,轄20個縣(市、區),共有242個鄉(鎮、街道)。
邯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國家節水型城市。《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和《中原經濟區規劃》均將邯鄲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邯鄲具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1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世界上粟(谷子)和黍的最早發源地,也是中國家雞和中原核桃的最早發現地。“邯鄲”二字作為一個城市獨屬名稱,3100多年來從未改變。戰國時期,作為趙國都城達158年,是秦始皇的出生地和成長地。西漢時期,邯鄲是全國性的商業中心之一,與洛陽、臨淄、成都、宛城共享“五都盛名”。三國魏晉時期,邯鄲南部的鄴城先后為六朝古都。隋唐時期,永年廣府曾作為“大夏”的都城。五代至宋元時期,大名初為后唐國都,后為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和北宋陪都。明清時期,大名府曾為直隸總督所在地。
2024年,邯鄲市生產總值完成4704.3億元,同比增長6.1%。
一、歷史沿革
傳說上古時期人類始祖女媧就在涉縣古中皇山(媧皇宮)摶土造人、煉石補天。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開啟農業文明的新紀元。磁山文化距今約8000年,是世界上粟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家禽、家畜和中原核桃的最早發現地。
邯鄲的城邑,肇起于殷商。“邯鄲”之名,最早出現于古本《竹書紀年》,有商末殷紂王在邯鄲建“離宮別館”的記載,證實邯鄲古城距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歷史。邯鄲地名之由來,現一般以《漢書·地理志》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注釋為源:“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說,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單,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阝)而成為邯鄲。
邯鄲之域在西周時屬于衛國,春秋時為晉地,當時邯鄲已是聞名遐邇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發達的著名城邑。晉定公十二年(前500年),晉國正卿趙鞅(趙簡子)已將邯鄲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從此,邯鄲便成了趙氏的世襲領地。戰國時,趙敬侯元年(前386年)將趙都自中牟(今河南鶴壁西)遷徙到邯鄲,邯鄲作為趙國的都城,歷經八代王侯,延續了158年的繁華。特別是一代英主趙武靈王,開改革之先河,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富國強兵,國勢大盛,雄踞戰國七強之列,使趙國成為可與強秦抗衡的國家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邯鄲是邯鄲郡的首府。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立張耳為趙王,都城仍設邯鄲。漢高祖九年(前198年),劉邦封其愛子如意為趙王,并重建邯鄲宮城,富麗堂皇溫明殿即建于此時。一直到西漢后期,邯鄲城有“富冠海內,天下名都”之稱,是除國都長安之外,與洛陽、臨淄、宛城、成都齊享全國五大都會盛名,從戰國到東漢,邯鄲興盛長達500年之久。
東漢末葉,豪強并起,割據混戰。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國公,于鄴城建都。在經濟上實施屯田安民,大興水利,營建魏都,開修道路。魏都的營建,以中軸為對稱法則著稱于世,并修建了銅雀、金鳳、冰井三臺。西晉左思所作《魏都賦》,正是描寫鄴城此時的繁華景象。鄴城的興起導致黃河以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南移。
鄴城先后為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國都,前后歷時364年,對于后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漢書》記載,“邯鄲南據大河(古黃河),北有燕、代,楚雖勝秦,必不敢制趙,若不勝秦,必重趙,趙承秦、楚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可見邯鄲地理位置之重要。
