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縣文化館展出的城固泥塑作品(6月2日攝)。
6月2日,李昌吉在演示城固泥塑的制作方法。
6月5日,在城固縣桔園鎮許家廟小學,何權倫帶領學生做泥塑。
本報記者 楊露雅文/圖
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原公鎮有一個寶山村。這里除了有大名鼎鼎的寶山遺址,還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城固泥塑的傳承中心。
城固泥塑以寶山村為中心,遍布漢中,輻射關中等地,具有歷史悠久、技術含量高、覆蓋面廣、題材廣泛等特點。城固泥塑按內容可分為人物造像、動物造像、生活用品和裝飾品等,按題材可分為文學、歷史、戲劇、神話等。
城固泥塑兼具南方的端莊秀麗和北方的粗獷豪邁,可謂陜南農耕生活的縮影和民俗生活的大觀園。2009年6月,城固泥塑被列入陜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月2日,記者走進城固,開啟一場關于泥土的“尋寶之旅”。
寶山有“寶”代代傳
1990年,西北大學教授趙叢蒼在寶山村發掘了寶山遺址。該遺址距今6000年至3000年,出土了大量青銅器、陶器、石器和骨器等,尤其是仰韶文化時期的全倒焰窯,將我國使用全倒焰窯的歷史提前了5000年。
“從寶山遺址出土的大量陶片來看,城固泥塑的歷史相當悠久,至少有3000多年。”城固縣文化館非遺工作部部長張清華說。漢代,厚葬之風大興,統治者需要大量陪葬品,客觀上推動了泥塑的發展和演變。
“近年來,城固考古發掘的漢墓中出土了大量陶俑、鎮墓獸、陶井、陶倉、陶灶等器物,造型獨特、線條流暢、構思巧妙,進一步反映出當時城固泥塑業的興盛。”張清華說。
漢代以后,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促進了泥塑藝術的發展,也出現了許多以塑像為謀生手段的泥塑藝人。
城固泥塑歷史悠久,有史料依據的傳承關系,可追溯到元末明初。城固寶山、洋縣湑水一帶的張氏家族一直是泥塑技藝的主要傳承者,傳至清朝已有20余代。
“據考證,張氏家族的最后一位傳人叫張元娃,張元娃將泥塑手藝傳給了女婿李樹發,李樹發又收魏孝榮為徒。如今,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昌吉就是魏孝榮的徒弟。”張清華說。
李昌吉今年80歲,從小生活在寶山村。幼年時,李昌吉常和玩伴去村里的泥塑藝人魏孝榮家里玩。
“我從小就喜歡看書、畫畫。師父制作的人物造像形象生動,和我想象中的人物形象一樣,于是,我開始跟他學習做泥塑。”李昌吉說。
1971年,李昌吉被推薦到城固縣文化館參加培訓。“以前,光知道畫本上的人物、花鳥、山水好看,不懂什么是水墨畫、油畫。在老師的傳授下,我漸漸入了美術專業的門。制作人物作品時,我們常說的口訣是‘立七坐五盤三半’?,即站、坐、盤3種姿態下的頭身比例關系,人體直立時,全身高度約為頭部高度的7倍,坐著就是頭部高度的5倍,盤坐為頭部高度的3.5倍。”李昌吉告訴記者。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李昌吉的泥塑事業迎來高峰,作品逐漸走出城固、漢中。
如今,李昌吉將這門手藝傳給了兒子李金鵬和兩個女婿。李金鵬也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城固泥塑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李金鵬在繼承父親手藝的同時,豐富了城固泥塑的種類,創新制作泥塑微縮景觀場景。截至目前,他已為國內100余個景區和文化展館設計、制作泥塑微縮景觀場景2000余件。他的作品在西安漢城湖大風閣、榆林鎮北臺等處都有展出。
泥巴里面有乾坤
制作城固泥塑,泥是關鍵。
城固泥塑制作主要分為選泥、制泥、制作骨架、上大泥塑大形、上面泥塑形以及彩繪六大步驟。
