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夕,志愿填報導師張雪峰突然宣布告別直播,哽咽鞠躬的畫面刷屏網絡。
這位以“二本學生大本營”著稱的網紅老師,在一年中最該活躍的時候選擇了沉默,令人不解。
6月2日,#張雪峰自曝可能告別直播#沖上了微博熱搜。
張雪峰在高考志愿填報直播結束時,突然眼含眼淚、聲音哽咽地向屏幕前的家長和考生深深鞠躬:“不管以后發生啥事,希望大家記住,我對得起大家。”
有人稱他為“活菩薩”,也有人罵他“販賣焦慮”。其實,張雪峰現象折射出的,是當下教育選擇中實用主義與理想主義的激烈碰撞。
張雪峰的走紅絕非偶然,其實他精準抓住了普通家庭最現實的焦慮。既然都花了這么多錢上大學,畢業后如果找不到工作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了。
面對民辦三本和專科的選擇,他直接問“家庭條件好嗎”;在文科與工科之間,他毫不猶豫推薦工科;在眾多工科專業中,他又力推計算機和電氣。
這種“刀刀見血”的實用主義風格,在就業壓力山大的當下自然大受歡迎。
但問題在于,張雪峰把“仰望星空”完全拋在了腦后。他像炒股一樣看待專業選擇,今年熱推漢語言文學,四年前卻力薦如今已成“天坑”的土木工程。
這種追漲殺跌式的建議,讓不少學生剛畢業就遭遇行業寒冬。恒大的破產,讓那些懷揣“賺大錢”夢想的土木學子措手不及,而張雪峰如今對土木專業的態度,也從熱捧變成了冷嘲熱諷。
張雪峰們制造了一種幻覺:似乎只要選對專業,人生就能一帆風順。
但現實是,沒有哪個專業能保證一輩子吃香。
就像一位智者說的:“既要考慮個人奮斗,也要看歷史進程。”十年前火爆的英語專業,如今風光不再;而曾被視作“冷門”的人工智能,現在卻成了香餑餑。
事實上,專業選擇就像種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而且關鍵是要種在自己熱愛的土地上。
青年學子在選擇專業時,確實需要張雪峰式的現實考量,但不能只有現實。眼前的茍且固然重要,詩和遠方同樣不可或缺。一個只盯著腳下的人走不快,一個沒有精神追求的民族站不穩。
理想不是奢侈品,而是照亮現實的手電筒。那些既懂代碼又會寫詩,既精于算計又心懷遠方的年輕人,才是未來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張雪峰的“閉嘴”給我們提了個醒:教育不是投機,人生不能短視。
在填報志愿這個重要關口,家長和學生不妨多問自己:
除了就業,我還希望從大學獲得什么?
四年后的熱門專業,是否依然是我的熱愛所在?
要知道,真正的成功,不在于追趕每一波風口,而在于找到那片能讓自己扎根生長、開花結果的土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