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 ID:Z201440
以前,特別不喜歡別人跟我講“趨勢”。
總覺得,太宏觀了,聽著高大上,聽完也就那樣。離自己很遠,沒什么實際用處,對日常的工作也沒什么幫助。
后來,也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想法慢慢變了。我開始覺得,也許真的有必要花點時間,去了解一些前瞻性的內容,看看未來可能會發生什么。
01
為什么會轉變呢?有幾個關鍵原因。第一個是:趨勢是一種現實的方向。
年輕時,我們大多關注具體的任務、專業技能、項目執行這些,這些都非常重要,能帶來直接的回報。但隨著經驗積累,年齡增長,你會發現:有時,你明明很努力,卻好像跟不上時代了。
為什么?
因為趨勢在悄悄地重塑環境、機會,甚至整個行業。
我見過太多人,在一個崗位上干了很多年,結果有一天突然發現:哎,怎么沒機會了?或者跟年輕人比起來,機會反而更少了?
這里面的關鍵就在于:要學會觀察行業的變化。
AI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那我們能不能把自己的崗位和AI結合起來,提前布局?我相信是可以的。
你在做市場推廣的工作,知道短視頻很重要,那你有沒有想過,在產品策劃、文案內容這些方面,結合AI工具來提升效率?把重復性強、耗時多的工作交給AI,騰出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所以,我覺得,趨勢不是用來講道理的,是幫我們看清風往哪邊吹。
第二個關鍵點是:趨勢會影響我們的選擇。
到職業中期,很多人都會面臨方向性的問題:我是繼續深耕這個行業?還是換個賽道?我要不要創業?要不要轉管理?哪些技能值得長期投入?哪些只是短期需求?
這些問題的答案,很多時候藏在趨勢里。
拿我自己來說:
以前做商業研究,要寫、要搜集資料、要苦哈哈地上門訪談、錄音、轉文字提取等等,真的很痛苦。
自從ChatGPT火了之后,我立刻開始使用,從4.0一上線就成了付費用戶,給OpenAI公司連續充了兩年會員;結果是什么呢?工作效率明顯提升了。
我寫幾百篇關于AI應用的方法論、行業洞察,內容也帶來了不少新的機會;所以,你看,趨勢不是預測未來的水晶球,是幫助我們現在做出更好決策的指南針。
如果再補充一個角度的話,我想說:趨勢還能幫你建立系統性思維。
剛工作時,大家都更關注“怎么做”,是個執行者。但職位越高,責任越大,視野也要跟著拓展,你會開始思考:為什么要這么做?有沒有更好的方向?
這時候,思維方式就會從“how”轉向“why”。
而在這個階段,了解趨勢是在訓練一種系統性、戰略性的思維方式;它讓你不再只是被動應對問題,而是能主動去思考、規劃、引導。
除此外,我相信還有很多關于趨勢與行業結合的啟發。不逐一列舉,之所以強調這幾個點,是因為它們對我個人影響太大了,感觸也特別深。
5月31號,兒童節前一天,我看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的作者是被稱為“互聯網女皇”的瑪麗·米克爾(Mary Meeker)。
整份報告有340頁,說實話,讀不完。我讓AI幫忙總結了一下,發現連AI都難以完全概括。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在網上搜壓縮版看看。
不過我個人建議,最好還是完整地讀一遍,收獲會更大。
你可能好奇,“互聯網女皇”到底是誰?簡單來說,一位非常知名的美國風險投資家,之前也是華爾街的證券分析師,長期關注互聯網和新興科技領域。
因為在互聯網早期階段就準確預判了很多趨勢,所以,幾乎每年都會發布一份《互聯網趨勢報告》,這份報告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而且她的判斷力極強。
她曾精準預測Google、蘋果等科技巨頭的崛起,也追蹤過互聯網廣告等多個領域的演變;可以說,她的名字已經成為互聯網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02
報告的每一部分都可圈可點。但我最想聊的,不是他提到的國際形勢變化,也不是哪家公司起起落落。
我想從一個更貼近大家生活、工作的角度出發,去思考一個看似細微、卻很關鍵的問題:AI時代,很多人開始焦慮,飯碗還保得住嗎?AI真能取代人類的思考和創造嗎?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思考」和「創造」,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思考」呢?
作為一名商業觀察者,我每天都要處理大量信息。如果只是做信息整理、邏輯推理、數據歸納這些工作,AI完全可以勝任,甚至比我做得還好。
所以,經常有人問我:你到底用什么工具?效率怎么這么高?其實我用的軟件大家都差不多:豆包、夸克、Kimi、通義千問(Qwen)、騰訊元寶……關鍵不在于用什么工具,而是你怎么用。
AI真正強大的地方,在于它的「計算性思考」:它能高效處理海量信息,發現隱藏規律,并基于數據給出結論,這一點毋庸置疑。
那「創造」呢?完全不同了。AI能不能創造?我的答案是:不能。因為真正的創造,是要跳出已有數據和模式,去「無中生有」。
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馬應龍這個品牌,你應該聽說過吧?賣痔瘡膏的,聽起來挺傳統。但幾年前,它居然出了口紅,而且這幾年還在持續熱銷。
如果把這個任務交給AI,讓它去分析、組合、推導,大概率很難做出這種創意;即便做出來了,它也未必理解市場行為,因為它缺乏那種“非線性思維”。
這種思考需要什么呢?
