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3500米的雪域壤塘,每一棵頑強生長的云杉都是司法守護的見證,每一抹新綠都在訴說著“四圈四同”司法品牌的力量。
六月的壤塘,雪山映襯著新綠。在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壤塘縣人民法院干警走進茸木達鄉德薩村、吾依鄉西西村,回訪因盜伐林木被判處“補植復綠”的窮某。站在一片翠綠的云杉林前,曾經的伐木者如今化身護林人,指著自己親手栽下的35株云杉自豪地說:“看,它們都成活了!”這片新綠在高原陽光下舒展枝葉,見證著司法修復生態的奇跡。
六五
綠色普法,法治清風吹拂高原
2025年6月5日,第54個世界環境日如期而至。今年環境日主題“美麗中國我先行”的旗幟在壤塘縣政府廣場上迎風招展。一大早,我院干警就在廣場上拉起橫幅、擺好咨詢臺,開展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主題的法治宣傳活動。
“阿媽,您知道砍自家林地里的樹也要辦手續嗎?”法官用藏漢雙語向一位藏族老阿媽解釋,同時遞上精心編制的雙語環保宣傳冊。宣傳隊通過懸掛橫幅、發放資料、現場答疑等多種形式,向群眾普及《環境保護法》《民法典》中生態保護條款。
環保法律知識有獎問答區排起長隊,問題涵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等實用內容。法律咨詢臺前,法官們耐心解答農牧民關于草場保護、林木采伐的法律問題,全天接待群眾咨詢50余人次,發放宣傳雨傘50余把,解答群眾法律咨詢100余人次。干警們向參與群眾發放環保布袋,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鼓勵群眾從不亂扔垃圾、拒絕一次性餐具等日常小事做起。
“以前覺得砍幾棵樹沒什么,今天才知道可能犯法。”一位參與活動的牧民感慨道。200余份宣傳資料在短短幾小時內發放一空,生態法治的種子隨著這些資料在群眾心中生根發芽。
六五
司法回訪,補植復綠重塑新生
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團隊聯合縣檢察院等多部門專程回訪多名曾經因環境資源犯罪承擔“補植復綠”責任的當事人。
在吾依鄉西西村,去年因盜伐林木罪被判處緩刑的被告人窮某撫摸著抽枝展葉的樹苗,如數家珍:“這些云杉管護三年,成活率必須達到90%以上。現在我每天巡山看護它們,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如今通過替代性生態修復,窮某完成了從“破壞者”到“守護者”的蛻變。
在茸木達鄉,2023年因盜伐林木被判處補種60株云杉的勒某,如今已成為村里的義務護林宣傳員。他感慨道:“以前不懂法,以為自家修房砍幾棵樹沒什么。現在看著自己種下的樹苗成活,才真正理解了法官說的“破壞環境終將付出代價”的含義。”
壤塘法院創新的“補植復綠+碳匯補償”生態司法修復模式成效顯著。2025年僅上半年,已組織涉環境資源案件當事人補種樹苗600余株。一片片新綠在山野間蔓延,訴說著司法修復生態的動人故事。
六五
創新實踐:“四圈四同”守護凈土壤塘
自2020年著力打造 “四圈四同”環資司法品牌以來,法院不斷創新生態司法保護機制。
今年5月,法院聯合縣檢察院、林草局、公安局等部門,組織3名已判決被告人,在吾依鄉西西村補植復綠基地開展集中植樹活動。法官現場指導樹苗栽種標準,確保達到生態修復實效。
“森林資源是寶貴的自然資源,具有蓄水保土、調節氣候等重要功能。”一位法官在回訪途中向村民講解道,“我們辦理每一起環資案件,不僅要懲治犯罪,更要修復受損的生態環境。”
通過持續努力,壤塘縣涉生態環境資源案件近年來呈逐年下降趨勢,群眾的環保法律意識明顯提升。司法保護的綠水青山,正逐步轉化為惠民富民的金山銀山。
夕陽西下,壤塘法院干警結束了一天的回訪工作。車子行駛在蜿蜒的山路上,窗外掠過一片片由被告人補種的云杉林。同行的法官指著遠處山脊上一排迎風挺立的小樹說道:“三年前,勒某就站在那里砍樹。如今,他種下的云杉已有半人高。”
山腳下,一群牧民圍坐在草地上,翻看著法院發放的環保宣傳冊。遠處,今年新栽的600株樹苗在高原風中輕輕搖曳,與法官制服上閃亮的法徽交相輝映。
簽發|秦 川
審核|方 健
編輯|黃 林 淋
來源|張 詩 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