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荔枝飄香。
荔枝作為嶺南佳果的代表,自古以來就備受國人喜愛,文人墨客更是不吝筆墨,賦詩吟詠,留下諸多關于荔枝的經典詩篇,讓我們在品味詩詞之美時,也能感受到荔枝獨特的韻味與魅力。
唐代詩人杜牧那首《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中寫道: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此詩以唐玄宗為博楊貴妃一笑,不惜動用快馬傳遞荔枝的典故為切入點,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荔枝的珍貴以及宮廷的奢華。
詩中雖未直接鋪陳荔枝之美,但從這跨越山川、以速度換取新鮮的場景里,我們能想象到荔枝那嬌艷欲滴、味美多汁的模樣,方能讓妃子展顏歡笑。
同為唐代詩人的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對荔枝有著細致入微的描寫: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
這里從荔枝的生長環境、樹形、葉、花到果實的外觀、內部結構等多方面進行了全面刻畫,仿佛將一幅栩栩如生的荔枝圖展現在我們眼前。
從這精妙的文字中,我們既能領略到荔枝外在的嬌艷誘人,又能感受到其內在果肉的晶瑩剔透與口感的甘酸適口,堪稱對荔枝全方位 “解讀” 的經典之作。
到了宋代,蘇軾對荔枝也是鐘愛有加,他在《惠州一絕》中寫道: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詩人貶謫嶺南,卻能以豁達樂觀的心態去品味嶺南風物,而這荔枝正是讓他心甘情愿沉醉其中的美味。
詩中既體現了荔枝的鮮美讓人欲罷不能,又反映出嶺南地區荔枝的豐富產出,能讓詩人毫無壓力地 “日啖三百顆”,也從側面反映出當地荔枝產業的繁榮以及人們對荔枝的喜愛融入日常生活的情景。
明代徐渤的《詠荔枝》則云:
“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絳雪碧霞盈滿眼,朱明綠色疊千攢。”
此詩著重描繪了荔枝成熟時的景象,那滿樹繁茂的荔枝,紅艷似火,綠葉映襯,如詩如畫,美不勝收,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讓讀者仿佛置身于荔枝飄香的嶺南盛夏,感受著豐收的喜悅與荔枝帶來的絢爛色彩。
這些古詩詞如同一把把鑰匙,為我們開啟了時光之門,讓我們得以窺探古代詩人眼中的荔枝世界,去體會荔枝所承載的不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種地域文化、生活情趣以及歷史變遷的見證。
在這個荔枝成熟的季節,不妨在品嘗鮮荔枝的同時,再次回味這些經典詩詞,讓這千年傳承的嶺南佳果的絕美風姿,深深印刻在我們的心中,感受傳統文化與自然饋贈交織出的美妙畫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