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家人親情,大多數人腦海里可能會浮現出血濃于水的畫面。然而,1938年,毛主席卻用一封寫給堂兄的信提醒我們,真正的“家人”有時候并不全靠血緣,而是靠一份相互扶持的深情厚誼。
信中寥寥數語,卻將一家人的溫暖與革命的無奈交織在了一起。這封信里提到的“應看成一家人”的周自娛一家,背后藏著怎樣的故事?
1937年,全國抗戰全面爆發,這一年中國大地上到處是硝煙戰火。沒過多久,毛主席的弟弟毛澤覃在戰斗中壯烈犧牲,他的妻子周文楠和兒子毛楚雄的命運也因此變得格外坎坷。
為了保護毛澤覃的后人,黨組織安排周自娛一家住進毛主席的老家韶山的上屋場。周自娛是誰?
他不是毛主席的親戚,而是毛澤覃的姻兄——周文楠的同父異母哥哥。這位老先生當年中過秀才,還參與過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算是一位學識淵博、心懷家國的知識分子。
說起周自娛和毛家的關系,那可真是說來話長。早些年,毛澤覃與周自娛的兒子周起龍是長沙私立協均中學的同學,因為這層關系,毛澤覃經常去周家玩,也認識了周起龍的妹妹周文楠。
兩個年輕人志趣相投,感情逐漸升溫。周自娛看在眼里,干脆做主把妹妹許給了毛澤覃。
后來,毛澤覃和周文楠在廣州結婚,還生下了一個兒子毛楚雄。
不過,天有不測風云。1927年,革命形勢急轉直下,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瘋狂鎮壓共產黨人。
毛澤覃為了保護妻兒安全,只能忍痛把他們送到楊開慧處暫避,而自己則奔赴南昌起義的戰場。盡管如此,周文楠母子還是被敵人抓捕,甚至連剛出生的毛楚雄都未能幸免。
后來,周文楠不得不將體弱多病的孩子托付給母親周陳軒,而周陳軒又將毛楚雄帶回周家。
從那時起,周自娛便把這個外甥當成親兒子一樣撫養。他自己沒什么積蓄,但為了讓毛楚雄健康成長,他省吃儉用,還四處托人幫忙。
可以說,沒有周自娛的悉心照料,毛楚雄的童年可能會更加艱難。也正因為如此,毛主席對這位姻兄格外感激。
到了1937年,毛澤覃犧牲后,毛主席一直牽掛著弟弟唯一的血脈毛楚雄。而此時,周文楠也因革命工作失聯,毛楚雄則繼續由周自娛照顧。
全國抗戰爆發后,戰事愈發緊張,為了毛楚雄的安全,黨組織安排周自娛一家遷居韶山,住進毛主席曾經生活過的上屋場。毛主席得知后,在寫給堂兄毛宇居的信中特意囑咐:“周先生留居韶山甚好,應看成一家人,不分彼此。”
這封信不僅是一種囑托,更是一份認可。毛主席從延安寄來微薄的接濟款,既是物質上的支持,也是一種精神上的關懷。
周自娛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但他的同情與支持無疑是一種默默的力量。在韶山的日子里,這位老先生一邊撫養外甥毛楚雄,一邊教導他讀書寫字,還幫鄉親們寫詩文對聯,日子雖清苦卻不失充實。
然而,歲月的無情沒有讓這段親情故事有一個圓滿的結局。1942年,周自娛因病去世,享年68歲。
他沒能等到抗戰勝利的那一天,也沒能見證新中國的成立,但他留給后人的,是一份深沉的家國情懷和一段暖心的親情佳話。
周自娛的故事看似平凡,卻折射出那個年代無數人的縮影。戰爭讓無數家庭支離破碎,也讓一些人因為共同的信仰而緊緊相連。
毛主席那句“應看成一家人”,不僅是對周自娛一家無私奉獻的感激,更是一種革命情誼的最好詮釋。這種“家人”關系,早已超越了血緣,成為一種精神的傳承。
參考資料:[《毛主席家書中的深情囑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