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百萬考生集體“出獄”的日子來了
伴隨著狂歡和告別
腦子似乎也迅速恢復出廠設置
忘著學到包漿的書本
竟然產生了對知識的陌生與疏離
要想知道知道知識是怎么沒滴
首先得知道
知識是怎么來滴
你的腦子里有 860 億個 “信息快遞員”
——神經元
無限放大長得和雞爪子差不多
這些雞爪子之間用什么彼此手拉手呢?
——突觸
每次學點啥東西
信號都會像火花一樣在神經元間蹦跶
每多練習一次
神經元之間的突觸
就像修路工人把雞爪子握得更緊
——這就是 “長時程增強”(LTP)
現在再來看看你費勁巴拉學的知識
是怎么像沒有物質的愛情沙子一樣
出考試場沒幾步就吹跑了的
如果說突觸是記憶的“修路工人”
那大腦里的小膠質細胞就是“清潔工”
每天拿著 剪刀”巡邏
專門修剪長期不用的突觸小路
幾剪刀下去
把神經元之間的突觸
從雙向八車道縮成羊腸小道
信號堵車,傳不過去
自然就想不起來了
這就是自然衰退性遺忘
現在你應該知道
為啥6月9號考完,6月10號就忘了
高中老師肯定沒少提這個名詞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新學的東西第二天差不多就只剩1/3了
如果你當初學的時候就覺得知識太抽象了
靠死記硬背,忘得更快
如果把知識轉化成“我理解了”的記憶
記憶的準確率會從41%提升到78%
通宵K歌打游戲,青春不散場
那腦子忘得就更快了
睡一覺能讓衰減的記憶力“反彈”
如果你嗨個三天三夜、三更半夜
那為數不多的記憶回光返照也沒了
心理學有個一直頗有爭議的學說
——蔡格尼克效應
大概意思就是:
已完成的事情容易忘
未完成的事記得牢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心理學家
Colin M. MacLeod
在《記憶&認知》(Memory&Cognition)
發表過一篇文章
他發現在餐廳點菜
沒付款的時候
服務員能把點的菜記得很牢
付完錢后
服務員轉頭就啥都想不起來了
無獨有偶
1927年,Zeigarnik給164位受試者
分配各種各樣不同的任務
做完任務后讓他們回憶
都做完了啥,沒做完啥
結果發現,
記起來的沒做完的任務
比已完成任務多很多
(68% vs. 43%)
出考場后
你的腦子決定
這輩子這個B習就學到這吧!
于是就會無意識地啟動
"記憶抑制" 程序
將這些 "過時信息"
視為認知負擔
小膠質細胞就會優先清理這些記憶文件
你有沒有過被一陣香味擊中
突然想到小時候?
大腦的記憶就像一個龐大的圖書館
各種感官和回憶共同構建了特定的 "索書號"
教室的課桌、堆積的試卷
老師的口頭禪、窗外的蟬鳴聲
當這些記憶線索大量消失時
即使記憶痕跡仍然存在
提取過程也會變得很困難
高考知識就像建筑施工時的腳手架
我們搭建起認識世界的框架后
腳手架就會隱居幕后
你或許忘了公式細節
卻記得分析問題的邏輯
你或許忘了古文詞句
卻煉就了感知世界的能力
正如英國詩人艾略特所說:
"我們所有的探索,最終都將回到起點,
并第一次真正認識那里。"
高考后的遺忘不是終點
而是新的認知旅程的起點
成為照亮你人生的火炬
“謝謝你,那些被剪掉的突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