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鍋貼,青島人都喜歡,老少皆宜,而且也是歷史悠久,在1937年青島市政府招待處所編《青島概覽》中,對當時的中菜館的介紹是,面食類中受眾面最廣,平民老百姓最喜歡的是水餃、包子和鍋貼。
1933年魏鏡編輯《青島指南》生活紀要·菜館中介紹,本市點心店中,以包子鋪為最多,大致以專賣包子、鍋貼為營業,蓋因北方風尚使然也。20世紀30、40年代,在青島的餐館登記表中,也經常可以看到鍋貼鋪的字號。
博興路84號,即墨人黃蘭亭開辦的黃家鍋貼鋪。(源自青島檔案館)
河北路71號,膠縣人石登科開設的恒順鍋貼鋪。(源自青島檔案館)
1933年的《青島導游》中,還可以參考到當時的價格,在零賣面食類中,鍋貼和蒸餃一個價,略貴與水餃。一等餐館和二等餐館的價格也有差異。
一等餐館:水餃每十個一角二分,蒸餃每十個一角五分,鍋貼每十個一角五分,發面包子每十個二角......
二等餐館:鍋帖每十個一角二分,水餃每碗一角二分,發面包每十個一角......
可見,青島人喜歡鍋貼也是由來已久。
前些天,一些熱心讀者讓我寫寫老鍋貼鋪,青島的鍋貼,相信也總會有說不完的話題。在許多老青島人的印象里,都會有自己最熟悉和最喜歡的鍋貼,十樂坊、滄口鍋貼鋪、三盛樓、嶗山大院等等,分別占據了不少人心目中的第一。因為我也不是經常吃,所以在此也是根據記憶簡單說說,也希望朋友們留言補充。
2006年,十樂坊鍋貼鋪前。(邱庚亮攝影)
對于如今眾多年輕人來說,十樂坊這個牌子或許更不太知道了。但是對于老青島而言,這個牌子已不僅僅是小吃,更是帶著滿滿的歷史和回憶。在那個時代的青島,位于博山路上的十樂坊是與青島大包、春和樓蒸餃齊名的特色小吃,提起鍋貼,那可是當年老城區最著名的品牌。
十樂坊是一家專營鍋貼的小吃店,據資料記載,其創辦于1930年,最初設在天德塘一樓的一間小房里,后來搬到了對面的博山路35號,擴大了店面。他家的牛肉鍋貼、三鮮鍋貼最為美味與知名,公私合營,十樂坊被劃歸廣州食堂(后來的廣東飯店)管理,又先后推出了扇貝鍋貼和豆沙鍋貼,而扇貝鍋貼后來成為十樂坊的招牌產品。
老青島記憶最深的就是他家的三鮮鍋貼,白菜、海米、肉和木耳,餡像一個肉丸,一咬出湯,三個字來形容就是“滿口香”。
20世紀90年代初,十樂坊又劃給了長城飯店管理,成為長城飯店的一家分店。2000年以后,隨著島城經濟重心逐漸東移,中山路一帶風光不再。加之管理及經營思路跟不上,飯店門前漸漸冷落,生意日趨式微。2009年,十樂坊關門停業,這個老字號的停業消失甚為可惜。
前些年聽說有位青島人重新使用了這個老字號的名字,還開了幾家連鎖店,不知現在是否還有?
青島鍋貼位于四流中路82號,始于20世紀20年代, 一對中年夫婦自京城輾轉來到青島,在滄口大馬路開了家小飯店,起名“萬香齋”。因有京城鍋貼的手藝傳承,小店制作的鍋貼成了周邊一帶獨家的特色美食,很快就傳遍了整個滄口街。
青島解放后,1963年更名為滄口鍋貼鋪,這里的鍋貼也被人們順口稱為“滄口鍋貼”。1983年滄口鍋貼鋪實行獨立核算,成了一個獨立的國有法人企業。1996年青島市評出了首屆十大地方特色小吃,李滄區鍋貼鋪的“青島鍋貼”成為唯一入選的鍋貼。
1998年7月,成立青島鍋貼有限公司?!皽婵阱佡N”也隨之升格改稱為”青島鍋貼”,成為島城著名小吃。
青島鍋貼以其選料嚴謹、制作精細、品質優美而聞名島城。特點是外焦里嫩、鮮香可口。共有海鮮類、肉類、素類、甜類等四大系列五十多個品種。其中有以鮑魚、魚翅、蝦段等珍品為主料組成的具有較高營養價值的"三珍鍋貼",是鍋貼宴中上品之作,不過價格也是讓很多人望而止步。
用扇貝柱制作而成的"海鮮鍋貼"是不少人喜歡的,而最火的一定是大眾口味的"三鮮鍋貼",灌湯流油,色澤黃焦,鮮美溢口。
三鮮鍋貼,每斤2元,每斤50個??纯茨菚r的價格,恍如隔日。
當年的劈柴院,穿過那段黝黑的門洞子,右首第一家的鍋貼店,價格便宜,味道絕佳,應該是很多人滿滿的回憶。很多人依舊還會記得,那位或站在門口,或坐在門口收銀的老太太,滿頭銀發、面目慈祥,頭腦清晰、算賬麻利,她就像一個活招牌,吸引著南來北往的人們,品嘗了美味的鍋貼,知道了劈柴院,她就是老劈柴院鍋貼鋪的李慧智老人。
