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精英說(ID: elitestalk ),作者:鳶尾花花兒
“好羨慕社會化程度很高的人”。
近來一位剛工作不久的女孩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困惑:
「爸爸媽媽都是底層勞動者,貼主平時很難有場合學習人情世故,所有的知識來源途徑都來自于學校的教育,但是學校的教育多半是為了便于管理,這一套在社會上根本行不通。
懵懵懂懂的上班以后才發現一點都不了解社會的規則,小心翼翼、緊張兮兮地犯了很多錯。反觀身邊有些同齡人有的已經對所謂的人情世故游刃有余了,自己的心智卻還處在上學階段。」
女孩寥寥幾筆的講述,精準切中了橫亙在當下年輕人面前的幾座大山——階層固化、學校教育與社會需要的脫節、自我真實表達與社會期待之間的沖突,因此引發了廣泛的共鳴與討論。
在相關的評論與發文里,有人將社會化界定為深諳人情世故、隱形社會規則以及高語境溝通,并對其表達了明確的疏離與抗拒,“我只想一輩子當個小孩,并接受因此可能有的代價”;也有人痛心疾首,年輕一代普遍拒絕社交,缺乏團隊合作技能,“名校畢業,待業在家”的現象比比皆是。
所以,到底什么是“社會化”?所謂的“現在年輕人社會化程度低”,是年輕人自身成長出了問題,還是社會早就烏煙瘴氣,需要年輕人來整頓?
年輕人的“社會化”迷思
老實講,第一眼看到女孩的帖子,說姐很觸動,因為同樣來自普通家庭,同樣一路走得踉踉蹌蹌:
記得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是某集團公司管培生,總部培訓結束后到分公司輪崗,分公司領導宴請幾位新人,要大家每人點一份自己喜歡的菜品,別人都隨性大方,唯獨自己,因之前看過《職場禮儀大全》那類書籍,拘泥于太貴的不能點,太便宜的不能點;味道太沖的不能點;吃相太難看的不能點......于是拿著菜譜反復思量,最后反而給人留下“遇事不決、不堪重用”的印象。
輪崗至營銷部門,負責跟進某新客戶訂單時,客戶笑容可掬,夸贊完本公司產品后,又說了一通競品優勢。開始只當板上釘釘,遂按部就班交付方案,卻被客戶指責“完全沒抓住痛點”。后來經過老人指點,才知道客戶閑聊時有意無意放出的競品信息才是關鍵線索,而自己只盯著書面合同,完全沒聽懂人家的畫外音。
再后來與其他部門合作籌備大型活動,被安排與所謂資深同事搭檔,每次會議自己帶著滿滿筆記同步工作進度,卻被對方全程忽視。項目出問題后,資深同事輕松甩鍋,自己被扣上一頂“不善溝通、沒有團隊合作精神”的帽子。
以上種種血淚教訓,大抵就是當下年輕網友們口中的社會化程度低:社交直覺發育不良,文化工具箱匱乏,無法理解或運用社會優勢群體的語言,難以應付復雜的社會互動。
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我一邊對違背自己一貫價值觀的人和事保持著精神潔癖似的抗拒,看到與自己一屆的管培生和領導私下聚餐,就認定其是想靠關系上位,聽到同事含糊其辭的建議,就懷疑其中藏有貓膩,并對他們敬而遠之;一邊又無比羨慕那些混的風生水起的同儕,有意無意模仿他們的待人接物,也私下閱讀了不少講職場心術的所謂“成功學”書籍。
結果毫不意外,這種過猶不及、心不由己、東施效顰式的應對,終究讓自己陷入絕境。
好在,后來換了東家,也換了崗位,老板嚴厲但是真誠,工作伙伴是一群技術至上的人,大家欣賞我的直覺敏銳、嚴謹細心,天南海北的“云溝通”,直接、就事論事反而更高效,我這才慢慢與自己和解。伴隨著業務層面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我也逐漸學會在看見別人的需求的同時,尊重自身意愿,維護自我利益不受侵犯。