隋唐時,盛極一時的鄴城被焚為廢墟,城毀人遷。而邯鄲東部的大名卻在唐五代時悄然興起。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作為魏州首府的大名已發展成為黃河以北較大區域的中心城市。唐乾元元年(758年)大名建為魏博鎮,后稱魏州大名府。
五代時,在大名設天雄軍節度使。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大名)登上了皇帝寶座,史稱后唐莊宗。
宋朝建立后,宋太宗將天下分為十五路,大名為河北路治所(省府)。宋慶歷二年(1042年),建大名為陪都,稱北京。到金朝時,大名曾為藩國大齊的都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立劉豫為帝于此。至元朝,這里仍為大名路總管府治,依然是邯鄲東部的繁華重鎮。
明清時期邯鄲一帶的政治、經濟中心是在廣平府城(今廣府古城)。
抗日戰爭時期,邯鄲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了英勇的民族革命戰爭,不斷發展自己力量,打擊敵人,立志趕走侵略者。
解放戰爭時期,涉縣是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劉伯承、鄧小平率八路軍一二九師轉戰千里太行,創建了晉冀魯豫解放區。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在此創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前身華北新華廣播電臺在涉縣誕生。
1945年,10月5日,邯鄲城解放,直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
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設立了邯鄲專區。
1952年12月22日,邯鄲鎮復升為邯鄲市。
1954年,改省轄市。
1992年,邯鄲市被國務院批準為“較大的市”。
中國歷史上在邯鄲境內建立的政權
二、行政區劃
截至2024年,邯鄲市下轄6個區(邯山區、叢臺區、復興區、峰峰礦區、肥鄉區、永年區)、11個縣(臨漳縣、成安縣、大名縣、涉縣、磁縣、邱縣、雞澤縣、廣平縣、館陶縣、魏縣、曲周縣),2個管理區(邯鄲經濟技術開發區、邯鄲冀南新區),代管1個縣級市(武安市),共有143個鎮、69個鄉、30個街道辦事處。
邯鄲市行政區劃
三、地理環境
(一)位置境域
邯鄲市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東麓,介于北緯36°02′~37°01′,東經113°27′~115°28′之間。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總面積12066平方千米。與石家莊、太原、濟南、鄭州四個省會的距離均在200千米左右,與北京、天津等大都市的距離均在500千米以內。到北京高鐵車程與到上海航程均為2個小時,1小時經濟圈可覆蓋中原經濟協作區13個城市6000多萬人口。
(二)地形地貌
邯鄲市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下降,高差懸殊,地貌類型復雜多樣。以京廣鐵路為界,西部為中、低山丘陵地貌,東部為華北平原。最高1885.02米,最低30.78米,相對高差1854.24米,平均海拔221.67米,地表平整系數為0.97。邯鄲市50米以下高程帶的面積最大,占邯鄲市總面積的36.60%,1500米~2000米高程帶的面積最小,占邯鄲市總面積的0.06%;邯鄲市0°~2°坡度帶的面積最大,占邯鄲市總面積的69.30%,5°~6°坡度帶的面積最小,占邯鄲市總面積的1.24%。邯鄲市地貌類型有平原、山地、丘陵、臺地四種,分別占邯鄲市總面積的68.94%、20.85%、4.13%、6.08%。
(三)氣候
邯鄲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0℃,最冷月份(一月)平均氣溫-1.5℃,年極端最低氣溫-23.6℃,最熱月份(七月)平均氣溫27.2℃,年極端最高氣溫43.9℃,全年無霜期20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2196小時。
邯鄲市氣象數據(1991年至2020年)
(四)水文
邯鄲市境內的河流屬海河水系,境內有較大河流及支流20多條,主要有漳河、衛河、衛運河、滏陽河、牤牛河、沁河、渚河、輸元河、支漳河分洪道、留壘河、洺河等河流。
四、自然資源
(一)水資源
邯鄲市水資源總量約為14.3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35.6立方米,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6.4%,全省平均水平的57.5%。
(二)礦產資源
