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承壓下,加速人事洗牌。
來源| 聚美麗
作者| 粒子/Jane
繼2024年9月資生堂羅瀅履新執行董事、董事長兼CEO魚谷雅彥退休、藤原憲太郎上任等7位高管變動大動作后,昨日(6月4日),資生堂集團又一次迎來人事大調整。
其一,資生堂執行董事兼日本地區領導層結構變更。其中,原日本地區CEO、資生堂日本株式會社代表取締役社長CEO藤原憲太郎新任代表執行役執行官、社長CEO。
同時,原資生堂日本株式會社副社長中田幸治新任執行官、日本地區CEO,并兼任資生堂日本株式會社代表取締役社長CEO。
其二,主要涉及全球 IT、供應鏈體系及子公司管理層的職務調整與晉升人事變動調整,包括2項SN總部人事調整;2項全球IT人事變更;2項工廠長任命;1項子公司L'EQUIDéM 管理層提拔。
以上兩則人事變動由2025年7月1日開始生效,官方暫未披露變動原因。不過此次人事變動或許是對資生堂近幾年業績承壓和具體戰略的布局。
日本地區換帥,9項人事變動!
2023年初,資生堂發布了中期戰略“SHIFT 2025 and Beyond”,旨在通過對品牌、創新和人才重點領域的投資,實現持續、穩定的增長,并轉向高利潤結構,期望在2025年實現12%核心營業利潤率。
然而,受市場環境日益嚴峻和美妝行業發展持續低迷的影響,2024年11月集團將原定戰略調整為“Action Plan 2025-2026”,計劃通過成本削減,力爭2026年核心營業利潤率提升至7%。
戰略調整的緊迫性在2025年第一季度得到印證:作為銷售主市場的日本本土凈銷售額同比下跌2.4%。這一市場壓力直接反映在資生堂最新公布的組織架構和人事調整中,本月集團公布了7項高管變動和2項管理層變更。
據悉,資生堂在董事結構上保持有兩名代表執行董事的管理結構,而這兩名代表執行董事將在7月1日迎來變更。
其中,集團現任日本地區CEO、資生堂日本株式會社代表取締役社長CEO藤原憲太郎,被任命為代表執行役執行官兼社長CEO。
公開資料顯示,藤原憲太郎自1991年加入資生堂,在1994-2014負責歐洲市場國際業務發展,曾擔任過韓國資生堂董事社長兼資生堂專業韓國董事長社長,在此期間積累了充分的國際市場拓展經驗。
2015年調任中國區總經理后,藤原憲太郎通過擴展品牌矩陣(將NARS納斯引入中國),調整高端護膚品在中國市場的定位,成立中國地區總部,強化與中國大型電商平臺的合作等一系列措施,將中國市場做成資生堂海外第一大市場。
前資生堂社長魚谷雅彥曾高度評價:“我深知中國地區對于整個集團的重要性,也充分認可藤原先生的經驗和能力,相信在他的領導和努力下,資生堂中國業務的開展將更加蓬勃有力,也必將帶動資生堂下一階段全球業績的發展。”
1.“東南亞老將” 接棒
另一執行官則由集團現任資生堂日本株式會社副社長中田幸治擔任,同時中田幸治還兼任日本地區CEO、資生堂日本株式會社代表取締役社長CEO。
據悉,中田幸治于1997 年加入資生堂,在積累15年銷售和總部運營經驗后,他于 2016 年起先后負責亞太區規劃、菲律賓及越南市場。
2024年,中田幸治回國任日本資生堂副總裁,推動國內業務管理改革計劃“Mirai Shift NIPPON 2025”的實施。
結合資生堂集團日本地區2023-2025年Q1的業績來看,在2022年,銷售額同比下滑 8.2%至2375.6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8.78億元);在2023-2024年,通過強化品牌和接觸點戰略、融合線上線下渠道、優化商品結構及營銷投資效率等舉措,推動業績回升至同比高個位數增長。然而,2025年Q1業績再次下滑,因此集團宣布日本地區CEO換代,亟需改變這一情況。
2.涉7位高管大調整
除了集團和日本地區的高管變動外,資生堂集還發布7項高管人事調整,覆蓋IT、供應鏈、制造及子品牌運營等戰略板塊。
在IT數字化轉型板塊,干田裕己與弗蘭克?杜分別負責資生堂全球IT治理與基礎設施相關工作,這一人事變動與資生堂“Mirai Shift NIPPON 2025”計劃中 “融合線下日式服務與線上數字化能力,將日本國內電商銷售占比提升至30%”的目標相契合。
且該計劃由資生堂總裁兼首席運營官藤原憲太郎于2023年8月發起,旨在全面審查和實施日本業務的結構性改革,幫助促進集團盈利。
另外,在子品牌與創新業務線,定森大輔升任L'EQUIDéM社長,該職務調整與戰略中 “探索新美容品類”的增長方向形成銜接,依托其品牌管理經驗推動相關業務板塊的市場拓展。
值得注意的是,供應鏈與制造環節的人事調整亦體現戰略導向。其中,宮本瑞惠、白川正剛調任供應鏈關鍵崗位,這一變動與戰略中 “2024-2025年落實成本削減250億日元(含供應鏈區域布局優化)” 的規劃形成關聯,通過供應鏈資源整合推進成本效率提升。
另外,及川望、寺田勝久則分別升任SN總部SN戰略部部長和福岡久留米工廠長,與優化工廠管理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任命均為資生堂內部人員變動,相關崗位新任管理者均具備集團內部任職經歷,為 “Mirai Shift NIPPON 2025”的落地提供了一定的支撐。
高層換血,半年內三位高管離職!
