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是否天生就具備幫助同類的傾向,一直是生物學領域熱議的話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等合作研究發現,小鼠可能天生具有類似“救援”的行為,或許能為解釋上述問題提供新的視角。
01
小鼠會主動幫助
“昏迷”的同伴
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特殊實驗:將一只小鼠麻醉后,與另一只清醒小鼠共同置于實驗環境中。研究發現,清醒小鼠能夠自發地對麻醉狀態下的同伴,做出“救援樣”行為——它們會用舔舐和理毛的方式,幫助同伴更快蘇醒。
▲小鼠對麻醉的同伴實施救援行為
腦電圖數據顯示,這些行為能有效減輕麻醉小鼠的麻醉深度,縮短其蘇醒時間。
更重要的是,這種行為是在未經訓練且沒有獎勵的前提下自發產生的,類似人類社會中的“見義勇為”。
02
催產素的關鍵作用
進一步研究發現,這種幫助行為的關鍵機制,在于大腦中的一種神經肽——催產素。
當小鼠察覺到同伴處于麻醉狀態時,其大腦下丘腦室旁核(PVN)中的催產素神經元會被激活,釋放出催產素。
催產素隨后通過兩條神經通路發揮作用。一條通路連接中央杏仁核(CeA),主要用于處理情緒反應,負責快速識別并回應同伴的異常狀態;另一條通路連接背側終紋床核(dBNST),負責調控運動功能,驅動具體的舔舐與理毛行為。
這兩條通路的時間特征不同:前者快速啟動,后者持續響應,兩者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救援反應”。
▲小鼠救援行為的催產素神經環路
03
親社會行為的生物根源
這項研究為理解人類的親社會行為提供了全新視角。
首先,它顯示出助人行為并不完全依賴高級的認知判斷,可由基本的神經通路和化學信號驅動。
其次,研究還發現,小鼠的“救援”動機并非完全出于無私。小鼠面對同伴異常狀態時自身感受到焦慮和壓力,這會促使其做出安撫行為。這意味著所謂的“利他”,可能并不總是意味著完全無私。
該研究表明,社會性情感和行為在進化過程中可能被“硬編碼”在大腦中,而不僅僅是文化教育或理性選擇的結果。小鼠的“見義勇為”或許并非偶然,而是生物系統中早已存在的演化策略——有助于群體生存與協作。
來源: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責任編輯:王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