邯鄲市蘊藏有種類繁多的礦產資源,是全國著名的主焦煤和高品位鐵礦產區,擁有豐富的煤、鐵資源(“兩黑”),煤炭和鐵礦石累計查明儲量分別達54.3億噸和5.54億噸。其中煤炭儲量豐富,煤種齊全,煤質較好;鐵礦品位高、有害雜質少、可選性好。此外,還有豐富的石灰巖礦、耐火粘土、鋁土礦、硫鐵礦、含鉀砂頁巖等30余種礦產資源,各類礦產地110余處。
(三)生物資源
邯鄲境內自然植被類型可分為針葉林、闊葉林、灌叢和灌草叢、草甸、沼澤植被、水生植被6種類型。邯鄲市的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區;草叢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區的溝谷和荒坡;沼澤植被和水生植被主要分布在東部滯水洼地。亞熱帶樹種漆樹在西部山區有著廣泛分布。領春木和太行花為邯鄲市特有的植物物種。據調查統計,全市野生植物分122科、473屬、1044種。
邯鄲市的陸生野生動物涉及哺乳綱、鳥綱、爬行綱和兩棲綱的四個動物綱;食肉目、偶蹄目等29個動物目;犬科、鴨科等81個科;豺、狼、天鵝等327種陸生野生動物。其中鳥類260種,有黑鸛、白鸛、青頭潛鴨、紅隼、蒙古百靈、震旦鴉雀、白鷺、星頭啄木鳥、麻雀等,哺乳類38種,有金錢豹、麝、狼、貉、豹貓、東北刺猬、狗獾、狍、野兔等,兩棲類8種,有北方狹口蛙、中華蟾蜍等,爬行類21種,有團花錦蛇、中華鱉、無蹼壁虎等。
五、人口
截至2024年末,邯鄲市戶籍總人口1065.6萬人,常住總人口918.2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2.1%,比上年末提高0.66個百分點。
六、經濟
(一)綜述
2024年,邯鄲市生產總值實現4704.3億元,比上年增長6.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0.6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1861.7億元,增長7.1%;第三產業增加值2392.0億元,增長5.7%。三次產業比例為9.6:39.6:50.8。全市人均生產總值為51258元,比上年增長6.6%。2024年,邯鄲市城鎮新增就業11.8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2.3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3萬人。2024年,邯鄲市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8.3%。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中,第一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32.7%;第二產業投資增長6.4%;第三產業投資增長8.8%。
市委十屆九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繼續推進四個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六大產業生態圈20條產業鏈建圈強鏈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產業主攻方向,精準攻堅突破,打造向材料級延伸、世界一流的現代化鋼鐵產業,打造深度智能驅動、注重實際功能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打造差異化發展、率先示范應用的新能源產業,打造多元融合、獨樹一幟的文化旅游產業,打造節約集聚、循環耦合的綠色化工產業,打造中西并重、醫藥與生物制造相結合的生物健康產業,打造設施配套完備、應用場景豐富的低空經濟產業,打造技術優勢明顯、供應鏈穩固的電子信息產業,打造賦能實體經濟、融合千行百業的數字產業,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
(二)第一產業
2024年,邯鄲市糧食播種面積1177.08萬畝,比上年增加0.38萬畝,同比增長0.03%。糧食總產量547.24萬噸,比上年增長0.5%。其中,夏糧產量249.74萬噸,增長0.9%;秋糧產量297.5萬噸,增長0.1%。油料播種面積64.8萬畝,比上年增長6.9%;總產量15.9萬噸,增長12.8%。中草藥播種面積39.2萬畝,比上年增長4.9%;總產量10.3萬噸,增長14.8%。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162.3萬畝,比上年增長2.6%;總產量632.3萬噸,增長3.8%。其中,食用菌(干鮮混合)產量24.5萬噸,增長6.9%。園林水果產量72.4萬噸,比上年增長1.1%。食用堅果產量3.6萬噸,0.9%。豬牛羊禽肉產量55.02萬噸,減少2.7%。其中,豬肉產量34.55萬噸,減少5.1%;牛肉產量3.77萬噸,增長1.9%;羊肉產量4.7萬噸,增長2.1%;禽肉產量12萬噸,增長3.4%。禽蛋產量103.1萬噸,增長5.9%;牛奶產量21.98萬噸,減少0.5%。
(三)第二產業
