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8年12月5日,當夜幕懷抱中華大地,眼下是星星點點萬家燈火,襯著這闌珊夜色,一幅更加絢麗的盛世畫卷,正在郭永懷心中徐徐展開……
郭永懷心里安慰極了,心想:“好啊,百姓安居樂業,國家越來越強大,等明天把這組新發現的數據一公開,航天事業必將再邁向新的臺階,到那時候,再也沒有人敢欺負中國”。
想著想著,困意襲來,放下思緒,緩緩閉上眼睛,等待旭日東升時分,飛機落地的那一刻,那將是又一個中國科技奇跡的誕生。
可距離那一刻的實現,僅僅只差了四百米的距離,就差四百米,就能安全降落,飛機卻迷失在半空,沒了平衡,墜落,墜毀,迸出一團火,照亮黎明,紅了半邊天。
經過火速救援,也只有一人搶救回來,其余13人全部遇難,其中就有郭永懷。
郭永懷
當救援人員找到郭老遺體的時候,在場所有人淚流滿面,在郭老的已經燒的看不出整個人的遺體下,是保存完好無損的科研材料,那是他今天要拿到研討大會上公布的,那是中國航空嶄新的希望。
得知消息的周總理忍痛進行完了與外賓的交流會議,結束后,一個人關在房間痛哭;
當中科院得知了消息,錢學森驚聞噩耗,老淚縱橫,哽咽道:“世人皆知,美國人贊我抵兩個師,可他們不知的是,郭永懷他能抵兩個我啊!讓我怎么不心痛”。
錢學森
巨星隕落,國人之痛,郭老究竟是怎樣奉獻的一生,讓國家總理,國家院士,甚至全國人民,為其哀痛呢?讓我們回顧歷史,回憶郭永懷老前輩忠于國家,忠于國家科研的一生。
放牛娃也有求學夢
1926年,曾經那個每日清晨,趕著兩頭老牛,迎著朝陽,越過山丘,然后只能躺在草地上,仰望天空的放牛娃,終于實現了他曾以為遙不可及的夢想,他考上了青島大學的附屬中學。
十里八村,郭永懷是唯一一個走出村莊,到縣城讀書的人。
這一切還要得益于郭永懷的三叔,三叔曾經意在考取功名,可屢遭落榜,后來就在村里辦起了學堂,為了能讓更多村里更多孩子都能學習文化知識,三叔只收取很少的學費。
郭永懷也被父親送到三叔的學堂跟著學習,天資聰穎,加上懂得這來之不易的機會,便更加珍惜。
時值社會動蕩,軍閥混亂,救國思想宣傳開來,讓郭永懷的心中有了更大的志向,就是通過學習知識,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能救國救民的人。
1929年,救國救民的想法,在郭永懷心理更加強烈,外國人在祖國大地肆意踐踏國人尊嚴,掠奪我們的財產,欺辱我們的百姓,面對這樣的慘壯,郭永懷的心中的憤怒更加強烈,學習的動力也更深一層。
從青島大學附屬中學畢業后,優異的成績讓老師們震驚,再三叮囑郭永懷,一定要把學業堅持下去,未來一定是國家的可用之才。
可繼續讀下去,本就貧困的家庭已經無法支撐他的學費,父親忍痛拒絕了郭永懷繼續讀書的要求,可三個哥哥卻選擇了支持他,三個哥哥鼓勵他繼續讀書,哥哥們會想辦法湊齊學費。
好在郭永懷的老師帶來了好消息,得知天津南開大學要收幾個公費生,不需要學費,這讓一家人喜出望外,瞬間希望再次被點燃。
踏上遠走求學之路的那一天,鄉親們都來相送,有塞煮雞蛋的,塞饅頭,窩窩頭的,塞煎餅大蔥的,“這么多年,就出了你這么一個高材生,俺們驕傲啊”“好好學習,以后咱們村兒也跟著沾光了”“孩子,出門在外,照顧好自己”……
帶著鄉親們的期望與囑托,郭永懷眼含熱淚,邁出了堅定的步伐。
就讀南開大學本科,選擇了自己所熱愛的物理專業,除了熱愛,他還深知,想搞科研強國,必須學好物理。
在人才聚集的南開,郭永懷早已經在物理專業成了同學們口中的“奇才”,也因此得到了南開物理學教授顧靜徽的青睞,成了顧教授最得意的學生。
1938年,憑借實力,從三百名參加“中英庚子賠款留學生”考試的學生中脫穎而出,不幸的是適逢歐洲戰爭爆發,未能抵達英國,一直到1940年8月,被擱置的出國留學計劃才重新被啟動,這是這次,遠渡太平洋,來到了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
回國之路為何如此坎坷
