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港股熱鬧非凡——2025年港股日均成交額高達0.25萬億港幣,達到歷史新高。和2020-2024年日均成交額0.10-0.16萬億區間相比,今年活躍了一倍多。短短數月,餐飲界的“雪王”蜜雪集團、醫藥界的“藥王”恒瑞醫藥、新能源界的“寧王”寧德時代在港股登陸,港股熱熱鬧鬧地迎來一家又一家行業新貴,吸引全球長短線增量資金配置。
港股似乎還是那個港股——和三年前相比,前十大權重股中,盤踞的仍然是金融能源+互聯網巨頭,阿里騰訊、工農中建、匯豐、中石油穩坐前十。
港股似乎又不是原來那個港股。今年全球資金交易DeepSeek引爆的中國AI敘事,主要在港股交易。港股長期以來地產+金融為重的調性,也慢慢地有了變化,科技巨頭們正在這里匯聚,港股當前科技+消費巨頭的市值占比較十年前提升一倍,占比達到四成(今年高峰時占到五成)。
雖然短期內港股股價震蕩,特朗普反反復復,對港股風險偏好和盈利預期形成擾動。比如6月2日港股開盤,恒生科技就在特朗普發飆的威脅下,最低下探了2%,較5月12日中美聯合聲明發布當日累計回調了10%。但是如果把視角稍稍放長,港股發生的一些結構性變化,正在提示一些配置機會(提示:配置機會需要考慮合適的價位,可以提高關注,不用選擇即刻上車)。
01
港股逐漸成為中國科技龍頭配置高地
5月初我們工作室去硅谷調研,重要結論之一,是中美AI模型差距沒有那么大。雖然同行的老哥在拉榜單和同行評價之后,仍有遲疑——“DeepSeek真的那么厲害嗎?”,但是從性能、行業應用交叉驗證,中國AI技術的實力確實躋身世界前列。
在最新的排名中(如下圖所示),位列前面的有兩款中國的大模型,一個是DS,一個是阿里的千問,其中DS屬于智能性能表現優秀、成本還節省的合體。4月初,李飛飛聯合斯坦福大學發布的《2025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結論也是,中美模型性能差距近乎持平。2024年開發40個值得關注的模型,中國為15個。在MMLU和HumanEval等關鍵基準測試中,中美模型性能差距從2023年的兩位數縮小至2024年近乎持平。
圖. 中美模型最新表現評價
數據來源:Artificial Analysis
如果說AI是下一代科技革命的必然趨勢,港股幾乎可以肯定是這個趨勢的配置高地。騰訊、阿里、小米、美團、網易、比亞迪、京東、中芯國際這些公司均涉及AI產業鏈的相關業務,從模型開發,到算力基礎設施,到商業應用,到終端生態,在港股,尤其恒生科技板塊上面,幾乎都沒有缺位,剩下的只是價格高低問題。從當前的基本面表現來看,恒科的凈利潤增速也保持高位,最新季度同比增速高達43.57%(如下圖所示),仍然在持續改進。科技巨頭利潤的繁榮,和港股整體以及A股大多數股票,形成鮮明對比。
數據來源:香帥工作室測算
不過,港股吸收科技龍頭的這種地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經歷了常年多次的改革。從2018年開始,香港聯交所就開始連續推出多項重磅制度改革,推動港股改革。當年,港股市場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標志著對新經濟企業包容性的提升。同年,港股市場開放同股不同權限制,以及接受部分企業在當地進行二次上市。很多優秀的中概股科技龍頭企業面臨中美摩擦不確定性“除名”風險,而港股市場已經在多次變革中,準備好了迎接中概股回歸上,消除所有障礙。
02
吸引戰略性長資金配置
從資金配置思路上,港股逐漸對一些長錢具有吸引力,這里面有兩條主要線索。
