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畢業季,也是“青春不散場”定制T恤的銷售旺季。
陳嘉偉已在服裝定制行業打拼了10年,對班服定制業務再熟悉不過。在他看來,要持續做好這門生意,除了要不斷完善自身的設計能力,還需要練就“閃電交付”的本領。
去年畢業季,一個同城的中學老師打來電話,原定的班服供應商無法按時交貨,60件印有“青春不散場”的定制T恤必須在當天下午拍攝畢業照前到位。
接到需求后,團隊迅速調出倉庫中的純棉底衫,用自研燙畫機完成印花,兩小時內將成品送達學校。
他的成功,離不開在草莽時代對機遇的洞察,也與激烈競爭下的轉型息息相關。從大學宿舍接單,到如今掌控3000平方米的供應鏈基地,他從一個“被逼賺生活費的窮學生”開始,成為深耕行業10年的頭部賣家,改變了命運的軌跡。
班服定制淘金熱
2013年,還在念大二的陳嘉偉在機緣巧合下,成為了一名校園班服定制的代理商。他出身于廣東清遠的農村,“家里沒有多少錢,生活費很少”。為了賺取生活費,他一有空就去做兼職,派過傳單、端過盤子,“包吃的活沒少做”。
但是慢慢地,他發現兼職工作的效率并不高,發一天傳單多的時候只能賺80元,于是轉而尋找其他的法子。
當時,不少傳統服裝廠對小批量訂單不屑一顧,而校園社團、班級活動卻存在大量定制需求,他敏銳捕捉到這一市場空白,開始通過QQ群、貼吧發布設計案例,回復網友們定制班服的咨詢。
那時候,“接到一個定制班服的單子可以賺幾百元,一個月的生活費就夠了”。此后,為了進一步提升搜索排名,他還借用同學的賬號做矩陣,提升活躍度,在短期內實現了零成本獲客。
了解得越深,他對班服定制這門生意就越著迷。“一件成本15元的T恤,印上班級Logo后能賣45元,利潤率200%。”創業初期,他依托中間商完成代工,后來索性通過發貨地址溯源,直接找到工廠談合作。
那時候的他沒有宣傳團隊,大部分工作都是自己一個人在宿舍里完成。輕資產的運營方式加上精準的流量獲取渠道,讓他的“宿舍工作室”在2014年實現年利潤超過13萬元,“再也不需要問家里要錢了”。
抓住細分市場的紅利
大四那年,陳嘉偉在學校外成立了工作室,接來自學校社團、班級活動的定制訂單。他說,以前的班服款式不復雜,對于各種潮流元素的需求不多,基本印上一個班級的標志口號就可以了。
班服主要滿足的是情感需求,每逢學校開運動會、學生畢業的時候,就是訂單最多的時候。“高中畢業了,初中畢業了,大家需要有一個紀念的東西,班服應運而生,同學之間互相在T恤上簽名,然后大合照,這些衣服提供的就是情緒價值。”
一年好幾年,夏天的畢業季一到,很多學校都會定制印有“青春不散場”文字的服裝,他的工作室一到旺季就供不應求。
2017年,陳嘉偉的工作室已由“小有名氣的一個人的團隊”,變成了有8個運營人員的專業團隊,生意規模迅速擴大。
細分市場的紅利和低成本的流量打法,讓他一路收獲成功。之后,他連換兩個辦公室,公司的年利潤超過400萬元,毛利率遠超服裝行業30%的平均水平。
接下來幾年,除了高校定制班服,小學也流行起定制班服,幼兒園也開始批量定制活動服裝。但盡管“那時候的需求端旺盛,供應端卻少有人愿意做小單”。陳嘉偉坦言:“我們吃到了時代的紅利。”
生死轉型,供應鏈“重投入”
隨著線下廣告公司進入班服定制賽道,流量獲取成本越來越高,但銷售價格卻在降低,“后來一件棉T恤能賣到30元就不得了了”。
與此同時,團體服賽道熱鬧起來。公司舉辦周年慶、團建活動時需要文化衫,朋友一起出去玩也喜歡穿“閨蜜服”,陳嘉偉隨之拓展了文化衫定制業務。
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定制服裝行業遭遇雙重打擊:一是學校和公司的活動暫停,二是線上流量成本繼續飆升,行業的競爭加劇,一些中小定制商因庫存積壓而倒閉,陳嘉偉意識到,他必須做出改變。
2022年,他做了一個關鍵的決策:自建工廠。之后,他租了一間3000平方米的倉庫,備了40萬件通用款純棉底衫,還引入了6臺燙畫機,實現“現貨+即時印花”模式,將定制服裝的交付周期從7天壓縮至2小時,提高了供應鏈的競爭力。
與此同時,他還調整了業務方向,推出19.9元230克純棉T恤,通過私域流量(20萬學生用戶)建立“高性價比”認知,以此對抗市場上的低價劣質貨。“有很多人在說,網上凡是低于30元以下的T恤,肯定不是全棉,材質是有問題的。但我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品牌的品質與服務,以地攤的價格,打破大家的認知。”
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后,公司的團體活動增多,人們出游的需求隨之暴漲,閨蜜服、團體服需求增加。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人們越來越關注健康,對明亮色彩的,讓心情好的衣服格外喜歡,糖果色、多巴胺色服裝流行起來,于是,陳嘉偉將團體服定制作為公司的重點方向。
這一系列轉型讓他在2023年消費復蘇時抓住了“報復性團建訂單”,企業客戶占比大幅提升,公司在服裝定制行業里有了穩定的客戶。
踩坑百萬換來的管理經驗
快速擴張也暴露了問題。
陳嘉偉曾試水直播帶貨,但由于團隊缺乏經驗、投流模型不成熟,虧損超百萬元。“我們以為展示產品就能賣貨,其實需要完整的流量-轉化-售后體系。”他總結道。
“重新做一些新的東西,總會踩坑的,有些踩坑有些會賺有些會虧。”他對于虧損這件事沒有過于焦慮。
但這次失敗讓他意識到,草根創業團隊必須向專業化管理升級。
此后,他開始調整團隊結構,從“草根兄弟連”轉向專業化分工,引入代運營團隊操盤線上渠道。同時,他嚴格控制新項目的試錯成本,規定不超過現金流的10%,確保核心供應鏈業務不受影響。
為了提高運營效率,他的團隊引入了AI客服系統,后端訂單管理實現自動化,降低了人力成本。“早期靠信息差賺錢,現在必須靠效率和系統。”他意識到,“服裝行業的競爭,本質是庫存周轉率的競爭”。
如今,陳嘉偉的公司已發展為50人團隊,年營收千萬元。公司買了兩臺打印機,6臺燙畫機,廠房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如今人們喜歡新潮的定制服,不管是多巴胺還是糖果色的工作服、文化衫,他能在兩個小時內印好衣服,滿足不同客戶的多樣化需求。
“我們的成功要素不是‘堅持’了十年,而是‘被迫’轉型了五次。我們的優勢是服務,還有性價比,貨品種類全”。
在他看來,服裝業的終極戰場不在設計或營銷,而在于“庫存變現效率”——誰能用19.9元賣出品質感,誰就能贏得更多消費者。
未來,他計劃進一步優化供應鏈,繼續探索AI在設計、生產、銷售全流程的應用,成為服裝行業的“基礎設施供應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