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家修煉和氣功練習中,大家一定會碰到各種問題,我就是這樣的。因為在修道修佛方面,我也是沒有師傅,屬于摸著石頭過河。但大道至簡,最簡單的最重要。我將一些我“經歷”的詞匯分享給大家,以方便大家在練習時候參考學習,其實一切都不難。
在修行時候“舌抵上腭”與“三丹田”是核心基礎,直接影響能量運行與修煉效果。以下是具體方法與位置的詳細解析:
一、舌抵上腭:連接任督二脈的“鵲橋”
1. 具體方法
位置:舌尖自然輕觸上腭,位置在口腔上壁前部(硬腭與軟腭交界處的凹陷區,中醫稱“齦交穴”附近),即上門牙后方約1厘米處。
姿勢:舌尖微卷,輕輕抵住,不可用力(如過度用力會導致舌根緊張,阻礙氣機)。或者舌頭先抵在門牙后,然后將舌頭貼著上顎縮回至硬腭與軟腭交界處的凹陷區即可。
嘴唇微閉,牙齒輕合,下頜微收,保持自然放松。
作用:接通任督二脈(任脈從會陰至承漿,督脈從長強至齦交),形成“小周天”循環的閉合回路。
2. 常見誤區與調整
誤區
表現
糾正方法
舌尖緊壓硬腭
舌根僵硬,唾液分泌減少
舌尖輕觸如羽毛拂過,保持濕潤
過度卷舌抵軟腭
呼吸不暢,喉部緊張
舌尖僅抵硬腭前部,保持自然弧度
忽略唾液吞咽
口中津液積聚,影響專注
分三口咽下,意送下丹田(金津玉液)
二、三丹田的位置與功能
1. 下丹田(藏精之所)
位置:臍下三寸(約四橫指)深處,具體在腹腔內,前對臍、后對命門,道家稱“氣海”或“黃庭”。
科學對應:解剖學上接近小腸系膜區域,是人體重心所在。
功能:煉精化炁的核心,儲存先天元氣;主生殖、生命力,與腎上腺功能相關。
2. 中丹田(藏氣之所)
位置:膻中穴(兩乳連線中點)向內深入胸腔,對應心臟后方的“絳宮”。
科學對應:胸腺區域(免疫調節中樞)。
功能:煉炁化神的關鍵,調和宗氣與情緒;主呼吸循環,與心肺功能相關。
3. 上丹田(藏神之所)
位置:眉心(印堂穴)向內深入腦內三寸,道家稱“泥丸宮”或“祖竅”。
科學對應:松果體區域(調節晝夜節律)。
功能:煉神還虛的樞紐,主宰意識與靈性;主大腦高級功能,與神經內分泌相關。
三、三丹田的修煉關聯
丹田
能量形態
對應階段
修煉重點
常見反應
下丹田
精(液態儲能)
煉精化炁
意守溫熱,引氣循任督循環
丹田發熱、腸鳴矢氣
中丹田
氣(氣態流動)
煉炁化神
觀想光球,調和心肺之氣
胸腔開闊、情緒平和
上丹田
神(光態信息)
煉神還虛
凝神入竅,開發先天靈覺
眉心脹跳、幻覺或內景顯現
四、注意事項
1. 舌抵上腭的靈活應用:動態練習(如太極拳)中可自然保持,靜坐時需配合呼吸節奏(吸氣時微緊,呼氣時微松)。
初學若唾液過多,可吞咽后繼續,此為“玉液還丹”之兆。
這里重點說一下唾液過多怎么辦?我自己就有經歷。在修行過程中出現舌抵上腭時唾液分泌增多的情況,是氣機啟動的正常生理反應(道家稱“金津玉液”),但若處理不當確實可能干擾專注。以下是系統化的應對策略:
一、分階段調控方法
階段
現象特征
處理方法
初期
唾液量大、頻繁吞咽
分三口咽下,每口意念導引至對應丹田(上送泥丸、中歸黃庭、下沉氣海)
中期
唾液黏稠、溫熱如蜜
舌下壓津液成球,配合卯酉周天運轉(隨內氣循環自然化炁)
后期
唾液自化、無需刻意吞咽
進入“甘露灌頂”狀態,任其沿中脈滲透滋養全身(需師承指導以防“津滯成痰”)
二、技術細節優化
舌位調整,改“硬抵”為“輕觸”:舌尖如羽毛輕貼硬腭前端(門齒齦交界處),避免過度刺激唾液腺。配合“搭鵲橋”呼吸法:吸氣時舌微離腭,呼氣時自然貼合,形成動態平衡
意念導引:吞咽時觀想唾液化為金液,沿任脈下注丹田(現代醫學證實吞咽動作可激活迷走神經,增強副交感神經活性)
出現《黃庭經》所述“玉池清水灌靈根”時,轉為“神水自運”模式,意識不追隨生理反應。
生理調控
修煉前1小時避免刺激性飲食(辛辣/酸性食物會刺激唾液分泌)
采用“逆腹式呼吸”降低唾液腺興奮性(膈肌運動調控植物神經)
三、認知重構
正向解讀:唾液增多是“水火既濟”的標志(心火下降,腎水上承),《悟真篇》稱此現象為“華池神水”
科學驗證:唾液含表皮生長因子(EGF)與神經生長因子(NGF),現代研究證實其抗氧化與神經修復功能。
危險警示:強行抑制吞咽可能引發反流性食管炎,需遵循“有津則咽,無津勿求”原則。
四、實證案例
