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DeepSeek的橫空出世,引發了醫療AI狂潮。
據不完全統計, 國內已有上千家醫院完成 DeepSeek 大模型在院端的本地化部署,AI短時間內走進全國醫院。
DeepSeek開源帶來的技術普惠,也直接導致醫療AI大模型的井噴。
今年以來,瑞金醫院、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訊飛醫療接連發布醫療大模型;而伴隨著開源生態,京東健康宣布全面開源旗下“京醫千詢”大模型。
而根據智藥局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發布83款AI醫療大模型,2025年增長尤其迅速。
同時智藥局發現,DeepSeek帶來的醫療基礎設施,以及創新變革遠不止于此。
以下是AI醫療大模型的具體情況(藍色為新增):
中國AI醫療大模型(不完全統計)
新一輪AI醫療狂潮
2022年12月,ChatGPT這一劃時代的產品出現,如同一聲驚雷開啟了AI行業的新生。
2023年上半年開始,ChatGPT引發了國內企業的AI醫療“百模大戰”。互聯網醫療公司率先響應,科研院所、醫院方迅速跟進。
相較于通用大模型,訓練一個醫療大模型的難度并不大。絕大多數醫療大模型基于通用大模型的基座進行訓練,通過領域醫學數據進行微調,從而強化模型在醫療領域的專業能力。
2023年發布的醫療大模型中,大多由LLaMA、ChatGLM-6B等基座微調或者預訓練而來,有實力的互聯網公司也開始輸出大模型基座能力,例如騰訊混元大模型,華為盤古大模型等。
到了2024年,醫療大模型陷入了同質化競爭,商業化難題讓AI醫療大模型沉寂了一年。
也是 這一年,醫療大模型開始有了差異化競爭,醫院和企業開始發布針對特定領域的專科大模型,精細化地整理細分知識后,發布重癥、罕見病、病理學等專科模型。
2025年,DeepSeek的震撼發布直接推到了大模型技術的那堵墻,推動行業加速變革。
區別于此前的AI模型競爭,絕大多數公司選擇擁抱DeepSeek帶來的變化,選擇接入、部署DeepSeek,京東健康更是開源其京醫千詢大模型,對訓練參數、訓練代碼、數據集進行全面開源。
整個AI醫療生態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
大模型戰場,變了
從醫院到科室
如果說,2023年大模型以互聯網醫療、互聯網大廠的角力為主,那么到了近兩年,醫院的參與度直線提高。
DeepSeek生態開放降低了醫療大模型的部署、訓練門檻,但大模型的迭代仍然需要大量高質量數據。
如今的醫療大模型競爭中,掌握醫療數據的醫院成為主要參與方。當前上千 家醫院接入DeepSeek,整合信息系統和院內數據有望進一步帶來醫院智能化。例如,上海東方醫院發布Med-Go,華西發布”華西黌醫“等。
最初大模型主要應用場景主要集中在預問診、臨床輔助診斷、影像分析、個性化治療及院內流程優化等環節。
但隨著醫院對AI建設的逐步重視,以及數據要素的釋放,AI醫療大模型從醫院下沉到了科室。
近三個月來,由科室合作的多個專科醫療大模型發布,包括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發布的心血管專科AI大模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推出首個骨科大模型DeepJoint;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泌尿外科發布首個泌尿系結石診療大模型。
醫療場景高度細分,通用模型無法兼顧所有場景,而專科模型可針對性突破。
如今,專科醫療大模型已經拓展到了兒科、婦科、腎臟學、檢驗醫學、影像學等多個領域。
這標志著大模型從“大而全"走向”專而精“,同時走向了真實的臨床需求。
跨界聯合,走向開放
在大模型生態中,由于各方的能力和需求不相同,大模型的多方合作正在成為流行。
例如 上海瑞金醫院發的瑞智病理學大模型、由瑞金醫院聯合華為深度合作,由華為提供技術與算力支持。
由此來看,醫院提供數據+場景,企業提供技術的大模型開發聯盟正在成為主流。
醫療AI大模型通過技術互補、數據共享與生態共建,正從單點應用轉向系統性變革。
那些沒有能力獨自訓練模型的基層醫院,也因為模型部署成本的大規模降低,部署成效顯著。
例如深圳寶安區上線了全國首個區域醫療大模型平臺“寶醫數智”,致力于推動AI技術與基層診療場景的深度結合,目前已覆蓋寶安區9家醫院、220家社康機構,年診療量超2700萬人次。
國家超算中心聯合縣域醫院建立算力共享平臺,通過邊緣計算設備與云端診斷結合,解決基層醫療資源不足問題。
從卷參數,到卷應用
ChatGPT爆發后,帶來了醫療垂類模型的第一次爆發,多家公司基于大模型基座+醫療數據發布行業大模型。
當時絕大多數模型的看點在于參數量、問答是否正確。
但一個好模型,并不一定能轉化為業務價值,在復雜醫療場景中,并不是比誰的參數多,在基準測試中拿到高分,而是解決實際問題。
而此次以DeepSeek為代表的深度推理大模型基座,對醫療領域的復雜診斷和多步驟推理有幫助,也被醫院方廣泛采納。
但部署DeepSeek后,能不能真正為醫院帶來增量價值?
許多醫院花費數百萬采購大模型以及一體機,卻停留在簡單對話功能,沒能和醫療業務和場景進行適配。
行業普遍的共識是,各家醫院需要結合自身業務需求對大模型進行二次開發,需要新的創新性解題思路。
在大模型基礎之上構建的Agent,有望真正將AI能力深度融入臨床診療和醫療管理場景,實現技術到業務的升級。
近三個月內,多家醫院正在基于具體場景需求構建醫療智能體(AI Agent),賽道處于爆發期。
例如,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發布首個泌尿專科智能體;江蘇省人民醫院發布感染控制智能體、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推出肝癌診療智能體等。
Agent的百花齊放,也意味著AI醫療大模型從技術試驗階段邁入深度場景化應用階段。
創新與監管仍需并舉
盡管AI醫療正在快速發展,但眾多業內人士仍然在探索一個問題:AI+醫療最佳商業變現路徑是什么?
從市場反饋來看,AI大模型的實際商業回報還未能滿足企業預期。
某醫療器械賽道的人士向智藥局表示:“盡管公司有大模型相關業務,但主要是和器械進行搭售,在硬件的基礎上加價賣給臨床和學校,且基本上都是一錘子買賣,難以形成可持續現金流。”
這也是當前的AI醫療大模型難題,一方面,企業由于害怕錯過新的AI浪潮,紛紛宣布接入DeepSeek;但另一方面,還未看到醫療大模型收費的曙光,更多只是業務錦上添花的作用,實際投入上變成了“雷聲大,雨點小”。
尤其醫保局發布規定,醫院可以自行選擇是否使用AI,但不得與主項目收費,進一步擠壓了AI醫療產品的盈利空間。
此外,大模型快速進醫院也為監管帶來了各種難題。
清華專家所指出:DeepSeek的快速、無監管的采用已超出中國的整體監管監督和治理框架,造成了監管的滯后性。
尤其當AI的建議與規劃被采納并導致不良后果時,責任如何劃分還難以確定,監管框架需要跟上技術發展步伐。
隨著AI醫療流程深度結合后,這些空白也有望被填補。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