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曾有一個提問:有什么非常重要卻總被人忽視的底層能力?
有一個熱門回答是:認知力。
所謂認知力,就是對世界萬物的判斷,你的判斷越接近事實,你的認知力就越高。
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
認知影響選擇,選擇改變命運。
想要提升認知能力,以下3種思維方式,強烈建議你去刻意練習。
01
做一個包容的灰度認知者
01什么是灰度認知?
王志綱老師總結過一句話:
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在兩極之間還有廣闊的灰度地帶,要學會一分為三地看問題。
其實很多人都表達過這個觀點,核心就是「灰度」這兩個字。
任正非講過一個灰度理論,他說:
「我們將保持灰度和妥協,有灰度、不執著,才能開闊視野,看清未來的方向。
灰度和妥協不是軟弱,恰恰是更大的堅定,戰略要用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和眼光去規劃,不可能黑白分明的、完全清晰的,過程中間難免有許多變化,甚至推倒重來。
大的方向不能錯,大框架要更宏觀一些,甚至更虛一些、灰色一些。」
哲學上還有一種類似的理論叫「模糊哲學」,用來描述和把握混沌態。
王志綱老師把這套理論叫做「一分為三」,大致意思都是一樣的:越是不確定的東西,越要保持戰略上的彈性。
我們在認知上、從為人處事上也是這樣。
我創業這幾年一直是一個小團隊,但小團隊也會有來來往往,有人加入、有人走。
在這個過程中,我有一個很大的感受:最開始我對每個人會有明顯的喜歡和不喜歡,現在我變成了一個沒有喜歡和不喜歡的人。
我剛創業的時候招到一個人,會覺得這個員工我好喜歡他的性格、三觀、行為模式或者做事風格;
有時候也會覺得好不喜歡招到的這個人,他好像很自私、不愛溝通,你問一些事情的時候他老是顧左右而言他等等。
那時候我會有比較分明的喜歡和不喜歡,后來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想做一個領導者或者管理者,應該刨去喜歡和不喜歡。
你之所以會有喜歡和不喜歡,是因為你在認知或者價值觀上存在一種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想法,你可能會更加喜歡自己想成為的或者跟自己更相近的人,大部分人都喜歡這兩種人。
有的人可能性格、三觀或者脾氣跟你完全不對胃口,但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多樣性的,你的不一定是更好的,沒必要采取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應對方式。
我創業這幾年,有同事離職的時候會明確地說,他就是不喜歡某個領導的風格或者三觀,也有人離職的原因是非常討厭跟某個同事搭檔。
我聽到這種說法的時候,就會覺得他還沒有達到一種成熟的狀態。因為你給出這樣的定義時,其實暗含了一種邏輯叫“我是對的他是錯的”或者“我是好的他是壞的”。
現在我變成了一個灰度認知者,就是獨立且包容。
我可以有自己獨立的行為習慣、三觀和脾氣等等,同時我也可以包容跟我不一樣的人,我內心會保留一種認知:也許他們這種是非常好的,只是跟我不一樣。
舉個例子。
以前我們有一個離職的同事跟我說,他特別不喜歡另外一個同事在匯報工作的時候美化數據。
我作為一個老板,聽到他說這個問題覺得這其實不是事。
雖然我一再在公開場合強調每個人都要實事求是,不要美化自己,但是我在內心里、私底下又極其明白,每個人都會美化自己。
你可以好好想一想,你在生活或者工作中,在表達上、呈現上或者其他層面上,有沒有過美化自己的時候?肯定也有,因為這是人性。
我允許你美化自己,這其實也是灰度。
02怎么做到灰度認知?
