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V無人機有這么難造嗎?一個月才能生產50萬架?
2025年6月3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貌似想借老中恫嚇一下美西方,于是趁著大伙都在香格里拉對話的時機發表了一篇暴論文章,文中有點羨慕嫉妒恨地表示:中國目前每月可生產50萬架FPV無人機,戰時產能更可提升至70萬架。
這個消息迅速登上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談判桌,美國防長赫格塞思緊急召集盟友商討對策。
然而中國網友的評論區卻畫風突變——
“70萬架?是不是少寫了個零?”
“義烏小商品城一周就能搞定。”
“外國人很難想象,若我們把一年近3000萬臺汽車的產能,按1輛車換10臺無人機,一年生產3-4億臺無人機,都是比較保守的。”
“我是華強北搞無人機的,光深圳+東莞,不算廣東其他地方,一天2000萬臺沒壓力,如果不能及時交貨,一定是你錢不到位!”
“一年70萬架?都不用深圳出面,我們義烏就能輕松搞定了!”
俄媒數據從何而來?我們真就只有“50萬架”的產能?
其實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的報道也并非空穴來風,只不過半真半假,或者說他們不明實情,純靠臆測罷了。
事實上,在2024年8月7日的時候,中國商務部官網發布《中國低空經濟發展報告》中就已經明確記載,2023年中國民用無人機總產量為317.6萬架,月均約26.5萬架。俄媒宣稱的“50萬架月產能”,實則是將中國現有產能提升近一倍的預測值,這倒是符合我們一貫的發展速度,畢竟這兩年中國的無人機數量確實肉眼可見地增多了。
而“戰時70萬架”的猜測就有點怪異了,這個數據恐怕是參考了烏克蘭的發展趨勢吧?烏克蘭一怒,無人機軍工產業鏈立馬暴增100%,但是對于中國來說,真要到了生死存亡時刻,產能暴增1000%恐怕都還是最低要求而已。
不過也有人說:這些數據都是民用無人機,打仗的時候可派不上用場!
真的如此嗎?
要理解這個問題,恐怕還得從FPV無人機上入手。
FPV無人機即“第一人稱視角”無人機,操控者可借助安裝在無人機上的攝像頭實時傳輸視頻信號到FPV眼鏡或屏幕,實現與無人機的視覺同步。其用途廣泛,包括競速、航拍、軍事打擊等。
雖然這玩意看起來很高大上,但著科技的進步,FPV無人機的制造難度已有所降低。目前,市場上有大量成熟的零部件可供選擇,購買對應的零組件后,按一定技術要求進行組裝,即可制造出FPV無人機。
也就是說,低端一點的軍用級別FPV無人機,靠個人手搓也是完全ok了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若想要制造高性能的FPV無人機,仍需攻克一些關鍵的技術難題。
比如,為實現精準控制和穩定飛行,飛控系統的調教至關重要,需要高精度的傳感器和復雜的算法支持,而這些東西通常又比較容易受管控,即便是天才,恐怕也難為無米之炊。
而且無人機的價格現在又被中國打得很便宜了,即便是軍用級別的微型FPV無人機,價格都已經壓縮到了500–800元/架,甚至降價趨勢還在走動!就這個“白菜價”,造個幾十上百萬地去炸敵人的軍事堡壘都不帶心疼的。
中國網友的嘲諷背后,是實打實的工業底氣。
正如網友所說的“中國一年造4000萬輛汽車,假如按1輛車換10架無人機,月產3億架很難嗎?”
這話挺有意思的,且先不談無人機生產與汽車生產之間的巨大差異化問題,以中國的能力,在戰時確實可以把很多工廠全速轉化為軍工廠。
正如幾年前五菱汽車在全國人民最困難的時期,果斷下令將部分汽車產能轉化為口罩生產流水線,實打實地把“天價口罩”給打下來了一樣,無人機的產能更不是什么難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