2024年,邯鄲市全部工業增加值1593.7億元,比上年增長7.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5%。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6.9%,集體企業增長10.4%,股份制企業增長10.6%,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1.5%。分門類看,制造業增長14.2%,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0.8%。分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增加值增長10.4%,中型企業增長12.3%,小型企業增長3.8%。規模以上工業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增長2.3%,食品制造業增長17.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增長18.7%,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5.8%,汽車制造業增長21.6%,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54.5%。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9.3億元,增長2.7%;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5.7億元,增長10.3%。分門類看,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41.1億元,增長0.04%;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利潤總額6.3億元,增長307.9%。2024年,邯鄲市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275.1億元,比上年增長3.2%。
(四)第三產業
2024年,邯鄲市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455.3億元,比上年增長7.1%;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201.4億元,增長0.1%;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57.9億元,增長3.4%;金融業增加值308.4億元,增長11.1%;房地產業增加值306.2億元,增長1.3%;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85.1億元,增長10.7%。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4.4%,營業利潤增長61.2%。
2024年,邯鄲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503.7億元,比上年增長6.5%。按經營單位所在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完成1304.4億元,增長6.7%;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完成199.2億元,增長5.2%。按消費類型統計,商品零售額1419.8億元,增長6.7%;餐飲收入額83.8億元,增長3.4%。在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增長12.6%,煙酒類增長5.8%,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0.5%,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7.0%,書報雜志類增長3.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25.6%,中西藥品類增長11.9%,家具類增長179.6%,通訊器材類增長10.9%,石油及制品類增長22.4%,汽車類增長13.6%。2024年,邯鄲市外貿進出口總值完成292.3億元,同比增長20.4%。其中出口總值141.6億元,增長2.3%;進口總值150.8億元,同比增長44.3%。
七、改革創新