到如今,我依然被家人批評在人前“不會來事”,但參考學界對社會化的定義——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和學習,逐漸從自然人轉變為能夠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生活并履行社會角色的社會人的過程,自認沒有社會化失敗。
倒是在帶如今的年輕人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們時而像社交悍匪,敬酒順序、乘車禮儀、職場黑話等看起來有固定標準的事情做的滴水不漏;時而又像辦公室提線木偶,缺少點主動性、活人感,分派工作時鮮少有回應,工作出現困難時鮮少尋求幫助,不戳不動戳了才動,毫無預兆的請假、離職。
很顯然,比起浮于表面的人情世故,真正的融入社會化大生產是發揮主觀能動性,能把需求問明白,敢把問題攤開說,會拉著工作伙伴一起找解法,最后工作有結果,自我獲得身份認同。
年輕人的“社會化”困境溯源
社會化本是個體通過家庭、學校等首屬群體緩慢自然習得社會規范的過程,但在階層固化、指標化生存競爭、原子化社會等多重沖擊下,年輕人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社會化斷裂。
1. 家庭教養的"系統不兼容"
“怎么現在反而越是普通家庭的孩子越嬌生慣養?”這是我70后的老板對近年新進公司大學生的評價,前浪視角、老板視角乍聽起來很刻薄,實則有深層次社會原因,越是普通家庭越有以下幾樣“傳家寶”:
等待別人發號施令,有困難不會求援,事情辦砸了后只知埋怨別人;不懂得資源互換,優先利他,認為別人的付出是理所當然;一邊崇拜權威,壓抑自身的感受和需求,一邊又看不起自己沒有的東西......
受這些心態的影響,越是普通家庭的孩子越無法主動、平和的去溝通工作中的不確定事宜,加上確實從小缺少良好的人際溝通示范,缺少應有的社交直覺與技能,不知道怎么做、怕做錯就索性不做,于是沉默的龜縮于一隅,讓人看著可不是嬌生慣養、懶惰成性么?
這些問題之所以過去不明顯,是因為過去社會流動性大,優勢階層所謂的文化壁壘還沒有大規模形成。
2、教育體系的“多重脫臼”
自主意識的覺醒程度,是人類社會化的關鍵標準之一。大學生18歲已成年,父母淡出日常生活,具備基本的是非判斷能力,但還不急于承擔家庭重任,原本是練習社會化的最佳時間窗口。
可近年來,大學的管理機制,愈來愈傾向于加強對學生的干預和管控,阻止其做自主決策。部分高校學校禁止學生假期“私自組團旅游”,外出或回家需要向班主任申請,平常管理工作還依賴家長群。如此,學生的人身安全是保證了,但鍛煉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機會也錯過了。
大學的評價導向,也愈來愈集中于學業成績和科研成果,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為了追求高績點、發表論文、參加比賽等,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學術事務中,而以拿到績點、讓簡歷更好看為目的的實踐實習大部分走馬看花,并不能真正幫年輕人認識社會、探索自我。
部分大學老師潛心科研,無暇顧及教學,以至水課橫行,大學專業培養方案更是與社會需求脫節嚴重,“學了的用不上,要用的沒學過”,這也在客觀上為年輕人社會化增加難度。
3、虛擬與現實的“兩相擠壓”
如今,年輕人的生活與互聯網緊密相連,互聯網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和娛樂資源,但也讓他們與現實社會的聯系逐漸減少。“給我一根網線,包吃住,我可以永遠不出門”。他們習慣于在網絡上表達自己,卻在現實生活中缺乏與人面對面交流的勇氣和能力。
與此同時,學歷通脹、上升通道收窄等社會現實又對年輕人提出太多不切實際的要求。