1981年,老人賣掉自家的套二房子,換了一間不到15個平方的門頭房,就在江寧路32號開起了劈柴院鍋貼鋪。由于制作精良、味道鮮美、價格公道,很快就打出了招牌,成為劈柴院的一大特色,也成為幾代島城人最喜愛的美食之一。
1992年,劈柴院還很紅火的時候,鍋貼鋪家的老四朱建萍在市北區沈陽路上,租了齊魯機電的房子,開了齊魯機電鍋貼鋪。后來劈柴院改造,原來的鍋貼鋪沒有了,朱建萍把沈陽路的鍋貼鋪更名劈柴院鍋貼鋪,這一晃就三十多年了 。如今店里的照片墻上,還能看到我前些年編發劈柴院鍋貼鋪文章時搜集的照片,每每看到也是不少感概。
劈柴院高家鍋貼鋪,也是個老店了,好像不管劈柴院怎么改造,他家總是人滿滿的,一是店里的地方太小,關鍵還是味道好,相比較其他家大大實落的鍋貼,我還是喜歡他家這種細細長長的,而且一點也不油膩,再配上一碗苞米面子粥,必須點個贊~
三盛樓的特色除了包子,就是鍋貼和羊湯了。當年三盛樓以味美香溢的滄口鍋貼譽滿島城,很多家住市里和市郊的居民也會乘車大老遠的來排隊買鍋貼,每天供不應求,來的晚了就白跑了一趟,那時候三盛樓的鍋貼確實好吃。
曾經十字交叉口處三盛樓的牌子很是惹眼,經過拆遷之后,店面搬到了興華苑位置。前年我去吃過一次,感覺鍋貼真不如以前了。
2006年,莘東爐包鋪內(俞宗海攝影)
莘縣路上的莘東爐包鋪,可以稱得上是老青島記憶中最有名的小店了,幾十年如一日,爐包和小米稀飯,天天吃都吃不膩,后來又加上了的鍋貼,貨真價實、干凈衛生、童叟無欺。看看2006年的價格,三鮮鍋貼,一斤40個,10塊錢。
嶗山大院鍋貼鋪的鍋貼焦嫩可口,他家的雞絲餛飩與鍋貼都非常好吃,很多人記憶中味道堪比十樂坊和滄口鍋貼鋪,主要還經濟實惠,價格便宜,這里拆遷二十多年了,至今仍讓很多人難忘。
有讀者說當年臺湛路和延安三路交界延河飯店的鍋貼也很好吃,我真沒印象了,雖然我家里著很近,就記得油條、小籠包和大水桶盛的美味甜沫了。
李村路上的長城飯店(俞宗海攝影)
李村路17號的長城飯店位于原青島劇院的對面,以前是李村路飯店,也是一家老青島印象很深的老飯店。李村路飯店是國營,而長城飯店是集體,后來反而是集體兼并了國營,在當時也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再后來這里成了長城飯店的第三分店。
當年李村路飯店也是貨真價實、良心經營。除了拿手的餃子,還有開花饅頭,三鮮爐包、海鮮爐包等,他家的鍋貼也是非常好吃,每天中午都要排長隊購買。
湖南路華僑飯店沒拆前,大蝦鍋貼也很有名氣。不過那時不像現在,一般很少去店大的地方吃。
再后來,手拉手的鍋貼估計很多人還記得,他家的招牌就是鍋貼、水餃,尤其是鍋貼,前些年開在黃島的店也很有名氣。多年前去吃過幾次,當時就覺得個大飽滿,味道鮮美。
近些年,眾品老方子鍋貼甜沫也是一家備受歡迎的小店,以鍋貼和甜沫而聞名。大蝦鍋貼是店里的招牌,不過我還是喜歡吃肉三鮮的。
鍋貼和甜沫很絕配啊,浮山后一小區、勁松三路上的這家小店我經常去吃,一是離著家近,三鮮、蝦仁和圓蔥三種口味,鍋貼甜沫味道都很不錯,二是干凈衛生,店家都是本地人,還有最關鍵一點就是價格便宜。
中山路與保定路交界西側的鑫三角三鮮鍋貼,位于保定路13號,這是一家老店了。雖然環境相當一般,但味道一直不錯,稀飯特別清口,偶爾也會來這里解解饞。一盤三鮮鍋貼,一碗大米綠豆稀飯,順著窄窄的樓梯到二樓,每天人都是那么多。前幾年中山路改造閉店了好長時間,聽說在三角地那里又開了,不知道是不是原來的這家。
西鎮鄆城北路上的這家鍋貼店,路過幾次沒進去吃過,好像也開了好多年了。
端上桌冒著熱氣,怕燙著,小心翼翼的咬上一小口,嘴里往外不斷哈著氣,外焦里嫩,湯汁四溢,滿口鮮香,這就是咱們都喜歡吃的青島鍋貼。走在大街上,時不時就能碰到一家或大或小的鍋貼鋪,而不少大飯店很多也有各自拿手的鍋貼,每次去波螺油子飯店就必須點一盤蝦仁鍋貼,美味的青島鍋貼真的是已經遍地開花。
美味的鍋貼令人難忘,那些堅守多年的老字號,還有雨后春筍般的新生代,最代表青島本地特色的小吃之一,也給無數青島人延續了美食的記憶。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