2024年,重點領域改革激發新活力,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出臺關心關愛企業家八條措施,開展第三方營商環境調查,組建“7+N”流動服務團入企幫扶,市委書記、市長每月與企業家面對面解難題,“邯鄲辦事不用跑”等一批亮點做法走在全國前列。舉辦全市首屆科技金融對接大會,持續改善金融生態,各項貸款余額增長13.3%、全省第一,存貸比79.3%、創20年來最優,城市綜合信用指數全年平均排名全國第三位、比2023年前進56位,涉企罰沒收入下降21.8%。創新動力不斷增強。設立200億元產業發展基金、10億元科創基金,創建鋼鐵行業創新研究院。創新積分貸為636家企業提供免抵押貸款535.6億元,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增加638家、全省第一。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207.1億元、全省第一。舉辦全市“周末大講堂”,“周末專家邯鄲行”交流指導3.3萬人次。實施“十萬學子進邯鄲”行動,全面落實高層次人才分類分檔優惠政策,引進本科以上畢業生3.26萬人、增長126%,認定高層次人才310人,開放水平顯著提高,城市大門日益開放。
八、交通運輸
截至2024年末,邯鄲市公路貨物運輸總量2.2億噸,比上年增長6.91%;貨物周轉量940.4億噸公里,增長2.41%。公路旅客運輸總量1014.9萬人,增長10.39%;公路旅客運輸周轉量11.1億人公里,增長5.95%。機場旅客吞吐量86.88萬人次,增長20.8%。
(一)公路
普通國道:106國道、107國道、309國道、230國道、234國道、514國道、515國道。
普通省道:邯臨公路、邯大公路、邯邢公路。
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大廣高速、太行山高速、青蘭高速、邯館高速、邯鄲繞城高速公路。
(二)鐵路
普鐵:京廣鐵路、邯長鐵路、邯濟鐵路、邯黃鐵路、陽涉鐵路、馬磁線、沙午線
高鐵:京廣高鐵
火車站:邯鄲站、邯鄲東站
(三)航空
邯鄲機場(Handan Airport,IATA:HDG,ICAO:ZBHD)位于中國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機場路1號,北距邯鄲市中心10千米,為4C級中國國內支線機場。邯鄲機場已開通到上海、杭州、廣州、深圳、廈門、成都、沈陽、青島等23條航線。
(四)公共交通
截至2024年,邯鄲市主城區有公共汽車運營車輛1651輛,客運出租車運營車輛4261輛。全年公共交通共運送乘客7217萬人次。
九、社會事業
(一)教育事業
截至2024年,邯鄲市小學招生11.73萬人,初中招生19.03萬人,高中招生10.96萬人。現有幼兒園2494所,在園幼兒22.25萬人;小學1707所,在校學生94.05萬人;普通中學479所,在校學生86.01萬人;中等職業學校74所,在校學生9.81萬人;普通高等學校8所,普通、職業本專科招生3.14萬人,在校生9.75萬人,畢業生2.41萬人。
邯鄲市高等院校
本科:河北工程大學、邯鄲學院、河北工程大學科信學院
專科:邯鄲職業技術學院、河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邯鄲科技職業學院、邯鄲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邯鄲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二)文化體育
截至2024年,邯鄲市有博物館39個,公共圖書館19個;文化館19個,綜合檔案館19個。2024年,全年組織1930名運動員參加省級以上體育比賽,獲得金牌251枚。
國家一級圖書館(8個):邯鄲市圖書館、臨漳縣圖書館、涉縣圖書館、雞澤縣圖書館、廣平縣圖書館、館陶縣圖書館、魏縣圖書館、武安市圖書館
十、歷史文化
(一)成語文化
2005年10月26日,中國文聯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河北省邯鄲市舉行命名頒牌儀式,授予邯鄲市“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稱號。《中華成語詞典》收錄成語5000余條,出自邯鄲或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達1584條。漫步在邯鄲的街頭巷尾,隨處都能見到成語典故,邯鄲道、趙王城、學步橋、武靈叢臺、七賢祠、回車巷、插箭嶺、邯寶坊、成語一條街以及胡服騎射、荀子、羅敷等雕塑。“2024年度成語”在邯發布,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邯鄲市委聯合舉辦的大型文化類季播節目《成語探華夏》入選央視總臺品牌強國工程。
與邯鄲相關的成語:
胡服騎射、邯鄲學步、毛遂自薦、負荊請罪、完璧歸趙、價值連城、將相和、刎頸之交、奉公守法、奇貨可居、梅開二度、圍魏救趙、西門投巫、退避三舍、脫穎而出、一言九鼎、紙上談兵、黃粱美夢、南轅北轍、竊符救趙、羅敷采桑、魯酒薄而邯鄲圍。
(二)太極文化