事實上,這并非是資生堂在2025年的第一次人員大換血。早在今年1月,這場人事結構的調整已逐步展開。
其中,資生堂歷史上首位公司外聘的CEO魚谷雅彥,因退休于1月離開資生堂。其在任期間制定了“VISION 2020”計劃,計劃于2020年達成1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00億元)的銷售目標,這一目標僅在三年內便提前完成,此外還開啟了包括重建中國市場、重視電商渠道等一系列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為重組中國及旅游零售業務運營和管理結構,“中國區一把手”梅津利信于3月親自接任資生堂旅游零售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計劃通過庫存與價格管理、升級服務體驗來優化旅游零售業務(詳見聚美麗歷史報道)。
除此之外,緊接著其美洲區首席執行官Ron Gee于4月正式辭職。Ron Gee在任期內負責美洲市場的品牌運營,還著重于市場的拓展和團隊的管理,在其領導下,資生堂在美洲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份額均實現了穩步增長。
之后的5月,EMEA總裁Franck Marilly也正式離職,資生堂披露Franck Marilly離職為個人原因,并表示不會任命新繼任者,由資生堂EMEA現任首席執行官Alberto Noé整合管理該部分職能。
此外還包含旅游零售、品牌、財務、營銷等各大核心模塊調整,涉及6名任職人員。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該計劃進入實施階段,資生堂將廢除傳統執行董事制度,轉向靈活應對消費者和市場變化、快速決策和執行決策的業務管理系統。
資生堂這場覆蓋日本本土與海外市場,貫穿供應鏈運營與高層戰略布局的多維度全球管理重組,既是對"Action Plan 2025-2026"戰略的踐行,也反映出集團面臨的嚴峻挑戰。
業績承壓下,資生堂改革迫在眉睫?
正如,藤原憲太郎在今年2月10日的記者會上強調稱,“為了確保利潤,削減成本是當務之急。2025年將把結構改革的對象擴大到全球。雖然做出決斷是艱難的,但承諾一定要完成”。
除了上文提到的日本和中國結構改革,資生堂還將進一步在全球范圍內壓縮成本。2025財年將為結構改革投入23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5億元)費用,具體措施包括:以美國為中心的北美市場將關閉虧損店鋪,而在歐洲、亞洲等市場減少人員配置并優化虧損品牌,同時推進世界各地工廠的自動化和業務高效化。預計到2026財年全球成本將比2025財年削減25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5億元)。
△圖源:資生堂集團財報
這些改革舉措的動因可以從資生堂2024年財報中得到舉證。據財報披露,2024年資生堂全年凈銷售額為9905.8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95.29億元),同比微增1.8%;但核心營業利潤同比下滑8.7%至363.59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8.18億元);而同2022年相比,核心營業利潤更是大幅度下滑,跌29%。
目前,資生堂營業利潤已連跌3年,業績承壓嚴重,這也進一步表明了資生堂全球成本削減和結構改革已迫在眉睫。
從上文中的9項變動也可以看出資生堂此次大調整的決心。那么,步入變革“深水區”的資生堂,希通過整體人事大變動,以更從容地應對市場的變幻,提振內外信心,但這會是資生堂的“拐點”嗎?
注:
1.以上數據根據1日元=0.05元人民幣換算
2.以上人名均為音譯
視覺設計:樂樂
微信排版:粒子
責任編輯:高高
6月19日,由聚美麗主辦,稀物集聯合主辦的主題為“中國成分主權計劃”的2025中國科學品牌大會將在上海靜安香格里拉酒店召開。
在本次會議上,除了發布該功效成分及行業技術趨勢白皮書,還將圍繞中國成分,以及國貨品牌如何選擇并界定自己的技術方向、如何更好利用中國特色珍稀植物及相關成分、以及如何用核心技術撬動市場等展開深度討論。
作為在中國最早提出“科學品牌”定義與口號,并最早在全行業發起關于社媒營銷(2017年)、科學傳播(2018年)、科學配方(2020年)等行業大討論的專業媒體,聚美麗最新一屆科學品牌大會聚焦行業最新發展態勢與競爭格局,繼續就技術與營銷、科學與故事、傳播與品牌打造等展開深度研討,與您共探美妝行業長周期的趨勢與洞察。
本屆大會在首發官宣期間,特面向聚美麗粉絲開放100張早鳥免費票務,點擊下方圖片鏈接即可領取。免費票領完即止,后續將照例開啟售票模式:
看完不妨給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