坦率的講,說姐畢業的年月甚至更晚些時候,大家對職業的價值取向是多元的,沒有扎堆考公考研,去企業創造財富才是主流,企業校招更多也是在培養儲備人才。如今大家都追求體制的確定性,企業又可笑的要求應屆生有兩三年工作經驗,來了就能用,并且一個人能頂三個用。
如此,不過是社會病了,吃藥的是最柔弱無力的那批人而已。
破局之道
幸運的是,無論是虛擬網絡還是現實生活,這世界總歸是真誠善良的人多過處心積慮的人,女孩帖子的評論區,更多是過來人推心置腹的建議,它們有的崇尚“大道至簡”,有的在細節處見真章,在此不吝總結、分享給正在迷茫中的年輕人:
1、小步勤挪,在主動實踐中建立自信
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自我的認知,而這種認知主要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來形成,他人給的正反饋越多,自信心與自我價值感越容易建立,反過來行為上越落落大方。
主動找一件努把力就能辦到的事情,獨自全流程去與外界深度溝通,這樣一次次試探,當從前的“能力邊緣區”慢慢變成“舒適區”,人自然就成長了。當一個人的“舒適區”足夠大,其核心競爭力自然就形成了。
比如正式工作暫時找不到,實習可不可以?比如對領導安排的工作有異議,不敢正面battle,嘗試提一點補充意見可不可以?比如上來就跨部門溝通協調難度太大,主動去認識其他部門一位和自己一樣的小萌新可不可以?
慢慢來,不著急,但重要的是敢于主動走出第一步。
2、拋棄受害者身份,停止埋怨,靜下心來好好愛自己
人一味怨天尤人、顧影自憐,思想包袱太重,容易失去對當下的思考與判斷,隨波逐流的結局往往是任人宰割。
反過來,當一個人能好好愛自己,認真對待自身的感受和意愿,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里,“拎得清”自己,不在大事上隨隨便便,不在小事上斤斤計較,方能更好的與世界相處。放下內心的焦慮與糾結,有想法和需求就盡快說,不懂的當場問,少腦補,別揣測,真誠才是必殺技。
3、推己及人,價值互換
社交底層邏輯是價值互換,情緒價值是價值,經濟價值也是價值,要想被他人優待,就得先給別人提供價值,主動付出。茶水間幫人扶住即將傾倒的咖啡杯,會議上默默補全同事發言的漏洞,這些細微的利他動作如同社交貨幣的零存整取。
很多“社會化程度低”的人,之所以不愿主動走出這一步,誤把正常的幫助他人當巴結討好,是因為他(她)不能推己及人,像關愛自己那樣發現別人的需求并及時伸出援手。所以還是要在足夠愛自己基礎上,試著卸下不必要的心理投射與防備,鍛造一顆純粹的善良的心,才能更自然的多為他人考慮,更多的利己利他。
社會化不是背誦通關秘籍的應試闖關,而是在真實碰撞中校準自我與社會的關系。女孩的困惑,何嘗不是一代人在時代裂痕中的集體覺醒?當教育流水線與社會大熔爐的齒輪錯位咬合,與其說年輕人需要被"社會化",不如說僵化的評價體系需要一場祛魅。
社會化程度從不是諂媚逢迎的話術段位,而是穿透規則表象的核心能力。有人用三句話撬動千萬訂單,是因為讀懂了供需關系的本質;有人靠真誠收獲貴人相助,是因為堅守了價值交換的底層邏輯。那些看似游刃有余的"社會人",不過是提前參透了生存法則:所有讓人如沐春風的世故,內核都是精準的價值判斷;所有令人稱道的圓融,底色都是清醒的自我認知。
相信當年輕人不再將"社會化"視為對純真自我的背叛,當社會愿意為新生力量騰出試錯空間,新時代的社會化標準終將形成——這里沒有精致利己的生存哲學,只有無數真誠的個體,在保持本色的前提下,與世界的粗糙達成溫柔的和解。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海歸和留學生的聚集地。我們傳遞全球資訊、探討文化百態、創新社交模式、發現獨立思想。這里有溫度也有態度,歡迎氣味相投的你關注精英說(ID:elitestalk)。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