其實就一個核心——不下定義。或者不下絕對定義、保持開放。
你可以側重于理解它應該是什么樣,或者是你相信它是什么樣,但是你在心里應該保留一點余地,不下絕對定義、保持開放。
你一定要承認自己不是全知的、而是無知的,這樣才能探索更多的未知。
有的人在談論一家公司、談論別人的業務,或者談論一個產品的時候,總是會很絕對或者很武斷,他就覺得自己是全知的,完全不覺得自己是無知的。
他總是急于去下一個定義,急于去給一個絕對的、百分百自信的判斷,這其實說明他的世界觀仍然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
我們要理解這個世界是混沌的,你做的任何一件事也是混沌的,你不可能準確地、百分百地認知它。
如果我們做所有決策都必須要有依據的話,那個依據是概率學,你只能說大概率上是怎么回事。
我們在《通往高手之路》這門課里講過,每一個因可能會導向好幾個果,每一個果可能是由好幾個因構成的。
一個結果是由什么原因產生的,有人說a,有人說b,也有人說c,我們有時候不能百分百地相信自己的判斷就是對的。
我們只能談概率。比如我認為大概率是a,但是我保留一個余地。未來可能還會有機會再去驗證,慢慢糾正我的認知。
承認自己的無知、知道自己不是全知,才能探索更多未知,這就是認知上的灰度。
我們過去講過那么多東西,我講每一個的時候都會去給它一個定義,但我始終保持著一種可以接受它隨時被推翻的心態。
我會認為這些都是我的一家之言,是我基于現有的經驗和閱歷之下做出的判斷,我隨時可以接受被其他人推翻甚至被自己推翻。
我不會因為這門課或者這個技巧是我寫的,就認為它是全世界最對、最好的。
我在迭代《實戰寫作課》的過程中經常自己打臉,自己推翻很多東西,包括很多講法、做法或者步驟等等,但我不會覺得抽自己的臉好疼。
我本來就是抱著隨時推翻自己的心態,我一直保持著灰度認知,我知道我肯定不是全對的,我肯定也有很多錯的。
隨著時間、閱歷和經驗的增加,我對于這個混沌世界的認知會再清晰那么一點。
我講成長、講時間管理等等,等到我40歲的時候,回看我講的這些課程、方法,也許有一半都會被我自己推翻,但那恰恰說明我保持了極大的成長。
如果我40歲的時候回看今天講的所有東西,都認為太對了、太好了,那說明我10年沒有進步了。
我們應該變成一個灰度認知者,包容自己、包容別人,包容這個世界。
02
終其一生地認知自己
如果你想持續培養自己的認知能力,不斷地做出好戰略,其中有一個非常大的命題就是「認知自己」。
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認知,不一定是百分百準確的,有時候也不足夠深刻和全面。
對自己最了解的是自己,但即便自己對自己是最了解的,這種了解也依然是很片面、很不充分、很不深刻的。
王志綱老師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什么是「自知者明」?
就是你對自己的認知越清晰、越準確、越深刻、越全面,就越能更好地判斷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適合做什么、不適合做什么;能把什么做到擅長、不可能把什么做到擅長。
從這個角度來說,對自己認知更清晰、更準確、更深刻、更全面的人,他每一次戰略會做得更好。
我以前吹過一個小牛,說我過去這么多年一直都比較順利,沒有踩過什么大坑,踩過的都是很小的坑。
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我比較有自知之明。
有自知之明的人每一次做戰略,不會太離譜。
戰略是關鍵節點的決策以及實現決策的連貫性動作,我對自己足夠了解,有足夠深刻的認知,那我當然不會做跟我不匹配的事。
王志綱老師也說:有些人本來是唱戲的,他非要去搭臺子;有些人適合去搭臺子,但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一直在唱戲。
你可能非常適合在一個公司里當高管,但是你非要去創業,那你可能會一敗涂地;或者你可能非常適合去創業,但你以為自己適合在公司里做管理者,所以從來沒有嘗試過。
我們每個人的能力構成都有很多方面,比如:商業能力、管理能力、溝通能力、認知能力、運營能力、產品能力、社交能力、人脈能力等等。
如果你對這些的認知不夠清晰,那你做很多判斷的時候就容易出錯。
我以前經常說一句話:你要意識到,你只能賺你命里的錢。
有的人做產品厲害,他賺的是產品的錢;有的人做營銷厲害,他賺的是營銷的錢;有的人資本玩得厲害,他賺的是資本的錢;有的人人脈很厲害,他賺的是人脈的錢。
如果對自己的認知不到位,你就可能經常會眼饞別人的錢,眼饞不是你命里的錢。
每當我看到別人做什么事賺了很多錢的時候,我就會告訴自己:非我不想,是我不能。意思是:不是我不想做,而是我沒有能力做。
巴菲特很多年都沒有去碰互聯網公司,因為他有一個最核心的理論——能力圈。
只有做你能力圈之內的事,才能做成。任何時候你想跳出自己的能力圈,去做不擅長的事情,都可能會一敗涂地。
我也經常在直播間里講一句話:你只能通過你極其擅長的事、在你極其擅長的領域里賺到大錢。
《好戰略,壞戰略》這本書說:什么叫競爭優勢?就是沒有優勢,就不參與競爭。
如果沒有優勢,你還非要參與競爭,那就是把自己的頭送上去給人家砍。
守住自己的核心是最重要的,只要拓展延伸,就可能會觸碰自己沒有優勢的領域,在這樣的領域去跟別人競爭,你當然會一敗涂地。
我們要終其一生地認知自己,任何時候只要你認為自己對自己完全了解,就要馬上質疑一下自己,告訴自己:我們不可能對自己充分認知了。
我有一個習慣,經常琢磨我會什么、不會什么,我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我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我適合發展什么能力、不適合發展什么能力。
為什么要這樣?
