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下新零售的崛起,無論倉儲會員店、硬折扣還是即時零售,都是在分流傳統零售的生意,倒逼商超調改。
但有個被大家一直忽略的事實,商超調改效仿聲音最高的對象胖東來,是一家1997年就開業的LKA。
當然,胖東來也并不具備行業唯一性。
還有河北信譽樓、東北比優特、廈門元初等等一大批LKA,在零售變革的當下,沒有受到環境的巨大沖擊,反而依靠區域積累優勢,當下堅挺。
中國存續著一批發展優秀的LKA(部分舉例)
大KA隕落,LKA堅挺,正是當下傳統零售業所發生的巨大分化。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根本上,這是兩個問題。在面臨新零售的沖擊下,首先,大KA為什么會受到如此大的沖擊?其次,LKA為什么能業務發展依舊?
對于前者,可以借用大潤發創始人黃明瑞曾經的一句話:大KA“贏了所有競爭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歷史包袱,讓大KA模式患上了難以消除的頑疾,最終在新零售的沖擊下船大難調頭,只能自我革命。
對于后者,曾經幾乎沒有優勢的LKA,常年處于強競爭環境,始終在琢磨如何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保證坪效,反而摸索出了自我成長的發展之道。
新零售的沖擊,只是讓強競爭對手從老一批,換到了新一批。
歷史包袱
給大KA模式留下了難以消除的頑疾
大KA的衰落并非始于新零售的崛起,而是其商業模式本身的局限性在新環境中逐步顯現。
1990年代法國家樂福進入中國后,率先將“通道費”模式帶入中國零售市場。
在那個大KA剛起步的年代,供給稀缺,物資匱乏。哪里能買到貨,哪里就生意好。
大KA掌握了絕對話語權,權力產生尋租。慢慢在演變過程中,將“向上游廠家收取費用”的業務模式,變成行業規則。
KA向品牌方收取的苛捐雜稅項匯總,Deepseek整理
這種生意模式的核心邏輯是:通過向供應商收取進場費、條碼費、促銷費等后臺費用,替代傳統零售業依賴商品差價盈利的模式,實現低成本快速擴張。
本質上是將零售終端的物理空間(貨架)轉化為金融工具,通過收取“租金”獲利。
造成的結果便是是,供應商為爭奪有限陳列位,被迫支付高額費用,導致:
1)貨架上同質化商品堆積;
2)產品終端價格包含苛捐雜稅,虛高。
這一模式在賣方市場時期的確風光無限,因為當時供給稀缺,只要能把商品擺上貨架,就能實現高效周轉,費用收的多也不會影響銷售。
所以賣方市場階段,并無惡果。只要有貨就能賣得動,一切都相安無事。
但當下最大的變化,便是零售市場已經從賣方市場轉變成了買方市場,供給過剩,零供關系完全顛倒。
消費者買不買貨,取決于質價比,什么是更好的貨,什么是更便宜的貨。
順勢而為,無論倉儲會員店、硬折扣還是即時零售,新零售都圍繞消費者需求,強勢發展。
競爭之下,大KA的模式弊端暴露無疑。在新零售的沖擊下,同質化產品和虛高的產品價格嚴重拖累終端動銷,導致大KA坪效過低,即使收取費用,門店模型依舊被擊穿。
這種情況下,修修補補已經無濟于事。先不說單店模型想要做調整,那么多年培養下來的團隊,因為依賴“向廠家收取費用”的模式,早已不具備強運營和強選品能力。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把“通道費”帶入中國的家樂福,在新零售模式崛起后,家樂福的坪效開始大幅下滑,最終選擇退出中國市場。
因此,大KA想要繼續生存發展,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并且自我革命。
這也是為什么,當年風光無限的KA巨頭,無論是外資的麥德龍,還是中資的大潤發、永輝,最后都走上了被收購的道路。
但即時如此,哪怕當下大刀闊斧改革的永輝,沒有3-5年的動蕩改革,也無法根治20余年積累的頑疾。
LKA的生存之道
始終圍繞消費者需求
零售是一門需要“smart everyday”(每天都保持聰明)的生意,大KA是很好的反面教材,那LKA便是很好的正面教材。
如果說當年在面對外資KA巨頭家樂福、麥德龍、沃爾瑪、TESCO,還有中資KA巨頭大潤發、永輝等的競爭壓迫之下,LKA所被逼會的是其獨特生存之道。
那么當下新零售的變革,對他們來說便是換了一批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僅此而已。
與大KA的“規模驅動”模式不同,LKA的生存邏輯更多是“消費者驅動”。長期以來,LKA缺乏大KA那樣的資源優勢和規模效應,但正是這種劣勢,促使LKA在競爭中不斷琢磨如何更好地服務消費者,從而形成了區別于大KA的獨特競爭力。
服務好消費者,才能有口碑、有復購,才能提高門店的坪效,才能有發展的機會。
所以早于很多巨頭,LKA就在圍繞“如何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商品、更便宜的商品、更好的服務體驗”做企業經營的解題。
類比新零售本身的崛起不難發現,其關鍵也就是圍繞如何給消費者提供更便宜的商品(如折扣零售)和更好的商品(如倉儲會員店)做產業鏈變革。
表現形式不同,底層邏輯一致。關鍵在于LKA領先于新零售,已經在圍繞消費者需求問題做了思考和沉淀。
正因如此,在新零售來勢洶洶重構產業鏈的過程中,LKA的發展并沒有受太多影響,依然堅挺。
也才有了我們看到的很多教科書案例:
全網出圈的胖東來,最被廣泛傳播的便是其極佳的購物體驗;
中國PB(自有)商品占比最高的元初超市,PB率超過60%;
為了保證產品的極致價格,比優特超市成立真市美供應鏈;
在當下這個中國大KA敗退的環境,也正是這批LKA依靠著自身對消費者理解,以及區域優勢的建立,在給中國的零售行業提供更多思路及意見。
完全有理由相信,新零售沖擊之下,這些LKA依然能持續發展。
寫到最后
大KA的隕落和LKA的堅挺,實際上是零售行業從“規模驅動”向“消費者驅動”轉型的縮影。
在過去的零售邏輯中,規模和渠道是決定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誰擁有更大的網絡覆蓋面,誰就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但在今天的零售環境中,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成為了行業競爭的主旋律,誰能夠真正理解消費者、服務消費者,誰才是最終的贏家。
正如2025財年扭虧為盈的大潤發,大環境之下,KA都在圍繞消費者積極嘗試求變。當年那個“誰有貨誰賺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新時代對KA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戰。
未來中國的零售行業競爭必將更加激烈,但可以確定的是,必然是誰更站在消費者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問題,誰才能走的更長遠。
也期待有更多LKA,能和胖東來一樣,持續出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