永年區廣府古城是楊式【楊露禪】、武式【武禹襄】太極拳發源地,是國家授予的“世界太極拳夏令營基地”“太極拳研究中心”“太極拳之鄉”“太極拳圣地”。楊式、武式太極拳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并傳播到全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府太極文化已成為邯鄲、河北乃至中國向世界傳播健康和友誼的紐帶。2025年3月21日,以“健康人生 太極同行”為主題的第一屆亞洲太極拳日邯鄲分會場展演暨太極文化推廣活動在廣府古城、邯鄲道歷史文化街區、趙王城遺址公園等多地同步啟動。來自全市的32000余名太極拳愛好者齊聚一堂,以集體展演形式展現太極文化的獨特風采,呈現了一場傳統武術與古城風貌交融的文化盛宴。
(三)女媧文化
涉縣媧皇宮,傳說是華夏始祖女媧氏“煉石補天,摶土造人”的地方,是全國五大祭祖圣地之一,是中國規模最大、肇建時間最早、影響地域最廣的奉祀女媧的歷史文化遺存,被譽為“華夏祖廟”。涉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女媧文化之鄉”。
(四)磁山文化
華北地區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武安磁山發現而命名,是仰韶文化的源頭之一,也是華夏族的源頭之一,已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磁山是世界上粟(谷子)和黍的最早發源地,也是中國家雞和中原核桃的最早發現地。
(五)趙文化
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源頭之一,是華夏文化與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匯、融合和升華的結晶,具有中原華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構成的二重性。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趙文化,展現出趙國在逐鹿中原時所表現出的改革創新精神。
(六)建安文化(鄴城文化)
臨漳縣古鄴城遺址是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中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主體的“鄴下文人集團”和“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化寶庫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鄴城及銅雀三臺的建筑格局,對隋唐長安、元大都、日本奈良乃至后世都城建筑產生了重大影響。
(七)北齊石窟文化
以響堂山石窟和媧皇宮為代表,是中國佛教雕刻藝術的寶藏。響堂山石窟是北齊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云崗、龍門、敦煌、麥積山四大名窟之后的全國第五大石窟群。媧皇宮現存北齊佛教刻經六部約13萬字,是世界最大的摩崖刻經群和國內摩崖刻經保存文字最多最完整的一處,代表北朝時期佛教發展的最高成就。
(八)大運河文化
大運河邯鄲段是中國古代運河的肇始地之一,大名縣、館陶縣、魏縣、臨漳縣境內共遺存近100公里的運河遺跡。肇始于東漢末期、形成于隋朝、繁榮于唐宋、延續至今的邯鄲運河文化,在中國大運河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九)磁州窯文化
邯鄲—磁州窯始于北宋,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開啟了中國瓷器白底黑繪裝飾之先河,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窯的最高水平,被譽為“北方瓷都”,有“南有景德鎮、北有磁州窯”之美譽。磁州窯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
(十)邊區革命文化
邯鄲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晉冀魯豫邊區(最大的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首府,是八路軍129師司令部所在地。以邯鄲(涉縣)為中心的革命老區,走出了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和劉伯承、徐向前、陳賡、黃克誠、王樹聲等300多位將帥,被譽為“中國第二代領導的發祥地”。涉縣的將軍嶺上安葬著劉伯承、徐向前等21位129師領導人的骨灰或衣冠冢,是除北京八寶山之外安葬共和國將帥最多的地方。
(十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項:2011年——中國皮影戲【冀南皮影戲】;2020年——中國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共28項):
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6年5月,共計7項:河北鼓吹樂、武安平調落子、武安儺戲、冀南皮影戲、楊氏太極拳、磁州窯燒制技藝、女媧祭典】。
