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這樣一條 視頻, 深圳市高級中學高中園學生發視頻稱,同樣是繳費2100元的研學,女生住大床雙人間,而男生住的是10人間上下鋪。該男生解釋說不是搞對立,也不是要求住多么好,但10人間沒電沒熱水,噶虐像在荒野求生……他說“男生10人一間連一個能用的插座都沒有,女生二人間9個插座,就算手機不用充電那吹頭發要怎么辦呢?再者女生有wifi還能看電視……”
原視頻已經被那個學生刪了,據說是學校施壓了,但目前該學校還沒有發通報。不過基于現有信息來看,還是能琢磨出不少端倪。
這件事情的核心矛盾還是資源分配的顯性不公。首先自然是基礎設施差異過大,男生反映10人間無可用插座、無熱水,基本的生活需求(手機充電、洗頭吹頭發)都無法保障;
女生2人間不僅插座充足,還配備獨立WiFi和電視。這種差異早就超出了“男女有別”的合理范圍,明顯是基礎生活權益不平等。
然后就是費用相同但服務不對等,男生和女生同樣繳納2100塊,所獲得的住宿條件遠低于女生,這就造成了“男生補貼女生”的客觀事實。大V冬亞推測稱:
可能是2100一個人不足以覆蓋每個人都住雙人間的支出,所以實際上是男生交的錢用于補貼女生住雙人間。如果人人雙人間可能就要一個人2500。
那這就更不對了,學校應該公開成本明細才對,而不是一根筋地讓男生來承擔隱性代價。
這種事情其實擱幾年前都不會在網上有什么水花,但現在社會輿論環境造就變了,但很多中年管理者卻還是在用老舊思維看問題。正如大V蘸鹽所說:
這就是老一輩(不分男女,甚至可以說男性里還多一點)的,基于傳統的“男尊女卑”“男強女弱”性別認知,以及新時代“強者應向弱者作出補償”的平等價值觀,從而產生的性別價值觀:“男的讓一下女的怎么了”“男生連這點苦都吃不了嗎”“這都計較,你還是不是男人”很多法院判例,包括很著名的那個1500事件,女生在網約車上犯困于是劃男司機脖子一刀,男警察非要司機諒解還自掏1500給女生買飛機票,也都是基于這樣的價值觀。
就是這種傳統觀念忽略個體需求差異,默認男性應該犧牲舒適度成全女性,在當下這個環境反而強化了性別獨立。尤其是搞研學活動時,更應該傳遞公平與尊重的價值觀。校方要是一意孤行,無異于向學生傳遞“權利的差異在于性別”這樣的錯誤信號。
說到校方,即便不扯性別方面,也基礎保障這一塊也同樣是失職的。無論宿舍人數怎么分配,那基本的生活設施得保障好吧?本校宿舍都標配獨立衛浴、空調和公共洗衣房,怎么研學宿舍卻連插座和熱水都無法提供呢,可見校方籌備這活動是有多么敷衍和消極。
再說學生發布質疑后,校方第一時間是捂嘴,但捂嘴之后也沒能及時公開結識當初的分配依據以及之后的整改措施,就好像當作沒發生過一樣。
這顯然會加劇公眾對其的質疑。假如說確實是費用要差異化來覆蓋成本(比如男多女少之類的),這也應該提前講明允許學生自主選擇,而不是先斬后奏,一有不滿就捂嘴。
有人可能會問,研學才多少天?男生們干脆克服一下,退一步忍忍得了。那不好意思,他們忍不了,擱我也忍不了,正如《大宅門》 白萌堂老爺子所說——“我憑什么要退一步?”
那選擇發聲的男生,看著也不是非得說男生宿舍條件要像女生的一樣好,而是希望起碼能夠稍微解決一下困難。本質上還是要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嘛。 這一事件說穿了表面是“男女區別對待”,實則是教育資源分配失衡、管理惰性與陳舊性別觀念交織的畸形產物。
學校若以“傳統”或“成本”為由合理化差異甚至捂嘴,不僅損害自家學生權益,更將加深青少年群體的性別對立,遺禍無窮。
真正的教育公平,需要以透明機制替代隱性補貼,以需求導向取代性別預設,讓每一個學生無論男女都能在研學中享有尊嚴與成長的空間。
畢竟公平之所以為公平,不是要犧牲一方去成全另一方,而是讓所有人都能平等地站在陽光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