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季來臨,相信越來越多的家長進入到焦慮情緒中。青少年高爾夫球員的父母們可能還要面對球場與學業的“雙重焦慮”。
本文由高爾夫名人堂成員安妮卡·索倫斯坦、傳奇教練大衛·利百特等“父母”現身說法,幫助各位家長放下焦慮,別再為高爾夫瘋狂,或許也能幫助你更好的享受親子時光。
全美50佳教練建議:把教學交給其他的人
(文/Sean Foley)
小時候爸爸帶我去練習場。當我用3號木完美擊出那顆架高的球時,多巴胺飆升的快感讓我此后一生都在追尋。但爸爸從未親自指導我技術動作,他只傳授這項運動的價值觀。在技術方面,他為我請來了很多優秀的教練,每個教練的方法都不同,這讓我成為了一名全面的高爾夫球手。
每位家長,無論自己有多么專業,在教自己孩子打高爾夫時都會遇到困難。我曾和老虎·伍茲通電話時問他,孩子們薩姆和查理最近打得怎么樣。他說:“薩姆很好,但查理在球場上根本不聽我的。我想幫助他改善短桿和推桿,但他就是不聽。”盡管過去幾年在PNC錦標賽上的精彩表現說明,這對父子顯然找到了相處之道,但即使是伍茲,也深刻體會到教導自己的孩子有多難。將孩子的部分教學交給其他教練,可以減輕親子之間關系的壓力,讓孩子用屬于自己的方式愛上這項運動。
安妮卡·索倫斯坦建議:堅持你的育兒價值觀
(文/安妮卡·索倫斯坦)
我和丈夫邁克在孩子們還小的時候就讓他們接觸高爾夫,但他們并不喜歡。我們彼此感嘆:“真可惜。”我的父母當年讓我和妹妹接觸高爾夫的方式也一樣簡單:給我們一顆足球,“你喜歡的話就去踢踢”;給我們一支高爾夫球桿,“你要是想練,我們可以一起去練習場。”我們一家人嘗試過很多不同的活動,直到最終找到真正喜歡的事情。
我和邁克知道,作為父母,我們的職責是讓孩子們接觸各種各樣的事物,希望他們能在某天醒來時,為自己熱愛的事情充滿激情。2015年,我要去奧古斯塔國家高爾夫俱樂部參加“開切推”活動。那時候正值復活節,我們決定全家一起去。艾娃和威爾對其他孩子在做什么、是如何來到這里的充滿了好奇。他們問我們:“我們也能參加嗎?”我說:“當然可以,但這些孩子為了能來到這里練習了很多,你們也需要練習。”我們為他們報名了第二年的選拔賽,從那之后,他們每天上學前和放學后都堅持練習,現在,艾娃已經變成一位熱衷社交的高爾夫愛好者,而威爾則幾乎天天打球。
大衛·利百特建議:等孩子們主動說想打球
(文/大衛·利百特)
塞維·巴列斯特羅斯曾告訴我,他有時會在孩子正玩得起勁時把他們從球場上帶走。他希望孩子們會主動懇求他:“我們能去打高爾夫嗎?”我女兒哈莉小時候并不想打高爾夫,我們很清楚:她需要去做其他她感興趣的事情。如果她要愛上這項運動,那必須是在她自己愿意、自己做決定的前提下。我的妻子15歲才開始接觸高爾夫,后來也打入了LPGA巡回賽。
因為家庭氛圍的關系,哈莉從小就在高爾夫環境中長大,但她真正熱愛的卻是騎馬。直到她12或13歲時,她主動說想打高爾夫。我們保持冷靜,給予支持,為她準備了球具和教練。一旦她真正投入,就全身心地愛上了這項運動。她在大學和業余階段都有出色表現,后來成為職業球員。很快,她又決定轉向高爾夫媒體領域發展。現在毫無疑問,她是真心熱愛這項運動的。
美巡賽四冠王建議:教他們如何做人,僅此而已
(文/瑞安·帕爾默)
很多家長把孩子的高爾夫看得太重,把自己的社交圈建立在孩子的比賽上,孩子打得好,他們就感覺自己也“贏了”。而我爸只關心一件事:我的行為舉止。如果我在球場上發脾氣,他會毫不猶豫地帶我直接離開比賽。
我們自己的兒子梅森小時候對高爾夫沒興趣,我們從不強求。他偶爾跟我們一起打時,我們唯一的要求是:要遵守禮儀、尊重他人。后來他13歲那年,說自己不打冰球了,想重新回到高爾夫。這讓我們有些驚訝。當然,我很高興能幫他,但我無法替他打好球,也不能逼他練習。他很清楚,那是他自己的責任。他需要幫助時我會在,但他也有自己的教練。我做的,就是支持他、鼓勵他,并像我父親當年對我那樣——教他如何在球場上做個有風度的人。
