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藝術的探索,始終是一場關于“境”的追尋與超越。從具象到意象,不僅是形式上的轉變,更是藝術家心靈深處對世界認知與表達的升華。本次“境非境——從具象到意象的藝術跨越”展覽,旨在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作品,展現藝術家們在這一過程中的思考與實踐,揭示藝術在具象與意象之間構建的獨特“境域”。
具象藝術以對現實世界的直觀描繪為基礎,通過精確的線條、色彩和光影,捕捉自然與生活的具體形態。它如同一面鏡子,反映出藝術家眼中的世界,讓觀眾在熟悉的場景中感受到藝術的真實與生動。然而,藝術的追求遠不止于此。當藝術家們開始探尋更深層次的表達時,意象便悄然浮現。意象藝術不再局限于對現實的簡單再現,而是通過抽象、變形、象征等手法,將內心的情感與思想融入作品之中,創造出超越現實的精神空間。
從具象到意象的跨越,是一場關于“境”的轉變。具象藝術所營造的是一個“可見”的世界,觀眾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作品所呈現的具體場景;而意象藝術則引領觀眾進入一個“不可見”的精神領域,這里的“境”更為深遠和廣闊。藝術家們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打破傳統形式的束縛,探索新的表現手法,試圖在具象與意象之間找到一種平衡與融合。這種跨越不僅是藝術風格的轉變,更是藝術家對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與感悟。
本次展覽匯聚了多位藝術家的作品,他們以不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展現了從具象到意象的多樣化探索。這些作品如同一個個獨特的“境域”,等待著觀眾的深入體驗與感悟。在這里,觀眾將看到藝術家們如何在具象的框架中注入意象的靈性,又如何在意象的抽象中保留具象的真實。這是一場關于藝術“境”的對話,也是一次心靈與靈魂的碰撞。
“境非境”,既是對藝術跨越的描述,也是對藝術本質的追問。在這個充滿變化的時代,藝術的邊界不斷被打破與重構,而“境”的探索將永遠是藝術家們不懈追求的目標。希望通過本次展覽,觀眾能夠感受到藝術在具象與意象之間的無限可能,體會到藝術跨越所帶來的精神震撼與心靈啟迪。
北京墨真書畫院編輯
黃國建,字方軒,1962年生,湖北襄陽人。繪畫蒙發于少年時代,尤愛中國山水畫。為求法度,初摩宋元畫風,在傳統領域廣博積累,堅定自信,初心不移,直至錘煉有成。
記得年方十八時,榮幸入軍旅,走進清華園,常奔波于畫院與美術館之間,飽覽名家大作,體會濃郁藝術氛圍,在傳統與創新之中開闊眼界。時與名家相遇,目睹高手揮毫潑墨,意趣天成,雅俗共賞,得以大啟心智。寒來暑往,潛心深造,研讀其專業,南宗北派悉熟。后拜名師門下二十春秋,受益匪淺,鞏固之余,頻繁與自然對話。
年少之記憶已滲透筆端,時而自然流露于模寫,后居京城數十載,多游歷北方諸山,雄渾蒼勁,且極富體積感,可謂畫山摹本,故不止營造。索取源泉,或秀或渾,決于感受,無論氣勢與渾厚,恬靜與清雅,來自身心造化。四十余載,不逐名利,堅信功到自成,禿筆已成捆,胸中有山水之魂。 筆從書法得益,畫為傳承為宗,山水創作心先有,形似易,神似難,意境求寫不可工,寫意生,工則匠,取舍追新奇,氣韻方生動。繪畫語言,筆墨符號,探求創新皆本分。
歲月至今,一甲子有余,在社會雖有點名聲,還及一些閑職,但卻感慨萬千。欣慰的是其山水鴻篇巨制,被懸掛多個社會高端場所、外交使館,更得社會賢達賞識收藏其作。
北京墨真書畫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專注于學術研究,組織開展大型書畫展覽、全國采風、公益事業以及國際交流活動的企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