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直以來面對的各種技術限制與封鎖從來沒有斷過,華為也是在這種情況下砥礪前行的。人民日報近日走進華為深圳總部,專訪任正非。在這場對話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企業家的沉穩心態,也聽到了一個時代的回答:
國家越開放,我們越進步。
這句話是任正非幾十年拼殺后的體會,也是中國科技和產業不斷突圍背后的底層邏輯。
面對記者問:“遭遇打壓,心里怎么想?”任正非的回答是:“沒想過,想也沒用,不去想困難,干就完了。”
這話聽著相當樸素,但其中的含義卻不簡單,任正非很清楚,華為能有今天,不只是靠埋頭苦干,更是因為國家提供了一個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土壤。
他說,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偉大的壯舉”。因為很多不賺錢、但對社會有基礎意義的事,只有這種制度能扛起來,比如高鐵、電網、水壩,甚至芯片和人工智能。
美國也想修高鐵,但幾十年還沒修成。而中國不到二十年就鋪了一張全球最密的高鐵網,靠的不是市場效率,而是國家意志。
這背后體現的就是制度的開放,不僅給資本空間,也給長期主義留余地;不僅讓企業逐利,也支持技術攻堅;不僅搞競爭,還讓基礎設施共享共建。
這種“有方向的開放”,才是真正能托舉起未來的制度力量。
任正非在采訪中反復提到一點:我們不是被迫“搞一套”,而是主動開辟“多套方案”。
比如芯片,美國卡我們?我們用“群體計算”繞過去;單芯片落后一代?那就集群補物理,非摩爾補摩爾。簡單理解就是用多芯片集群和新技術繞開限制,彌補差距。
再比如操作系統,任正非預判未來中國可能會有“上百種、上千種操作系統”,分布在工業、醫療、農業等各個場景,不是一個系統打天下,而是千軍萬馬并肩走。
這說明,華為不是在搞封閉國產替代,而是在推動一個更靈活、更開放的技術生態。
開放,不是意味著放棄底線,而是放棄對“唯一答案”的執念。
它鼓勵試錯、并行、異步突破,允許不同路徑共存,允許各種模型互通,這才是一個真正強大生態該有的樣子。
任正非說得非常動情的一段,是講基礎理論研究。
他說,社會總愛追捧那些眼前見效的實用成果,但真正決定未來方向的,是那些“孤獨的理論科學家”。他們幾十年也未必能出成果,但如果不去支持他們,我們連做夢的權利都沒有。
這句話,其實是在揭示一個更深的“開放維度”:能不能容納那些一時看不到效益的探索?
任正非拿出600億投入基礎研究,不考核、不給KPI、只要他們自由研究。甚至專門做了個“黃大年茶思屋”,作為科學信息平臺,完全公益開放。這已經不單單是技術行為了,而是一種戰略信仰。
中國想成為科技強國,不可能靠幾個爆款項目;一定要有足夠的科研耐心、理論耐心、制度耐心。
支持“看不懂”的人,才能創造“別人看不懂”的技術。這,才是最深層的開放。
當然,開放不是“撒手不管”,任正非強調:民營企業要發展,國家必須提供“法治化、市場化”的環境;而企業要做的,是守規則、創價值、依法納稅。
這話聽起來像官話,但恰恰是當下經濟最需要的。
我們常說要“穩預期”,靠的不是嘴巴,而是讓所有企業都相信:只要合法合規,就能在這個市場里活得踏實。
任正非能走到今天,是因為他堅信“只要國家講規則,就有生路”。
采訪最后,任正非講到《紐約時報》記者托馬斯·弗里德曼的故事。
這位全球知名專欄作家來華為采訪后,自己買了一張二等座高鐵票,沿途考察中國制造業,回去寫下一篇名為《我看到了未來,它不在美國》的文章。
這篇文章我之前看過,也是他真實的感受:“中國制造業像今天這樣強大的原因,不僅在于它的高質量,能更便宜地生產東西,也在于它能更快、更好、更智能地生產東西,而且正在越來越多地將人工智能融入產品中。”
任正非的解讀也很有意思:人工智能的未來,不在IT專家手里,而在電力、煤炭、交通、農業這些實操行業專家手里。
什么意思?
中國的優勢,不在某一個技術點上,而在整個系統的開放和聯通能力上。在別的國家還在爭“標準”的時候,中國已經在爭“誰能最快落地、最早規模化”。
這是一種新型能力:用全國協同的方式,把每一項技術迅速變成產品,把每一個人都變成未來的一部分。
我們看完這場對話,都會發現一個共通的邏輯:
無論是做技術、搞企業、建基礎設施、養科研隊伍,任正非說到底都在強調同一件事。
我們要一直保持開放的姿態,不怕慢,不怕錯,不怕別人超前。
中國的優勢,不在封閉防守,而在持續對內突破、對外聯通的能力。
開放,是我們對過去的回應,也是對未來的布局。
只要我們還在堅持法治、守住規則、鼓勵探索、支持長期主義,那扇通往未來的門,就一直開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