首先是選泥。城固縣位于漢江之畔。這里土質肥厚、土壤柔軟、黏性強、含沙量少,是制作泥塑的優質原料。
“要先把干黃土放入容器中浸泡24小時以上。”李昌吉說。
接著是制泥。制作城固泥塑需要用到兩種泥。一種叫底泥,即將浸泡攪拌好的黃泥置于空地上,加入麥糠或稻草,再加入適量水,反復翻拌然后踩踏均勻。底泥相對粗糙,主要用于填充骨架,制作塑像的大致身形。另一種叫面泥,用到的黃土顆粒更細膩。在黃土里加入一定量的細沙、棉花、頭發,充分翻拌、踩踏、捶打均勻。與底泥相比,面泥更為細膩,主要用來精細塑形。
“在翻拌時,當面泥外觀看上去平整光滑,用手撕開能看到里面均勻分布的棉花纖維時,面泥就算做好了。”李昌吉說。
除了制泥,還要制作骨架。選用粗細適當的干柏木做塑像主骨架,用細竹條、藤條、草繩做筋骨,既防斷裂脫落,又便于上泥。
之后的工序就是上大泥塑大形、上面泥塑形。“上完泥需要晾曬,一般根據季節和天氣,以及塑像的大小,晾曬時間為兩個月至半年。等泥干透,顏色泛白就算晾好了。”李昌吉說。
最后是彩繪。彩繪的第一步是刮膩子,即用貝殼粉加牛膠或桃膠制成膩子,把塑像干裂的部位修補填平;第二步是打磨、清掃,將塑像周身打磨光滑;第三步是上底色,用軟毛刷給塑像周身上一道底色;第四步是根據塑像的身份特點,確定塑像主色調,并合理搭配顏色進行描繪。
童心巧手塑未來
6月5日,在城固縣桔園鎮許家廟小學“桔娃娃巧手塑明天”手工社團教室,美術老師何權倫正帶領學生做泥塑。
搓一搓、揉一揉、捏一捏,不一會兒,各色黏土在學生的手上變成了花朵、動物、卡通人物……
“我們的社團課一周3次,一個班約30名成員,主要面向三年級及以上年級的學生。”何權倫介紹,“桔娃娃巧手塑明天”手工社團成立于2014年,至今已培養了300多名學生。
“我們將泥塑列入校本課程,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藝術表達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引導學生了解泥塑文化。”許家廟小學校長姚婷說。
“做泥塑很有趣,我已經連續4年參加泥塑社團了。通過這些年的學習,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六年級學生馬藝菲告訴記者,小學畢業了,她也會堅持在家做泥塑,未來想學習相關專業。
社團教室后面有一排柜子,里面擺滿了學生的作品,除了少數傳統的花卉、動物造型外,更多的是原創作品。例如,有學生用泥塑的形式創作了一幅寫意風格的山水畫,融合了兩種藝術形式的特點。
“這件作品的花瓣都是學生一片片粘上去的,整體配色明亮鮮艷、和諧統一,可以看出作者對美有很強的感知力,動手能力也很強。”何權倫指著展柜中一件頗有油畫風格的泥塑說。
在“桔娃娃巧手塑明天”手工社團,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我鼓勵學生制作原創作品,希望他們在泥塑制作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創造力。”何權倫告訴記者,為了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他在采購黏土原料時,只購買黑、白色以及紅、黃、藍三原色,學生如果需要其他顏色,可以自己調。
學生在不斷創新,何權倫也在日常教學之余堅持創作。作為城固人,他十分熱愛家鄉文化,作品總是與當地的民間傳說和鄉土文化息息相關。目前,他已創作出《張騫出使西域》《城固縣慶山石門傳說》等系列作品。
“傳統城固泥塑以大型人物塑像為主,游客只有在特定場所才能看到。近年來,我一直在嘗試創作一些微縮的文創作品,希望這些作品能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裝飾品,也成為城固悠久歷史文化的‘代言人’。”何權倫說。