在戰略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我要把自己更好地匹配進這個商業世界。
如果你對自己不是特別了解,沒有清醒的認知,就不能把自己很好地匹配到這個商業世界里合理的位置上。
03
保持在一線認知“世界”
01為什么要認知“世界”?
你想把自己合理地、恰到好處地、放大自己優勢地匹配到商業世界中,除了要非常好地了解自己、認知自己,還要非常好地認知“世界”。
只有你對自己有足夠的認知,對這個“世界”也有足夠的認知,才能更好地把自己匹配到這個世界里,放在最合適、最理想的位置上。
我們不能每天只是埋頭苦干、低頭趕路、做自己的事,還要抬頭看天,看行業在發生什么,看競爭對手都在做什么,看當下的用戶在期待什么,他們發出什么樣的聲音、表達了什么樣的訴求等等,我們都得去看。
如果不能對這些有很好的認知,你就會固步自封或者自以為是,很容易陷于一種自嗨境地。
舉個例子。
我們新媒體變現圈每天都有行業早報,我們經常建議你養成一個習慣,每天沒事的時候花10分鐘看看當天的早報。
包括行業干貨薦讀也是,看一篇文章也花不了多長時間,但是你看過,就能了解這個領域里有哪些事情正在發生,有哪些形勢正在變化。
這就是對世界的認知。
02為什么要保持在一線?
舉個例子。
查理·芒格有自己的私人飛機,但是他除了帶家人出去玩的時候會用,平時自己是不用的。
帶家人出去玩的時候用私人飛機,是因為他覺得家人是最重要的,家人為這個家庭付出了很多,他賺到了錢當然要讓家人好好享受。
但是他自己出差或者做什么事情的時候,總是搭乘普通飛機,其中有一個原因是他不想跟普通人離得太遠,不想遠離人群。
這一點我特別認同。
如果你出門都是最高級的私人飛機,平時在城市里出行、生活也是到哪里都有專門的位置,離普通大眾很遠,沒有在一線接觸最普通的人,時間長了你就會變得像那些互聯網上的專家一樣。
為什么現在很多所謂的專家言論總是被吐槽,因為他們已經遠離一線了,他們不理解普通人真實的生活。
王志綱老師舉過一個例子: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建功立業開疆辟土的人,在最初的時候都會在最一線里了解群眾。
為了籠絡人心,穩定脆弱的皇權,光武帝劉秀甚至可以讓當時著名的隱士嚴光與之同榻而眠,睡夢中張狂的嚴隱士把腳放在皇帝的肚皮上,劉秀只是一笑了之。需要的時候,西楚霸王、后主劉禪可以分別封他們的軍師為亞父。
但是這些皇帝在政權非常穩固之后就會變成沾沾自喜,磨刀霍霍、大開殺戒。」
當你保持在一線認知世界時,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會更準確、更深刻。想做好戰略,就必須保持在一線認知世界,近距離地接觸這個世界。
如果你給一個餐飲品牌做戰略咨詢,但是從來不去那個店里逛、不去觀察客戶,永遠只是坐在辦公室里高高在上地看報告,那你不可能有最好的判斷力,不可能做出真正牛逼的戰略。
你要一直保持在各種事情上親自去體驗、親自去觀察的狀態,始終保持在一線認知世界,才能把自己更好地匹配進這個商業世界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