在學校的力學專業上,郭永懷毫無疑問,再度成了學校的風云人物。
1941年,稱得上是郭永懷人生中的重大轉折,收到著名空氣動力學研究中心,加利福尼亞州立路工學院的邀請,遠赴美國,拜在了力學大師馮·卡門的門下,同時錢學森成了師兄弟。
在研究過程中,一篇“跨聲速流動的不連續解”的論文,解決了當時最難得空氣動力學難題,轟動力學界,也因此郭永懷獲得了博士學位。
郭永懷
這一論文,對于整個航空科研界影響深遠,不只是在當時,包括現在,我們所說的超音速飛機,超音速車輛,超音速武器等等,都是在郭永懷這篇論文中,解決了突破性的問題才得以發展。
再加上后來與師兄錢學森共同研究發表的也是關于超音速問題的論文,更是在成為了流體物理學界歷史性的進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建設新中國,報效國家的時機來了,想到學業已成,國家正需要自己的時候,當初漂洋過海,也正是為了這一刻,一時間歸心似箭。
可所謂樹大招風,同是中國人的師兄弟兩個,如此大的科研成就,美國又豈能讓虎歸山。
兩個人回國的申請,屢遭阻攔,錢學森更監管了起來,美其名曰“錢學森能抵五個師,一定要保證他的人身安全”,實則是軟禁了起來。
錢學森
郭永懷由于任職于大師兄威廉負責的康奈爾大學的航空科學部,雖沒有被軟禁,也被加強了監視。
他拒絕了美國相關科研中心參與機密研究的邀請,他知道,一旦加入,回國就更不可能了。
終于,在周總理與于1955年幾經周折提前回國的錢學森共同運作下,郭永懷于1956年10月回國。
周總理
回國之前,郭永懷燒掉了在美國多年來所有的科研材料。
“這都是您的心血,以后都有用處的,您怎么舍得?”
“都在我腦子里,既然帶不走,就燒毀,絕對不能落入他人之手”。
就這樣,孑然一身,攜一家,回國了。
用半生日日夜夜堆積起來的夢想,在回國后,徹底迸發,科技強國,軍事強國,建設新中國。
1958年,郭永懷與錢學森共同建立起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力學以及物理學等學科。
又在蘇聯撕毀《國防新技術協定》之后,撐起了中國核武器的研究。
1963年,在青海開啟了核武器研制的新篇章,次年10月16日,在郭永懷以及錢學森一眾科學家的帶領下,舉世矚目的時刻,震驚國內外的時刻,屬于中國自己的原子彈,試驗成功了。
1968年12月14日,帶著在試驗基地奮戰了兩個月研究出來的數據線索,郭永懷與時間賽跑,乘坐最近航班,想最快的速度到達北京,最快速的落實數據,進行下一步的研究。
可最終,只四百米就可以順利落地,卻飛機失事,郭永懷犧牲,之所以說犧牲,是因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拼命護住了數據材料,完成了他最后的使命。
兩彈一星功千秋,兩顆明星耀萬代
同年12月25日,20多天前,郭永懷還在參與主持研究的中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終于在郭老犧牲10天后,宣告成功,與授予“烈士”稱號同步。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也在1999年被追授,而即便是這一枚獎章,多年后,妻子李佩還是把它贈與了中科大,希望郭永懷的事跡,能夠永遠的激勵這里的莘莘學子,永遠都繼承“兩彈一星精神,為國奉獻。
2018年7月,一顆被小行星,在國際上被命名為“郭永懷星”,同時命名的還有一顆,就在旁邊,叫“李佩星”,正是為了紀念“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郭永懷的妻子,李佩。
郭永懷與李佩
他們在廣袤銀河中遙遙相望,映著彼此的光輝,看著國家科研的強大,國防的強大,軍事的強大,欣慰的通水,依然不忘,用這點點星光,為世世代代,照亮黑夜里前行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