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楊德振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每臨大事有靜心》,講的是一個人在碰到大事、急事、緊要或危情事時應該保持鎮靜,別心慌意亂,自亂陣腳;如果是這樣躁動和盲目,不僅于事無補,反而會加重事情的復雜程度和難以對付、解決的難度;面對這種情況的發生,一個人往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事不臨頭不知難,臨到己頭才知特別的難。現實就是這樣,事情突然而來,由不得自己冷靜和沉著,尤其是一些危情之事,猝不及防,總是讓人無法淡定和從容。
盡管現實是這樣,我依然是要在危情之事未發生之前談一下方法論,那就是每個人心中一定要把“靜生百慧”這句詞語拷貝在心中并存盤下來,以備在緊要之時“拿來就用”,以抵御突如其來的各種應急之事。
“靜生百慧”不是禪語,更不是什么時髦新詞;它立于中華詞林已有千年歷史,是古代先賢孔子的“經驗之談”和“心得體會”。后來曾國藩又作有益補充,他說:“心靜則體察精,克治亦省力。”意思是心靜能夠體察事物的本質,發覺事物的精微,處理事情也能夠省力,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國時,諸葛亮閑坐在城樓上,鵝毛扇悠悠一扇,嚇走司馬懿百萬大軍;他唱的“空城計”,其實是借用了“靜生百慧”計謀,用反常規思維戰勝了司馬懿的常規思維,讓司馬懿對他的“靜”產生了恐懼和聯想,繼而產生了“其后必有大智慧輸出”的判斷,因而“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一走了之。這也充分說明,越是在危急關頭,沉靜與冷靜既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外援和資源,用得好,用得妙,是可以讓人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的。
古時有一個巨商,為躲避動蕩,他把所有的家財置換成金銀票,特制了一把油紙傘,將金銀票小心地藏進傘柄之內,然后把自己打扮成普通百姓,帶上雨傘準備歸隱鄉野老家。
不料途中出現意外,他不慎打了一個盹,醒來之后雨傘竟然不見了。
巨商畢竟經商數年,他不露聲色地仔細觀察,發現隨身攜帶的包裹完好無損,斷定偷走雨傘之人肯定不是專業盜賊,估計是過路人順手牽羊拿走了雨傘,而且此人應該就在附近。
巨商于是就在此地住了下來,購置了修傘工具,干起了修傘的營生。
有一天,那個人拿著傘來修傘,巨商一看就是自己丟失的那把傘,心中暗喜,很麻利地便把雨傘修好了;他悄悄的取出“金銀票”紙,把傘交給了那個人;之后,巨商馬上收拾行李,從此消失得無影無蹤。
巨商的金銀票失而復得,靠的就是“靜生百慧”的啟示和心力。
對人生而言,學會靜,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讓人懂得,一旦面前出現驚濤駭浪、烏云密布,焦慮、苦惱無事無補,驚慌失措、手忙腳亂更是雪上加霜;惟有冷靜、沉著,才能穩住陣腳、力挽狂瀾,讓人免遭厄運。
在時下的生活中,雖然我們不會經常碰到危急之事或生死攸關之事,但未雨綢繆、防患未然的意識還是應該貯備在腦海中,那就是把“靜生百慧”當作一個修心養性的座右銘,時時修煉和守持這一“心經”,滋養這種“心力”與智慧,等到了關鍵時候或用得上時,有備無患,從容應對,好過倉皇應對,主次不分,輕重倒置,誤打誤撞,眉毛胡子一把抓,貽誤時機,到最后造成悲情發生,亂局形成,自己又追悔莫及。
☆ 本文作者簡介:楊德振,中共黨員、復轉軍人、工商碩士、中國散文作家、廣東作家,現為酒店高管;業余時間筆耕不輟,在全國各類報刊發表雜文、詩歌、散文隨筆數百篇;已出版八部散文著作,兩部企業管理專著。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