“如今,城固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走進校園、走進景區。非遺遇見充滿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年輕一代,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張清華說。
李昌吉:心懷熱愛 匠心依舊
本報記者 楊露雅
6月2日,在城固縣原公鎮寶山村寶山寺,城固泥塑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昌吉正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整理制作泥塑的工具。
這些工具大多為木制,形狀各異,有十幾種。
“這個是用來制作塑像指甲的,拿著它在泥上一按,一個指甲就做成了;這幾個一端像三瓣花一樣的工具是我發明的,用來制作鎧甲上的甲片,一按一壓,甲片就完成了,既方便又規整……”談起制作泥塑的工具,這位80歲的老人便打開了話匣子,沒有了初見時的沉默拘謹。
為了更直觀地展示,李昌吉又從桌下拿出了一塊之前制好的泥,將各種工具在泥上一一演示。之后,李昌吉帶著記者來到他制作的塑像前,講解各種工具的用途以及塑像的制作過程。
在這位老人身上,記者看到了熱愛的力量。
寶山寺對李昌吉來說,是一個有特殊意義的地方。寶山寺始建于明代,寺內保留著一座明代的石碑,上面記錄著這里曾經的輝煌。
李昌吉年輕時,曾和師父魏孝榮一起在這里做泥塑。20世紀中后期,這里成為學校。后來學校搬走,寶山寺一度閑置,直到2000年翻修。
當時,李昌吉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泥塑大師,被請來為寶山寺制作塑像。他和3個徒弟用了10余年時間,制作了500余座塑像。
這些塑像傾注了老人的心血。后來,這些塑像成了寶山寺的一大特色景觀,對城固泥塑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如今,李昌吉常常住在寺里。這里既是他的工作室,也是宿舍。
雖然已經80歲,但有慕名而來的人找李昌吉做泥塑時,他也會答應下來,一絲不茍地完成每一件作品。老人用他的熱愛和匠心,守護著這門古老的技藝。
傳承的堅守與破局
楊露雅
每個人的童年可能都有過玩泥巴的經歷,只需要土和水,再加上一雙手,就能將腦海中喜歡的事物具象化。這是玩耍,也是創作。
在城固,人們“玩”了3000多年泥土,將泥土“玩”成了生活用具、裝飾品和人物塑像。泥土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也成為研究當地工藝美術發展史、民俗風情等的重要參考。
經過歷史沉淀的城固泥塑,已成為承載人類文明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保護它,如何讓它傳承得更久,是新時代需要思考的問題。
做泥塑并不簡單,要求藝人會木工活、瓦工活,具備繪畫技巧、美術理論等知識,沒幾年工夫入不了門。高標準、嚴要求,成就了城固泥塑的好名聲。但受技術難度大、習藝周期長、市場變化大等因素影響,城固泥塑出現了傳承人群體老齡化、新生力量薄弱等問題。
城固泥塑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昌吉已經80歲。和泥塑打了幾十年交道的他,培養了兒子李金鵬和女婿舒志杰、馬建波3個傳承人。
為了讓城固泥塑走出家族傳承,讓更多人了解城固泥塑、愿意學習泥塑技藝,城固縣已經開始行動。該縣正在積極建設城固泥塑傳承基地,開展城固泥塑傳承和實踐活動,培養創新人才,推進新時代鄉村振興、傳統工藝振興、文化成果轉化、文旅融合發展。
近年來,李金鵬積極走進校園、景點,開展泥塑文化講座和體驗活動,向年輕人傳授技藝,激發他們對這門古老藝術的興趣。部分學校也開始設立泥塑社團,培養學生對泥塑的興趣、對家鄉文化的認同。
有了更多人的加入,相信城固泥塑一定能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來源:陜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