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 槐蔭
榴花照眼過南鄰,風送槐香滿院春。
記得去年煙水畔,青衫同折一枝新。
“榴花照眼過南鄰”,一個“照”字,如一道強光,瞬間點亮整個畫面。榴花那鮮艷奪目的色彩,強烈地刺激著詩人的視覺神經,給人以強烈的沖擊。“過南鄰”則巧妙地增添了一種動態感,仿佛榴花的艷麗正從鄰家蔓延過來,生動地展現出榴花盛開時那種生機勃勃、明艷動人的景象。此句不僅描繪出當下環境中榴花的鮮活之美,也為全詩奠定了一種明快而又略帶俏皮的情感基調。
“風送槐香滿院春”,微風輕拂,帶著槐花的香氣,悠悠地彌漫在整個院子里。“送”字賦予了風以人的情感和動作,仿佛風是一位溫柔的使者,特意將槐花的芬芳送到詩人身邊。“滿院春”則進一步強調了這種美好的氛圍,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生機與希望的春天世界里。這兩句詩通過對榴花和槐香的描寫,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斕、香氣四溢的夏日美景圖,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詩人所處的環境的美好。
“記得去年煙水畔”,“記得”二字將詩人的思緒瞬間拉回到過去。“煙水畔”營造出一種朦朧、縹緲的氛圍,讓人不禁聯想到那是一個充滿詩意和浪漫的地方。或許是湖邊,或許是河邊,煙霧繚繞,水波蕩漾,在這樣的環境中,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回憶。
“青衫同折一枝新”,“青衫”點明了當時的身份和心境,給人一種儒雅、清秀的感覺。“同折一枝新”則描繪出詩人與某人一起折下一枝新花的溫馨場景。這枝新花或許象征著他們的美好情感,或許是他們共同經歷的一個美好的瞬間。這兩句詩通過對往昔場景的回憶,展現出詩人內心深處那份對過去時光的懷念和對曾經陪伴之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詩通過今昔對比的手法,將詩人的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當下的榴花、槐香是如此的美好,然而詩人卻沉浸在對去年的回憶中無法自拔。這種對比更加凸顯出詩人內心的惆悵和失落。去年的美好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而如今只剩下了自己獨自品味這份回憶。
從更深層次來看,這首詩不僅僅是對一段往事的懷念,更是對人生中那些美好瞬間的珍惜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詩人通過回憶去年的經歷,提醒自己要珍惜當下,同時也表達了對那些已經逝去的美好事物的無奈和惋惜。
七絕 蛙聲
楝花落盡柳綿新,蒲劍初抽水殿塵。
莫道蛙聲偏聒耳,隔溪猶喚未歸人。
“楝花落盡柳綿新”,楝花飄落,意味著春天已然消逝,而柳綿新,又展現出初夏的清新氣息。“楝花落盡”給人一種時光流轉、繁華漸逝的感覺,而“柳綿新”則帶來了一絲生機與希望。這一句通過對楝花和柳綿的描寫,勾勒出一幅初夏的獨特畫面,讓人感受到季節的更替和自然的微妙變化。
“蒲劍初抽水殿塵”,“蒲劍”指菖蒲,菖蒲在初夏時節抽出狹長的葉片,形似寶劍。“水殿”給人一種清幽、寧靜的感覺,仿佛是一處遠離塵世喧囂的仙境。“蒲劍初抽”描繪出菖蒲生長的動態之美,“水殿塵”則強調了環境的清幽和純凈。這兩句詩通過對楝花、柳綿、蒲劍和水殿的描寫,營造出一種清新明快、寧靜祥和的氛圍,為全詩奠定了情感基調。
“莫道蛙聲偏聒耳”,通常情況下,蛙聲在人們印象中是嘈雜、喧鬧的,往往會讓人感到心煩意亂。然而,詩人卻在這里提醒讀者“莫道”,即不要輕易認為蛙聲只是聒噪的。這一句打破了人們對蛙聲的常規認知,為下文的情感表達埋下了伏筆。
“隔溪猶喚未歸人”,這一句是全詩的情感高潮。詩人將蛙聲賦予了人的情感和行為,“隔溪猶喚”仿佛是蛙聲在隔著溪流呼喚著遠方未歸的人。“未歸人”則引發了讀者的無限遐想,這個人是誰?他為何未歸?蛙聲的呼喚又蘊含著怎樣的情感?
從更深層次來看,蛙聲在這里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的聲音,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它可能是詩人對遠方親人、朋友的思念,也可能是對時光流逝、人生無常的感慨。蛙聲在寂靜的夜晚響起,隔著溪流呼喚著未歸人,這種跨越時空的情感傳遞,讓人感受到一種深深的孤獨和無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