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項目【2008年6月,共計17項:四股弦(冀南四股弦 涉及館陶縣、魏縣、肥鄉區)、賽戲(經開區、涉縣、武安市)、永年西調、大名草編、彩扎(彩布擰臺)、傳統棉紡織技藝(魏縣、肥鄉區)、葦子燈陣、龍舞(曲周龍燈)、豫劇(桑派)、山東大鼓(梨花大鼓)、太極拳(武氏太極拳)、民間社火(永年抬花桌)】。
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擴展項目【2011年5月,共計1項:河南墜子】。
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2014年12月,共計2項:鬼谷子傳說、水陸畫】。
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2021年5月,共計1項:食用油傳統制作技藝(大名小磨香油制作技藝)】。
(十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批:1961年2處
趙邯鄲故城、響堂山石窟
第三批:1988年3處
磁山遺址、鄴城遺址、磁縣北朝墓群
第四批:1996年3處
磁州窯遺址、媧皇宮及石刻、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
第五批:2001年1處
趙王陵
第六批:2006年9處
石北口遺址、弘濟橋、永年城、講武城遺址、大名府故城、五禮記碑、紙紡玉皇閣、成湯廟山門、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軍區舊址
第七批:2013年16處
南城村遺址、澗溝遺址、固鎮古城遺址、禪果寺遺址、林村墓群、玉泉寺大殿、常樂龍王廟正殿、九江圣母廟、天青寺大殿、滏陽河西八閘、黃粱夢呂仙祠、朱山石刻、水浴寺石窟、法華洞石窟、大名天主堂、晉冀魯豫邊區政府舊址
第八批:2019年 6處
狄仁杰祠堂碑、北張莊墓群、涉縣清泉寺、曲里千佛洞石窟、武安舍利塔、左權將軍墓
十一、風景名勝
(一)國家5A級景區
媧皇宮、廣府古城
(二)國家4A級景區
叢臺公園、趙苑公園、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太行五指山旅游區、韓王九寨旅游景區、東太行旅游景區、朝陽溝、京娘湖風景區、古武當山旅游景區、東山文化博藝園、七步溝、長壽村、響堂山風景名勝區、晉冀魯豫革命紀念園、糧畫小鎮旅游景區、叢臺酒苑景區、趙王印象城景區、詩經文化園、天保寨景區
(三)博物館
邯鄲市博物館、鄴城考古博物館、鄴城博物館、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磁縣北朝考古博物館、磁州窯博物館、曲周博物館、大名縣博物館、武安市磁山文化博物館、館陶博物館、峰峰磁州窯歷史博物館、晉冀魯豫革命紀念館、叢臺區少先電影博物館、邯鄲叢臺酒業舊址博物館、復興區圣井崗博物館、邱縣博物館、邱縣青蛙漫畫博物館、曲周縣元國版畫博物館、大名縣石刻博物館、河北工程大學建筑藝術博物館、涉縣太行山中醫藥文化博物館、磁縣八路軍129師兵工廠博物館、廣平縣水陸畫博物館、武安朝陽溝文化博物館、武安市平調落子博物館、雞澤縣博物館、邯鄲叢臺酒文化博物館、館陶縣殷氏黑陶博物館、峰峰博物館、峰峰磁州窯鹽店窯址博物館、峰峰磁州窯富田窯址博物館、永年區博物館、魏縣申家榆面饸饹民俗博物館、魏縣花布染織博物館、曲周縣博物館、肥鄉區王氏正骨文化博物館、峰峰磁州窯藝術博物館、大名府故城遺址博物館、魏縣中醫院文化博物館
(四)名人墓冢
蘭陵王墓、毛遂墓、趙王陵、藺相如墓、廉頗墓、樂毅墓、劉伯承墓、左權墓、黃鎮墓、平原君墓
(五)名人故里
毛遂故里、二戴故里
(六)都城遺址
趙邯鄲故城、鄴城遺址(包含銅雀臺)、大名府故城
(七)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晉冀魯豫中央局舊址、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
(八)歷史文化街區
邯鄲道歷史文化街區,位于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陵西大街東側,南起和平路,北至學步橋,縱貫人民路與叢臺路兩條主干道,全長約1.8公里,總建筑面積約45萬平方米。整體分為南區、北區及學步橋區三大板塊,各板塊以成語文化為主線,功能互補,融合發展。
北區是以“現代詮釋傳統”為設計理念,采用“現代仿古風格”,將傳統建筑元素與現代建筑相融合,構筑以室內購物中心、街巷、廣場、叢臺、連廊、四合院等組成的大型建筑群,是集盒子商業、街區商業、地下商業、文化節點、酒店公寓商業、院落式商業、空中街區商業為一體的綜合體。南區是以“修舊如舊”為原則,以回車巷、邯鄲行宮、邯山書院、李景濂故居等文化節點為載體,保留冀南地區建筑特色和歷史風貌的特色街區。學步橋區域是以“邯鄲學步”歷史典故為基底的文旅休閑空間。項目及聯動區域包含了回車巷、李景濂故居、邯鄲行宮、邯山書院、過街天橋、秦皇故里、武靈叢臺、趙王閣、邯鄲驛、學步橋等重要文化節點,將歷史文化與現代元素完美融合,為游客提供豐富多彩的文旅體驗。