要對人性深處渴望的理解(情感)、要跨界的聯想能力(突破邊界)、要敢于冒險、走出舒適區的勇氣;還需要對未來趨勢的一種直覺和遠見。
這才是真正的創造:從無到有,打破常規,重新定義價值,甚至賦予事物新的意義。
所以,我的第一個結論是:
要思考直接甩給AI。特別是復雜、又混亂的問題,找不到頭緒時,直接丟給它,讓它來幫我們梳理思路。
那我們人做什么?去發現奇怪的組合,還沒被挖掘出來的跨界靈感,還有基于人性、情感和想象力的新可能。
這是AI替代不了的部分,它們來自你的直覺、判斷、情感共鳴,還有別人沒有的獨特視角。
03
你會發現,這些能力往往在人與人之間一次次真實的交流、失敗、反思中慢慢積累起來的。
說到底,來自于一個人對世界的敏感度、對他人情緒的理解力,以及面對不確定時的判斷力;而這些,正是我們在AI時代最核心的軟實力。
什么是軟實力?
比如:怎么判斷一件事?怎么搞人際關系?怎么臨場反應?它是我們在AI時代里,最核心、也最低成本的護城河。
舉個很現實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做銷售;AI能給你100種談判技巧、100套成交話術,甚至還能幫你分析客戶性格、預測心理預期……
聽起來是不是挺厲害?但有一件事它做不到:當一個客戶半夜11點打電話過來,情緒崩潰地說:“我真的撐不下去了,最近太累了。
這時候你放下所有話術,安安靜靜地聽他說完,然后輕輕說一句:沒事,我能幫你做什么,盡管說......
這不是策略在起作用,是作為一個真實的人的存在,在建立信任。
我也經常研究企業的公關危機。AI的確能快速生成幾十條回應模板,分析輿情走向,預測不同說法可能帶來的影響。
但真正決定要不要道歉、怎么道歉、什么時候發聲明、語氣該怎么拿捏……這些關鍵決策,最終還是得靠人來做。
因為背后牽扯到的是公眾的情緒、品牌的溫度、社會的期待;這些東西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最優解;只有真正懂得人性、有擔當的人,才能做出有分量的判斷。
所以你看,這種價值是有溫度、有深度的;它超越了效率,跳出了數據,觸及的是人最本質的需求:被理解、被看見、被關懷。
這是我昨天寫小米、華為時感觸最深的一點。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米粉」、「華為粉」?難道他們只是盲目崇拜嗎?
不是的。因為一個個真實的個體,在跟這些品牌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一種“被看見”的感覺;可能是線下體驗店里的一個眼神交流,也可能是某位高管一句話說進了心里。
正是這些微小的瞬間,讓人愿意去守護一個品牌,而這種連接,是AI永遠復制不了的東西。
04
聊這么多關于趨勢、AI能力邊界、還有軟實力的看法……可能你會想:聽起來挺有道理,但落到自己身上,該怎么辦呢?
我又不是專家,也不是什么大牛,怎么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其實,我也經常問自己這個問題。在AI時代,我們不能再靠“通用技能”混日子了;每個人都要一場深度的自我對話,去識別并放大自己獨特的經驗、情感、判斷力和創造力。
這有點像在一片數字森林里,為自己開辟出一塊專屬的領地:這就是我們的“生態位”。那,怎么找到并守住這個位置呢?
我想分享三個方向,也是我自己一直在嘗試的路徑。
第一,把AI當成「超級工具」。
很多時候,我會先問自己一個問題:這件事能不能交給AI來做?手上有個任務,不急著動手,先想想哪一部分是重復性的、標準化的、可以通過提示詞或工具完成的?那就直接甩給AI。
它擅長的是信息處理、邏輯推理、流程執行,那就讓它去干這些事;而我可以騰出時間,專注于那些只有人才能做的事:比如共情、判斷、創造、連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換句話說,AI是放大器,不是對手,它讓我有更多精力去打磨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第二,深挖「人情味」,但不盲目搞關系。
很多人一聽到“搞關系”,覺得是請客吃飯、拉幫結派。其實不是;真正的“人情味”,是在互動中展現出來的真誠、理解、溫度,還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找到和你價值觀一致、能互相成就的人建立連接。比如說:做銷售的人,真正要建立的關系,不是泛泛之交,而是跟業務相關、能形成價值交換的伙伴。
因為在商業世界里,所有的關系本質都是“價值交換”;只要你在某個網絡中持續輸出能力、見解和資源,別人自然愿意合作,甚至把你推薦給更大的圈子。
這才是真正的「鏈接力」。
第三,打造屬于自己的「最小可復制影響力」。
這個概念聽起來有點抽象,其實很簡單;找到一個你自己最擅長、別人也能從中受益,并且可以不斷復用的小切口。
比如說我,一直堅持輸出。哪怕最普通的行業觀察、AI使用心得,甚至是成長經歷……慢慢地,看似普通的內容就吸引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如果你是一個設計師,也可以把自己的設計思考過程,錄下來,做成短視頻或者圖文筆記,發布到社交媒體上。
類似于:
你在做一個品牌視覺方案時,就可以邊做邊講:為什么我選這個配色?字體為什么要這么調整?客戶為什么會喜歡這種風格?
內容看起來很日常,但恰恰因為真實、具體、有細節,反而更容易打動同行、客戶,甚至是未來的合作對象。
你會發現,這些東西一開始好像沒什么特別,但只要持續地做、認真地做,就會慢慢形成你的「個人品牌資產」。
這個AI時代,不是誰更聰明、誰更快就能贏;我們要做的,不是比AI更高效,是看到宏觀趨勢下,找到AI做不到、我們卻很擅長的東西。
然后牢牢守住它,持續放大它,才是我們真正的「不可替代性」;也許在未來,你比AI更懂「價值」的真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