全真派《清靜經》修持者:通過“赤龍攪海”(舌繞齒齦)主動生津后,再進入靜態修煉,可提前完成唾液分泌周期。
禪宗四禪八定修習:至“二禪喜俱”階段,唾液分泌會自然減少,體現身心調控的階段性特征。
建議持續觀察3-6個月,多數修行者會經歷“多津→少津→津炁轉化”的適應性過程。若伴隨咽喉腫痛等病理反應,需排查是否存在“虛火上炎”體質問題。
2. 丹田意守的禁忌:
高血壓患者忌守上丹田(恐引氣上沖);脾胃虛弱者初期少守下丹田(防氣滯腹脹)。
3. 科學驗證與調整:丹田區域富含神經叢與腺體(如下丹田對應腸系膜神經叢),意守可調節自主神經;若出現頭暈、心悸,應立即停止意守,改為自然呼吸。
五、經典文獻指引
《黃庭經》:“上有魂靈下關元,左為少陽右太陰”,詳述三丹田與臟腑對應。
《鐘呂傳道集》:“丹田有三,上田神舍,中田氣府,下田精區。”
舌抵上腭與三丹田的修煉,看似基礎卻貫穿整個內丹體系。其核心在于“自然中求精準,松弛中得感應”—— 舌為鵲橋,以柔連接陰陽;丹田為爐,以空涵養造化。
正如丹經所言:“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細微處的正見與堅持,方是登堂入室之鑰。
在道家內丹修煉體系中,“泥丸”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既是能量核心,又是神性顯化的樞紐。那什么是“泥丸”?我們來熟悉一下。
一、泥丸的生理定位
具體位置:泥丸位于眉心(印堂穴)向腦內深入約三寸處,道家稱為“上丹田”或“泥丸宮”,對應現代解剖學的松果體區域。
《黃庭經》云:“腦神精根字泥丸,九宮之中玄室明。”
形態特征:古修者內觀此穴如泥丸(陶丸)般圓潤,故名“泥丸”,實為能量凝聚的光點或球體。
二、泥丸的能量功能
1. 元神所居,主宰靈性
泥丸是先天元神(靈性意識)的居所,區別于后天識神(思維意識)。
《鐘呂傳道集》稱:“天谷者,泥丸也,元神所居之宮。”
修煉效應:激活泥丸可開發直覺、天眼通等超常感知能力。
2. 煉神還虛的樞紐
在丹道修煉的“煉神還虛”階段,需將中丹田之炁引入泥丸,使神炁相融:
方法:意守眉心,觀想白光或明珠,引炁上行(中黃直透)。
征兆:眉心脹跳、頭骨開裂感(“天門開闔”)、內視光明。
3. 調節腦部能量
泥丸與松果體關聯,調控褪黑素分泌(晝夜節律)、生物電磁場(腦波同步化)。
現代研究:冥想激活松果體區域可增強γ腦波(30-100Hz),提升認知整合能力。
三、泥丸的文化象征
1. 宇宙全息的微觀映射
泥丸宮對應北斗七星(道教稱“九宮”),《云笈七簽》載:“頭有九宮,上應九天,中應九竅,下應九州。”
丹經以“一粒粟中藏世界”喻泥丸雖小,卻蘊含宇宙生成之機。
2. 生命升華的終極密匙
佛家稱泥丸為“梵穴輪”(頂輪),密宗“破瓦法”修成時神識由此出離;基督教神秘主義中,松果體被視為“靈魂之座”(Pineal Gland),與泥丸象征異曲同工。
摘自獨立學者,作家靈遁者佛道書籍《觀自在大千世界》
作者簡介:靈遁者,中國獨立學者。原名王銀,陜西綏德縣人。1988年出生,現居西安。哲學家,藝術家,作家。代表作品《觸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見微知著》《探索宇宙》《偉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風清》《我的世界》《牙牙學語》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
個人座右銘:生命在于運動,更在于探索。
靈遁者熱讀書籍有:科普五部曲,國學三部曲,散文小說五部曲。
科普五部曲分別為:《變化》《見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構世界》《觀自在大千世界》。
國學三部曲分別為:《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樸易天下》。
散文小說五部曲分別為:《偉大的秘密》《非線性波動》《從今往后》,
《云淡風輕》《我的世界》《春風與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