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塵埃落定》劇照。圖據四川人藝
遠眺卓克基土司官寨。楊博攝
卓克基土司官寨。圖據文旅阿壩微信公眾號
□周旭
川西高原的風裹挾著千年滄桑,掠過卓克基土司官寨斑駁的石墻。這座由碉樓圍合而成的四合院落,猶如一位沉默的老者,巍然矗立在四川省阿壩州馬爾康市卓克基鎮西索村的山崗上。它曾在烈火中涅槃重生,也留下過紅軍長征的鏗鏘足跡;而當作家阿來的筆墨在稿紙上流淌,這座官寨更以魔幻的姿態躍入其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的文學世界。
2003年,同名電視劇在此實景拍攝,鏡頭下的官寨將文字中的土司世界具象呈現——斑駁的石墻訴說著歲月的故事,精美的雕花梁柱重現了昔日的輝煌。劇集的熱播,讓更多觀眾得以穿越時空,感受那段塵封的土司傳奇。文學與影像的雙重演繹,為這座古老官寨開啟了跨越時空的多元對話。
這里是研究藏族歷史的珍貴寶庫
卓克基土司官寨始建于1286年,堪稱嘉絨藏族建筑藝術的集大成之作。整座官寨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四組碉樓圍合成一座1500平方米的封閉式院落。6層石砌建筑高達25米,5400平方米的空間內分布著63間功能各異的屋室。工匠們以木石為筆、黃泥為墨,砌筑的墻體歷經數百年風雨仍棱角分明,石塊間的縫隙緊密如刀削,無聲訴說著嘉絨藏族匠人巧奪天工的技藝。
1935年7月,這座古老的官寨迎來了遠道而來的客人。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紅軍領導人率部進駐,官寨成為紅軍長征途中的重要指揮所,紅軍在此與藏族群眾結下深厚情誼。如今,官寨內仍保留著當年紅軍使用過的物品,每一件都承載著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記憶。
1936年,一場大火吞噬官寨。兩年后,在土司索觀瀛的主持下,官寨得以重建。浴火重生后的它,既保留了藏式建筑的雄渾古樸,又平添了幾分歷史的厚重。
走進官寨,仿佛步入一座時空交錯的迷宮。底層是牲畜圈,二層是鍋莊室,三層是土司辦公區,四層為家眷居所,頂層則是莊嚴肅穆的經堂。經堂內酥油燈長明,藏香繚繞,佛像靜謐莊嚴;土司居室里,精美的藏式家具、華麗的裝飾,無聲訴說著往昔。墻壁上色彩絢麗的壁畫、線條流暢的木雕,以宗教故事和歷史傳說為題材,鐫刻著嘉絨藏族的文化密碼。大量留存的文物古籍,更使這里成為研究藏族歷史的珍貴寶庫。
《塵埃落定》是土司官寨的文學再現
在創作《塵埃落定》時,阿來曾多次走進卓克基土司官寨。他穿梭在曲折的廊道間,撫摸著冰涼的石墻,感受這里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散發的歷史氣息。官寨的建筑布局、生活場景和文化氛圍,都為他提供了豐厚的創作養分。
小說中,阿來以“傻子”少爺的視角,講述了康巴藏族土司制度的興衰。書中對土司官寨的描寫,幾乎就是卓克基土司官寨的文學再現:高大堅固的城墻、神秘奢華的居室、錯綜復雜的權力斗爭,在現實與想象的融合中,構建出一個既魔幻又真實的土司世界。讀者仿佛跟隨“傻子”少爺的腳步,在官寨的巷道中穿行,見證麥其家族的榮辱沉浮。
耐人尋味的是,小說結尾那場焚毀麥其土司官寨的大火,與1936年卓克基土司官寨的真實火災形成了奇妙的呼應。熊熊烈火中坍塌的不僅是建筑,更是一個舊時代的終結。
從川西秘境躍升為文化地標
《塵埃落定》2000年榮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后,卓克基土司官寨從川西秘境躍升為文化地標。無數讀者懷揣著對小說的向往,踏上這片土地——在官寨的巷道中尋找書中人物的足跡,在經堂前感受宗教儀式的莊嚴,在土司居室觸摸昔日的歲月。
電視劇版《塵埃落定》選擇在此實景拍攝。鏡頭下,斑駁的石墻、精美的雕花梁柱,將文字描繪的土司世界生動呈現。隨著劇集熱播,更多觀眾循著畫面來到官寨,進一步推動了當地的旅游發展。如今的卓克基土司官寨不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游景區、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更是一座活態的文化博物館。
《塵埃落定》與卓克基土司官寨,早已超越了簡單的文學、影視與建筑的關聯。它們如同相互纏繞的藤蔓,一條扎根于文藝的沃土,一條深植于現實的高原,共同綻放出嘉絨藏族文化最絢麗的花朵。若想讀懂這段跨越時空的傳奇,不妨走進卓克基土司官寨,在歷史與文藝的交匯處,尋找屬于自己的“塵埃落定”。
據“天府新視界”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