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報告了蛇咬傷事件。隨著氣溫持續升高,蛇類活動趨于頻繁。雖然蛇類活動高峰通常在夏季,但在天氣已十分炎熱的南方地區,尤其靠近山林地帶,蛇類出沒的報道已明顯增多。
相較于野外,在人類生活區域發現蛇蹤更需警惕。實際上,“蛇進家”的事件在全國各地每年都有發生。
蛇的種類繁多,但主要分為有毒蛇和無毒蛇兩大類。蟒蛇是無毒蛇的典型代表,以其龐大的體型著稱。近日,在廈門東坪山一處倉庫內,市民清晨勞作時就發現了一條大蟒蛇。倉庫角落的異常動靜引起了注意,仔細查看竟是一條蜷縮的巨蟒。其軀干粗壯,直徑甚至超過成人的胳膊,并間歇發出警示性的“嘶嘶”聲。
發現蟒蛇的市民立即聯系了專業機構。工作人員抵達現場后,在倉庫角落確認了蟒蛇的存在。出于保障公共安全及保護野生動物的目的,專業人員隨即實施了捕捉。過程中,蟒蛇表現出了強烈的防御反應,多次張口試圖威懾。盡管緬甸蟒是無毒蛇種,但其龐大的身軀和強大的纏繞力足以對人構成嚴重威脅。最終,專業人員成功控制并移走了這條巨蟒。經鑒定,確認其為緬甸蟒。
緬甸蟒是一種古老的大型無毒蛇,原生于東南亞(如越南、老撾、緬甸、泰國等),在我國南方多省(廣西、廣東、福建、江西、云南、西藏部分地區等)也有穩定分布,廈門地區更是其頻繁出沒地。該物種成年體長通常可達3至7米,體重可超百公斤,雌性個體體型普遍大于雄性。
緬甸蟒的形態特征鮮明:頭部顯著小于粗壯的軀干,吻部寬鈍,頸部收束明顯。其體表覆蓋著獨特的云狀斑紋,與云豹皮毛圖案頗為相似。該物種體型上限極高,據記載,美國伊利諾伊州曾人工飼養的一條個體體長達8.23米,重達186公斤。
緬甸蟒偏好溫暖濕潤的林區,常見于近水環境。人類聚居區飼養的禽畜及鼠類,常吸引它們靠近甚至進入村莊覓食。
野生動物通常回避人類活動區域,但蛇類為何頻繁進入民居?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日間高溫時,蛇類會主動尋找陰涼處所(如房屋)避暑;二是被人類生活區域內豐富的食物資源(如禽畜、嚙齒動物)所吸引。蟒蛇等大型蛇類進入村莊,往往以捕食為目的。
夏季作為蛇類活動高峰期,居家防護措施尤為重要。保持室內外環境整潔有序是關鍵,及時清理房屋周邊的雜草與雜物堆,可減少蛇類藏匿空間。此外,建議將家禽家畜圈養區設置在遠離生活居所的位置,即使吸引蛇類前來覓食,也能有效降低人蛇遭遇風險。
作為變溫動物,蛇類的活躍程度直接受環境溫度調控。低溫下它們會進入蟄伏(冬眠)狀態,隨氣溫回升而復蘇。當溫度超過25℃時,其活動能力逐漸增強;達到30℃左右,多數蛇類進入高度活躍期。因此,高溫季節在戶外活動時,應盡量遠離綠化帶、花壇等植被茂密區域,以規避潛在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