一方面,是“比丑時代”,外資、大體量資金對抗不確定性的“棲息地”。特朗普天天左右開工,美元資產震蕩,對一些國際長錢來說,尤其大資金體量的主權基金、養老金,確實有分散配置的需求。從經濟體體量和上文提到的,確定性增長的角度,港股都有一些優勢。
5月20日寧德時代的IPO中,可以管中窺豹——寧德時代IPO簿記建檔需求中,有約20%來自主權財富基金及長線基金。配售結果中,海外機構占比極高,國際機構配售占比高達92.5%,其中高質量的海外機構齊扎堆,包括中東主權財富基金(科威特投資局)、橡樹資本、Pinpoint、Perseverance、UBS、RBC等等國際頂尖資產管理公司。
另一方面,我們自己的內資也在港股配置上發力,南水的長錢、短錢在爆買港股。與外資的持續流出相反,南向資金加速流入港股,2024年至今南向資金累計流入超1.3萬億元,2025年一季度歷史性凈流入4113億元。南向資金在港股的交易量占比,已從去年的不足15%增長一度超過30%的水平。
圖. 近60個交易日的南向資金凈流入港股情況
來源:Wind,香帥工作室
我們看到近期一些數據的支撐:
(1)主動偏股公募基金產品2025年初以來,對港股增配資金規模大約在1000億人民幣的量級。從這些基金產品重倉股的變化中可以看到,港股在基金資產中的占比較2023第四季度6%,提升至2025年第一季度13.5%。
在我國披露持倉的1010家主動偏股基金產品中,2025年第一季度有203個的第一大重倉股是港股公司,上一季度僅138個。其中,港股的騰訊公司,是84個主動基金產品的第一大重倉股,有24個基金產品剛剛把A股標的(貴州茅臺、人福醫藥、工商銀行、海光信息等),新換到騰訊上面。在2025年一季度,有8家基金產品把貴州茅臺、美的集團、寒武紀第一大重倉股,換倉為港股的泡泡瑪特。
(2)我國保險資金對港股配置規模也不小,2025年年初以來的增量粗略估計在千億規模。在政策鼓勵保險資金加大權益類資產配置的背景下,港股作為優質資產的代表,多家保險公司已明確表示將提高港股配置比例。例如新華保險明確表示,將提高港股配置比例,并聯合中國人壽等機構設立鴻鵠基金三期,以發揮保險資金的長期投資優勢。
(3)港股通ETF被動股票基金增量規模也不小,年初累計流入約600億元。但被動基金的流出流入主要還是跟港股自身的表現有關,港股大跌流出也多,短期內具有不確定性。
03
估值性價比
雖然這些變化在悄悄發生,年初以來DeepSeek催化的資產重估行情演繹之下,恒生、恒生科技成分股股價在波動中上漲了一輪,估值迎來了修復。但是從橫向對比的角度,港股資產還是有性價比,還是便宜,屬于全球的洼地。
來源:香帥工作室
當前恒生指數動態PE是10.4倍,低于上證指數(14.5倍)、標普500(26.5倍)、日經225(18.3倍)。這與港股地產、金融股票比較集中,有一定關系。但看到恒生科技指數,雖然集聚了中國科技的龍頭,有很強的成長屬性,但動態PE也只有20.2倍,低于其他科技類指數如納斯達克指數(39.7倍)、創業板指(30.2倍)、科創50(138.0)。從歷史縱向的角度,恒生科技指數的動態PE也處于歷史偏低位置,處于均值-1倍標準差水平附近(注:標準差計算區間為3年)。
不過,便宜的性價比并不是最重要的理由,俘獲中國最好的科技巨頭增長潛力,乘風周期性的資金配置動力,是更為重要的理由。雖然短期內,港股的擾動仍存——特朗普對等關稅政策反反復復;我國內部經濟基本面,尤其價格端、利潤端的壓力尚存;港股行業層面也有一些擾動,例如近期比亞迪宣布年內第三次降價,引發汽車行業利潤率壓縮恐慌。
但是如果把視角稍稍放長,港股發生的一些結構性變化,正在提示一些配置機會,可以提高關注。不過需要注意的事,配置機會需要考慮合適的價位,不用選擇即刻上車。
點個在看支持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