Fujikura首席執行官建議:暫時放一放,也沒關系
(文/Dave Schnider)
我曾很隨意地帶兒子去球場上幾次,算是讓他接觸高爾夫。但他當時才五歲,很明顯他并不想打球,甚至有些沮喪。我自己也不太享受那段經歷,于是我決定暫時放手。接下來的四年里,他一根球桿都沒碰。他去玩了其他運動,而我則和朋友們繼續打高爾夫。等他九歲時,他又對高爾夫產生了一點興趣,于是我給他報了PGA青少年課程。他在那兒有些喜歡上了和其他孩子一起打球,但相比之下,他在其他運動里更有求勝欲。時間一晃到了高中,他決定不再打籃球和足球了——現在他想專注打高爾夫。他完全投入到了這項運動中。如今,他已經16歲,是一位正差點選手,并計劃參加大學高爾夫校隊。
全美50佳教練建議:在大家還開心的時候離開
(文/Erika Larkin)
我給所有高爾夫家長的建議,其實來自我小時候在家里練習切推時的親身經驗:要在大家還開心的時候離開。如果你等到孩子累了、煩了、情緒下降了才離開,孩子對高爾夫的好感就會被削弱。而如果孩子在離開球場時還面帶笑容,那么他或她就會期待下一次再來。
你也可以通過“把高爾夫當成一種獎勵”來建立這種積極聯想。就像你會因為孩子順利完成一次看病或在學校取得好表現而獎勵他一個玩具或小甜點一樣,也可以用打一次高爾夫作為獎賞。這樣一來,高爾夫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就和“獎勵”一樣,是一個可期待的、特別的事情。
Golf Digest球具類主編建議:給孩子選桿,寧缺毋濫
(文/Jonathan Wall)
很多家長看到自家落滿灰塵的舊球桿,都會想:“不如拿去改短一點,孩子正好可以用,還能省錢。”作為三個孩子的父親,我承認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想法。畢竟當年杰克·尼克勞斯小時候也用過剪短的成人桿呀!然而,現在高爾夫裝備界公認的觀點卻是:絕對不要這么做。成人桿截短后,桿身會變得特別硬,孩子幾乎無法正常揮動,反而令他們感到挫敗。其實給孩子買桿,并不需要花很多錢。
Ping高爾夫裝備與性能部副總裁馬蒂·杰森建議,剛開始時給孩子配備少量但專為青少年設計的球桿就夠了,比如:一號木、球道木、7號鐵、挖起桿、推桿。這些已經足夠滿足初學的需求,同時能激發孩子創造力:“當你只給孩子幾支有限的球桿,他們反而會積極發展技巧,學習如何控制桿面,逐漸‘贏取’更多球桿。”此外,為青少年選擇的木桿桿頭傾角至少要達到15度以上。U.S. Kids Golf的創始人丹·范霍恩說:“孩子們能輕松將球擊飛,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就是神奇的魔力。”為了幫助孩子更容易地擊飛球,你可以經常使用球座,并確保他們使用的是專門適合青少年體型和力量的球桿。
LPGA八冠王:高爾夫不必非要和你打得一樣
(文/Brittany Lincicome)
即使你自己喜歡打滿18洞,也別急著帶孩子打完整場。小時候,我爸爸只帶我和哥哥們去練習場,教我們如何握桿、揮桿。那些時光的重點,其實不是學會技術,而是一起度過美好時光。等我們能穩定擊中球了,爸爸才帶我們去燈光照明的三桿洞球場玩。最長的洞也就80多碼。目的依然不是“認真打球”,而是一起開心地玩,并且不妨礙其他人。我們在那里玩了好幾年,才慢慢過渡到正式球場。我真的很懷念那些燈光下的夜晚。
現在我也是一位母親了,我把女兒埃默里送去高爾夫訓練班,因為我知道理念和我爸爸一樣:開心第一,陪伴第二,打得好不好反而是其次。埃默里讓我想起小時候的自己——她揮桿時,總是拼命想把球打得越遠越好。我也打算繼續延續我爸爸的方式:讓孩子們接觸多種運動,而高爾夫只是其中很自然的一部分。希望這能成為我們長久以來一起享受的親子時光。
更多相關內容請訂閱《高爾夫大師》6月刊
近期精彩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