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歷史文化記憶展示區、文化旅游精品區、城市風貌和管理標志區、城區消費中心區”的總體定位,街區秉承“以文為魂、以旅為軸、以商為底”的規劃理念,在傳承古都文明的同時注入時代新元素,打造集購物、特色美食、文化旅游、實景演繹、音樂現場、沉浸式互動體驗、休閑娛樂、創意市集及燈光秀等于一體的大型綜合體。
2025年1月25日,邯鄲道南區和北區主街成功開街,街區客流及銷售情況持續火爆。2025年春節假期期間,邯鄲道歷史文化街區日均接待游客達25萬人次,累計接待游客204萬人次。
十二、美食特產
(一)八大名宴
成語典故宴、磁山文化宴、武安商幫宴、紅色太行宴、廣府太極宴、鄴都古城宴、大名官府宴、運河文化宴。
(二)地方名小吃
大名二毛燒雞(珍積成燒雞)、五百居香腸、郭八火燒,永年驢肉、酥魚,武安拽面、鍋盔,磁縣熏雞,臨漳熏兔,峰峰三下鍋、魏縣大鍋菜等。
(三)地方特產
叢臺酒,涉縣核桃、花椒、柴胡,武安小米,曲周小米,魏縣鴨梨,雞澤辣椒,大名花生、小磨香油,永年大蒜,肥鄉圓蔥,館陶黑小麥等。
十三、著名人物
(一)古代:
①帝王:秦始皇嬴政、趙武靈王趙雍、王莽【新朝,大名人】、王昌(王郎)【趙漢,邯鄲人】、曹操、冉閔【冉魏,都鄴城】、竇建德【大夏國,都廣府】、趙匡胤【千里送京娘】。
②賢士:平原君趙勝、肥義【趙國賢相,肥鄉即其封地】、藺相如、毛遂、韓厥—程嬰—公孫杵臼【“趙氏孤兒”三賢】、西門豹、魏征、李沆【北宋“圣相”,肥鄉人】、竇默【元代名臣、名醫,肥鄉人】、張學顏【明代兵部尚書,肥鄉人】。
③名將:廉頗、李牧、趙奢、樂毅、蘭陵王高肅(高長恭)【北齊名將,葬于磁縣】、李君羨(李五娘)【唐初名將,因“女主武王有天下”讖言被冤殺,武安人】、潘美【北宋開國名將,大名人】、盧象升【明末名將、天雄(大名古稱)軍組建者】。
④學者:荀況(荀子)【儒家】、慎到(慎子)【法家】、公孫龍【名家(辯者)】、王詡(王禪、鬼谷子)【縱橫家,一說臨漳人】、毛萇(小毛公)【西漢大儒,注釋《詩經》,又稱毛詩,雞澤人】、戴德—戴圣(大小戴)【西漢經學家,治《禮記》,生于成安】。
⑤文人:曹植、邯鄲淳【曹魏文學家、書法家,著《笑林》,善篆書,祖籍邯鄲】、李白【兩次到邯鄲,寫詩11首,其中“邯鄲”二字入詩5首】、高適【《邯鄲少年行》】。
⑥巾幗:趙姬【秦始皇生母】、秦羅敷【《陌上桑》主人公,邯鄲人】、卓文君【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祖籍邯鄲】、王政君【孝元皇后、王莽姑母、大名人】、趙京娘【宋太祖千里送京娘】。
(二)近代
楊露禪、武禹襄、王琴堂【清末文人、實業家、慈善家,邯鄲人】、楊汝梅【首位列入《世界名人錄》的中國會計學家,磁縣人】、左權、范筑先【抗日英烈、館陶人】、郭隆真【中共早期女革命家、烈士,大名人】、張兆豐【中共早期黨員、六大代表、烈士,峰峰人】、韓樾(韓蔭亭)【中共直南特委特派員、八路軍平漢支隊司令員,永年人】。
(三)現代
黃華【國務院原副總理、外交家,磁縣人】、李聰【神舟十八號航天員,峰峰人】、張偉麗【女子格斗世界冠軍,峰峰人】、鄧麗君【一代歌后,祖籍大名】、韓喬生【央視體育解說員、主持人,邯鄲人】、孫慶梅【中國第一位世界足球小姐,峰峰人】、陳金【羽毛球世界冠軍,邯鄲人】、楊蘭春【戲劇導演,朝陽溝之父,武安人】、張紹林【導演,成安人】、許亞軍【演員,涉縣人】。
十四、榮譽稱號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國家節水型城市、2010年中國最具海外影響力城市、2012年中國最具海外影響力城市、2013年福布斯中國商業城市百強、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中國成語典故之都、中國太極之鄉、中國指南針故鄉、中國女媧文化之鄉、中國散文之城、國家新材料產業基地、全國循環經濟試點市、全國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城市、中國第一批國家試點智慧城市、市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第一批通過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驗收城市、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2018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100強、第四批中央財政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2018—2019年度“無償獻血先進市”榮譽稱號、中國地級市百強品牌城市、2021數字化轉型百強城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名單、河北省2013年節能先進市、河北省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