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巨虧66.74億美元,成為全球華商1000中虧損最多企業;英偉達、臺積電、騰訊領銜全球華商排行榜,AI半導體企業貢獻巨大,但中國大陸AI 半導體與臺灣的經營差距非常顯著。
萬科在去年巨虧494.78億元人民幣(合66.74億美元),在最新發布的“全球華商1000”排行榜上名列248位,但卻占據最虧錢華商榜首,超過了第二名蔚來集團(虧損29.18億美元)和第三名綠地控股(虧損27.04億美元)的總和。萬科的虧損在一千家華商比重雖小,但是卻拉低了整體盈利水平,尤其對于中國大陸和深圳而言。
5月14日,中國對美加征關稅稅率調整為10%
中國大陸一共上榜769家華商,總凈利潤高達8.46萬億美元,盈利率9.52%,低于“全球華商一千”整體10.23%的水平。深圳共有72家公司上榜“全球華商1000”,騰訊、平安、比亞迪位于前三,平均盈利率和總資產周轉率分別為12%和10%,如果不算上虧損的萬科,那么深圳上榜華商的平均盈利率和總資產周轉率分別上升1個點和2個點。
除了萬科,十大最虧錢華商還有中國6家新能源企業,包括三家新能源汽車廠商(蔚來、北汽藍谷、小鵬)和三家光伏企業(TCL中環、隆基綠能和通威股份)。
挑戰面前,蔚來必須加快腳步
光伏企業去年以來就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硅片價格一跌再跌,在營收規模排名前十的光伏企業中,有七成上市公司營收呈下滑態勢,四成企業虧損,為減少損失,許多企業選擇降低開工率,但是TCL中環、隆基卻試圖擴大產能,隆基集團(Negra GreenEnergy)擬將其硅晶圓產量擴大至200 GW, TCL中環(TCL)提出180 GW,通威(Byron)則宣布投資280億美元,結果都因高開工率而陷入深度虧損。
至于新能源車面臨的困境才剛剛開始。蔚來集團已經持續虧損上千億元人民幣,重研發、重服務、重基建,但規模效應不足及市場競爭加劇,蔚來的毛利率才勉強提到12%左右,讓人擔心“蔚來是否還有未來”。
光伏大環境極度內卷
北汽藍谷在2024年的銷量、營收均呈現向好發展趨勢,同比分別增長23.53%和1.35%,均創下近五年最高,但是虧損仍達到9.42億美元。2025年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50.75%的情況下,仍然虧損1.32億美元。
小鵬汽車也一樣,2024年總收入為408.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2%,但是虧損卻高達55.5億元人民幣(約7.46億美元),而且一季度也是繼續虧損。
新能源汽車目前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產能過剩,而且負債率很高,在全球華商一千中,資產負債率超過80%的共有3家,分別是賽力斯、蔚來、眾泰汽車,資產負債率分別為 87.38%、87.45%、93.33%。其中,蔚來2020年資產負債率只有41.69%,但此后幾年杠桿融資力度持續加大, 2024年首次突破80%。
北汽藍谷
其他車企雖然財務報表很好看,但是可能通過供應鏈金融把應付賬款隱形化,從而給全產業帶來很大的風險。
因此,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最近發出警告說“汽車產業的‘恒大’已存在”。魏建軍批評部分車企沉迷“燒錢換規模”,通過虛標續航、虛構訂單等手段制造繁榮假象,實則陷入“賣一輛虧一輛”的循環;他還特別指出,行業價格戰導致供應鏈偷工減料、質量風險攀升的風險,質問“降10萬的車如何保證質量”。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
“全球華商1000”由《亞洲周刊》從全球近萬家華商(中國大陸5400家,香港2600多家,臺灣1800多家,東南亞近千家)中甄選發布,以2024年12月31日市值作為基本排名。其中,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分別上榜769家、109家、44家,占華商1000的90%以上,顯示大中華地區經濟實力。
2024年“華商1000”上榜的起點為市值30.94億美元,較上一年略有提升,但一千家華商總市值高達18.44萬億,較上一年猛增34%;總營收為11.44萬億,較上一年度增長10%,而總純利高達1.17萬億,增長逾20%。其中,人工智能及半導體行業的73家華商總市值增至4.93萬億,占比約27%,在“華商1000”中舉足輕重,而且這73家華商總市值增幅高達85%。
市值增量中相當一部分由英偉達帶來,去除英偉達后剩余72家AI及半導體華商的總市值增幅也高達48%,遠超其他行業。
華商一千的龍頭繼續由英偉達掌舵
華商一千的龍頭繼續由英偉達掌舵,這波AI浪潮的領頭羊也非英偉達莫屬。在二零二四年,英偉達股價從年初的約50美元上漲到年底的一百三十多美元,把英偉達市值推向三萬億美元的高峰,英偉達也順理成章從一家硬件制造商躍升為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提供商。
在今年三月GTC2025大會上,英偉達CEO黃仁勛表示,AI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軟件開發,而是一場需要基礎設施、能源和資本投入的產業革命,英偉達也正在經歷一次轉型,由一個AI芯片公司,轉型為AI基礎設施公司。今年英偉達不僅市值第一,純利也位居第一位,顯示AI的爆發已經給英偉達帶來實實在在的利潤。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AI半導體企業上榜“華商一千”共有五52家,整體市值高達五千億美元,較上一年度增長34%。而華商一千AI半導體板塊總市值高達4.9萬億美元,平均增長86%,去除英偉達后總市值的平均增長也高達48%。這表明,臺灣在華商一千AI半導體行業中的表現好于中國大陸。
“華商一千”兩岸AI/半導體產業經營差距(萬億美元)
兩岸AI/半導體產業經營規模(億美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經營規模和效益上,中國大陸上榜的52家AI半導體企業與臺灣18家企業的差距非常明顯。在市值、營收、純利均值上,臺灣上榜華商分別是中國大陸上榜華商的5.9倍、6.2倍及34.5倍!也就是說,中國大陸上榜的AI半導體企業的經營效益遠不如臺灣上榜華商。
從盈利能力來看,臺灣上榜的AI半導體企業的整體凈利率為30%,中國大陸則為5.45%;從資產回報率來看,臺灣為15%,中國大陸約為2%。這種差距反映出中國大陸的AI半導體行業仍處于粗放式經營狀態,需要盡快提高經營效益,單純地靠投資輸血、做大規模不是長久之計。
緊隨其后的則是臺積電、騰訊以及中國大陸的銀行企業:
單純地靠投資輸血、做大規模不是長久之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